APP下载

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05-30王萍朱晓宇宋月萍邱天敏

中华家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王萍 朱晓宇 宋月萍 邱天敏

摘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但是,目前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课题组在脱贫地区开展的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状况调查,聚焦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经济、社会、家庭和社会支持方面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脱贫地区 家庭教育 家教家风

作者简介:王 萍/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北京 100035)

朱晓宇/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研究员(北京 100035)

宋月萍(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北京 100872)

邱天敏/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工作,围绕家庭家教家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家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2]家庭家教家风集中体现了家庭成员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特质,优良的家风对全体家庭成员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不仅包括乡村面貌的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的充分激发,也包括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明显提高。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家庭个体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有效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家庭自身发展,还可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家庭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为进一步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了解脱贫地区家庭家教家风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21年9月至10月,课题组开展了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状况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具有当地户籍的3岁、7岁和10岁儿童家庭。样本选取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阶段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县级数据库2 872个县的人口、经济、社会经济数据汇总为基础,匹配生成67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子数据库(未包括西藏双湖办事处、班戈县),以此作为抽样框进行聚类分析,以按比例随机、典型抽样的方式抽取8个省的10个县。第二阶段根据10个县调查1 500户家庭的规模,预估从每个县抽取150戶家庭,在县域范围内,按照PPS抽样方法(等概率规模抽样)抽村,将所抽到村的3岁儿童家庭、7岁儿童家庭、10岁儿童家庭全部纳入调查样本框,共完成1 626户儿童家庭的有效样本调查。

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家庭模块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收入、家庭投入及家庭社会支持;家教模块主要包括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期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能力和需求;家风模块主要包括家风在代际间的传承路径、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家规、家训等内容。

二、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发展现状

(一)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重点从家庭结构及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对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情况进行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1.家庭规模以4~6人为主,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在家庭规模方面,受访家庭中平均家庭人口数为5.11人,远高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2人[3],以4~6人的家庭规模为主,占比3/4以上(76.7%)。在家庭经济状况自评方面,73.9%的受访者认为自家经济情况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在家庭耐用品方面,受访者家庭的洗衣机、电冰箱、汽车(货车或卡车)、电脑、平板电脑拥有率分别为97.8%、94.5%、47.4%、29.7%、12.6%,说明受访家庭基本经济条件尚可,拥有的耐用品主要为日常生活实用层面。

2.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整体和谐,亲子共处时间比较充足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位关系,夫妻关系和谐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夫妻关系整体评价得分为4.34分(评分区间1~5分),说明受访家庭夫妻关系整体和谐。孩子与父母亲近程度平均得分为2.86分(评分区间1~3分)。调查发现,家长平均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为7.83小时,其中生活照料为4.92小时,读书、讲故事或学习辅导1.29小时,娱乐玩耍1.68小时。过去的一年中,对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各类活动的频率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五类活动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吃晚饭、读书、看电视、做运动、看电影或演出。

3.“父养母教”模式较为常见,亲朋好友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在家庭经济责任方面,58.9%的家庭由父亲承担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32.0%的家庭由父母一起承担;在家庭教育责任方面,63.5%的家庭由母亲承担教育责任,22.5%的家庭由父亲承担,13.3%的家庭由祖辈承担。与我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息息相关,亲人和朋友常常是家庭寻求支持的最主要路径,在遇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88.4%)和向亲戚、朋友求助(70.8%)是受访家庭最常选用的支持途径。

