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正锡的延安岁月
2023-05-30黄会奇
黄会奇
饒正锡是我军医疗卫生事业开创者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医务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参与创建了红三军团的卫生机构和医院,抢救了大批伤病员。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他用中药材和土法、验方为战士们治疗伤病,为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做了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饶正锡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央军委卫生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争取国内外医护人员
随着全民族抗战爆发和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延安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成为中国革命大后方。这一时期,陆续有国内外的医疗队和医护人员到延安,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医疗事业。饶正锡作为中央军委卫生部门的主要领导之一,负责接待这些医疗队和医护人员,大力支持他们放手开展医疗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宣传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争取到大量药品和器械的援助。
1938年3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延安,饶正锡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之后,白求恩坚持到前线抢救伤病员,以有效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饶正锡请示了上级领导,并获得中央领导的同意。4月,他派人护送白求恩转赴晋察冀边区。
1939年11月,白求恩因手术感染不幸逝世。继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之后,饶正锡写下《接受白求恩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文,沉痛悼念白求恩。文章从医疗救护、医学技术、服务精神、奉献意识等方面,对白求恩作了高度评价,号召全军医护人员向他学习。
仅在1938年,中国红十字会就向延安派出三个医疗队和一个护士队。这年4月,饶正锡接待来延安考察边区医疗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林可胜一行。5月,军委后方卫生部为医疗队举行招待会,毛泽东亲自出席。会后,饶正锡陪同毛泽东接见医疗队所有成员。毛泽东勉励他们努力救治病人,对边区医疗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不少中外医务人员信奉“济世救人”的医学理念,在饶正锡的帮助下,他们通过对陕甘宁边区政治、民生的实地考察,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心抱有“抗战建国”宗旨的政党,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于是选择留在边区。其中,有妇产科医生金茂岳、小儿科医生侯建存、肺科医生何穆、外科医生周泽昭和高级护理专家沈元晖等一大批来自国统区的医护人才,还有从印尼回国的华侨、内科医生毕道文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苏联医生阿洛夫、德国医生米勒、奥地利医生傅莱、朝鲜医生方禹镛等。
在饶正锡全力支持下,中外医务人员在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根据地开展医疗工作,倾力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技术,白求恩、柯棣华等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壮大军委下属医院
1938年10月,饶正锡在中央党校学习不到半年后,重新回到中央军委卫生部工作。他先是任副部长,不久正式担任部长,并兼任八路军卫生学校政委。
中央军委卫生部是负责全军卫生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下设保健科、医政科、药材科、管理科和政治部。当时,马海德任顾问,戴正华任医务主任。军委卫生部下辖教学单位有中国医科大学,医疗单位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八路军直属门诊部(1942年改为留守兵团卫生部门诊部)和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等。
其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前身为八路军军医院,是八路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的直属医院。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前线伤员被转运到延安。为完成救治伤员的艰巨任务,中央军委卫生部决定成立八路军军医院。经过积极紧张的筹备,1939年5月,八路军军医院在延安城东的拐茆镇建成。
白求恩去世后,中央军委卫生部于1939年12月1日呈报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军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八路军总部于当天颁发命令,正式将八路军军医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39年到1946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延安共收治伤病员7505名,其中包括内科3000余名,外科1500余名。延安及各根据地的领导人经常到该院检查和治病,如刘伯承、陈毅、贺龙、徐向前、关向应等都曾住院治疗。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还派人深入基层连队为战士们看病,在防治传染病和流行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仅1944年,医院就派出涂通今等到甘泉的驻军中扑灭了疥疮和皮癣,派徐根竹到清泉沟的部队中防治斑疹伤寒和回归热。1945年爷台山战斗中,医院派出十几人的医疗队到前线抢救伤员。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免费为群众看病。七年中,除住院者之外,在门诊部为11470名群众诊治;对住院的群众不但不收医药费,而且住院、吃饭全部免费。医院每年都派出医疗队深入农村,帮助群众治病,尤其在帮助防治“大骨节病”“吐黄水病”、急性肠胃病等流行病和地方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于1940年5月在延安城东15里的刘万家沟成立,是八路军留守兵团为加强后方留守部队的卫生医疗工作而建立的医院。医院克服设备简陋等困难,积极为军民治病。1942年建院两周年之际,7月10日的《解放日报》报道指出,据统计,该院治愈伤病员千余名,施行手术380人次,为1300名老百姓免费治病。1943年春,留守兵团野战医院撤销,大部分医务人员和设备并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实现八路军卫