(二)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教育基本情况

1.家长对孩子教育和职业预期普遍较高

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长的普遍期望,92.4%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这也反映出社会高学历期望对脱贫地区的影响。在职业期望上,近八成家长希望孩子从事稳定性的、机关事业单位性质的工作,其中希望孩子成为教师、医生、律师的占比为36.7%,希望孩子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府公务员的占比为34.4%,还有8.2%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三项累计约占80%。从家长对孩子未来居住地的期望来看,八成家长希望孩子未来居住在城市,其中希望孩子未来居住在中小城市的占比为41.8%,希望孩子未来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占比为43%,希望孩子未来居住在农村的占比为2.6%,希望孩子未来居住在国外的占比为1.2%。可见,“过上城市生活”依然是农村家庭父母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期待。在对子女信心方面,60.7%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未来很有信心,36.3%的家长表示比较有信心,2.8%的家长表示不太有信心,0.2%的家长表示根本没有信心。

2.家庭教育方式普遍较为积极、严格

九成家长表示能够做到关爱孩子并及时耐心回应孩子的需求,其中9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需求能够及时作出回应”,90.4%的家长表示“与孩子经常有目光接触或交流”,91.3%的家长表示“能够耐心解答孩子的各种问题”,表明家长愿意关爱孩子,并愿意给予及时耐心的回应。当家长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52.9%的家长会和孩子积极讨论后做出选择,36.7%的家长会说服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会积极与孩子沟通,构建民主型家庭。数据显示,家长对学龄儿童各个方面的管理均较为严格,其中使用手机时间、回家时间、观看手机内容、作业四项严格管理的占比都在60%以上,看电视时间、考试和在学校表现三项严格管理的占比在50%以上。

3.家庭养育幸福感和称职性自评较高

数据显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幸福感和称职性方面得分(评分区间1~5分)均较高,其中在幸福感方面,在“对养育孩子感到幸福”一项上平均得分为4.7分,“在养育孩子时不觉得烦”一项上平均得分为4.4分,说明整体上养育孩子的幸福感较强;在胜任感方面,母亲称职性的评价为4.5分,父亲称职性的评价为4.4分,两者得分均较高。

(三)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风基本情况

1.受访家庭对家风传承的意义评价较高

数据显示,受访家长对家风传承的意义评价较高,超过八成家长认为好的家风对形成好的社风、政风有影响,84.9%的家长认同“好的家风对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有影响”,82.5%的家长认同“好的家风对领导的工作作风有影响”,85.4%的家长认为周围人重视家风。调研发现,被访家长高度认同家风中应包括以下内容:“尊老爱幼”(99.3%)、夫妻和睦(84.2%)、勤俭持家(82.9%)、男女平等(75.1%)、邻里互助(74.0%)。

2.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优秀传统家风得到广泛传承

传统节日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契机,“团圆”是家庭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是家人交流情感、营造和谐氛围、增加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契机,在家风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调查显示,92.7%的家庭“过春节时与家人团圆”,体现了春节在增强家庭凝聚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反映了脱贫地区对“团圆”的重视程度。同时,家风作为代际传递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74.6%的家庭能够坚持清明祭祖,说明这些家庭重视祖先长辈,显示出较为浓厚的孝道文化。

3.言传身教依旧是传承家风的最主要方式

家风的传承既需要一定的显性和具象载体,也需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或无意地践行。[4]通过分析不同载体的家风传承形式,调研发现,63.7%的家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传递家风,其次有31.6%的家庭通过家规家训传递家风,而其他的有形载体,包括家谱(9.8%)、家书(3.4%)、刻石立传(0.6%)、祠堂(0.6%)等形式的使用非常少。

三、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与城镇相比差距明显,对当地儿童发展有负面传导作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教育、医疗等资源质量有待提升,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脱贫地区乡村儿童作为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所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脱贫地区乡村家庭对儿童的直接支出普遍偏低且集中于衣食住行

调研发现,受访家庭年收入在20 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家庭占比达26.3%,约1/4的受访者认为自家经济比较困难(21.7%)或非常困难(4.5%);有57.7%的受访家庭儿童没有独立房间,有48.9%的儿童没有固定书桌,意味着这些儿童需要在餐桌或其他家庭共用台面上完成学习中的各项活动,学习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学前儿童(3岁组)、学龄儿童(7岁组和10岁组)家庭对孩子的金钱投入中位数分别为3 550元/年、3 500元/年,其中在衣食住行方面投入最多,占比分别为71.3%(中位数为2 000元)、60.5%(中位数为2 000元),对孩子的玩具、图书、娱乐玩耍、课外兴趣培养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相对不足。

2.脱贫地区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日常照料不足

外出务工作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但直接導致大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长期分离,催生了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群体,客观上弱化了家庭功能和家庭凝聚力。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照料与关爱,其成长与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受访家庭中父母都居家的家庭占比为62.1%,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家庭占比为20.4%,父母一方居家的占比为17.6%,双方父母均不在家的家庭中,儿童多由祖辈照料,其日常情感需求、课业辅导需求较难得到满足。调查还发现,10岁儿童的寄宿比例为15.5%,7岁组儿童为3.5%。

3.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的正式社会支持与资源不足

对于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来说,正式社会支持相对弱化。调查显示,受访家庭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家人求助(88.4%)和亲戚朋友求助(70.8%),向党团、村委会、妇联等官方组织求助的比例为25.6%,向同学、同事求助的比例为23.7%,向工作单位求助的比例为4.7%,向志愿团体或协会求助的比例为1.3%,说明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来源相对单一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仍有1.5%的家庭认为自己在碰到困难时“无人可找”,这部分家庭需要政府和社会重视和关注,对其支持的社会路径有待丰富和拓展。再如脱贫地区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与家人商量”是主要的解决途径,占比为70.6%,求助专业咨询和自身学习有一定比例但占比不高,其中“咨询老师、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占比为17.0%,“自己上网或看书查”的占比为5.1%,这说明脱贫地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的求助途径较过去虽有所丰富,但是普及与应用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二)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弱化导致儿童照料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继而导致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整体较低,受教育水平有限,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数据显示,被调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而部分儿童的主要照料人是祖辈,其受教育程度则更低,约1/4从未接受过正式教育,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弱化直接导致家庭儿童教育能力的弱化。

1.脱贫地区乡村家长对德育和美育重视不足

数据显示,3岁组学前儿童家长对安全自理教育、社会教育和健康教育重视得分均高于4分(评分区间1~5分),是家长比较重视的教育领域;而对于德育和美育的重视程度仅为3.6分和3.2分;学龄儿童家长对道德品质教育、文化修养和美育的重视得分分别为4.1分和3.5分,同样处于排名最低的两个维度。可见,无论是学龄前还是学龄期,脱贫地区乡村家长对德育和美育的重视仍然不足,同时缺乏德育和美育方法、路径及环境支持。因此,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德育和美育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约四成家长与孩子日常交流较少

调研发现,超五成家长能够与孩子就以下五个方面经常进行交流,包括孩子的心情(68.3%)、幼儿园或学校发生的事(57.8%)、孩子与朋友的关系(58.6%)、孩子与老师的关系(58.8%)、孩子的心事和烦恼(61.4%),同时也可以看出有约四成家长在这五个方面未能与孩子进行经常的交流,甚至有3%左右的家长从未与孩子在这些方面进行过交流。因此,教育者需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家庭亲子交流缺失的现状,并给予交流内容、方法方面的充分有效指导。

3.部分家庭存在粗暴养育的情况

数据显示,粗暴养育在脱贫地区乡村家庭中仍在较大范围存在,46.9%的家长在“过去一个月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打过他”。同时受访家长在过去一年里对陪伴孩子、遵守承诺、尊重孩子、为孩子作表率、控制自身情绪五个积极教育原则执行情况的自评结果显示,“教育孩子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项上得分最低,仅为3.9分(评分区间1~5分)。再如,当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36.7%的家长选择“说服孩子接受意见”,1.7%的家长选择“强迫孩子接受意见”,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态度和方式较为强硬,当无法达成自己的教育期待又较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选择适宜的教育行为。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脱贫地区乡村家长的科学育儿理念和技能。

(三)部分负面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长价值观念,优秀家风代际间培育与传承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转型,我国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脱贫地区部分人群受不良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影响,继而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1.职业多元化教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近八成家长希望孩子从事稳定性的、机关事业单位性质的工作,希望孩子成为技术工人的仅占1.4%。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个人的职业取向应是多元化的。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工人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受到一定的轻视,这也突出反映在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上,需要加以有效引导。

2.家风传承意识与能力较弱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和处事方法,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通常以规矩为主要形式存在于家庭中。调查显示,45.5%的家庭中表示规矩“比较少”或“特别少”,还有26.0%的家庭表示“没有”从上一辈流传下来的明确规矩。可見,当代家长从上一辈承接的家规较少,在家规代际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受访家庭中有18.0%表示“没有家风”,说明有必要在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积极引导家风建设,进一步挖掘家风资源。

3.部分家庭存在价值观念误区

随着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形态[5],以经济导向为主的价值观念也在深刻地影响脱贫地区家风建设,表现为一些不正确的家风观念、金钱观念和陈规陋习依旧具有一定影响。如尽管当下脱贫地区农村家庭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基本普及,但在家庭内部仍存在一定的男尊思想,数据显示,对于“男人应该是一家之主”的观点,仍有56.2%的受访者“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再如49.3%的受访者认同“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观点,部分脱贫地区家庭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变得遥不可及;分别有19.6%、20.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家或家乡需要在结婚时支付高额彩礼,在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有必要继续发扬优秀传统家风,坚决遏制陈规陋习。

四、政策建议

当前脱贫地区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家庭建设总体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脱贫地区乡村家庭能够认识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家庭建设的经济保障、家庭教育的资源能力、家风培育的传承完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脱贫地区家庭建设的整体水平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加大对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发展支持力度,提升脱贫地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乡村振兴助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经济基础

重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吸引更多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促进家庭结构和功能完整,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生活条件,带动增加对农村儿童的各项投入特别是发展类投入,改善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提高儿童独立生活、学习空间和基本设备的拥有率,逐步缩小城乡儿童发展差距。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提高脱贫地区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素養,积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发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在传承家风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优势,提炼家风家训的深厚内涵,引导群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教育脱贫地区乡村儿童传承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6]

(三)推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强化脱贫地区乡村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履行对儿童的抚养、教育和保护职责,加强对监护的监督、指导和帮助。引导家庭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加强亲子交流,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对于确有困难的家庭可通过在线方式加强联系。指导帮助家庭调适亲子关系,加强自我情绪管理,正确处理和化解亲子矛盾,努力为儿童营造民主和谐、安全健康的家庭环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为脱贫地区乡村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

进一步加强和健全脱贫地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实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依托家长学校、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普惠享有,进一步拓展脱贫地区乡村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求助路径,提高社会化支持水平。倡导中小学、幼儿园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村(社区)支持协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效提高脱贫地区乡村的家庭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2016-12-16)[2023-01-03].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16/c64094-28953602.html.

[2] 杨昊.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绘就家和万事兴的幸福图景[EB/OL].(2022-05-16)[2023-01-0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5/16/nw.D110000renmrb_20220516_5-01.htm.

[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1)[2023-01-04].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4] 杨菊华,刘轶锋.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历史溯源与主要意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67-74.

[5] 周晓虹.中国体验: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9.

[6] 靳凤林.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1):47-56+155.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for Rural Childre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WANG Ping ZHU Xiaoyu SONG Yueping QIU Tianmin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is a big issues concerning to personal growth,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so it is considered to be both a domestic and national affair. In the report to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while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for rural childre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s jus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national strategy. Five years later, i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has been written i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 group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among rural children. I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 analyze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s to give sup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 itself,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 Poverty-Stricken Areas;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Values

(责任编辑:李 一)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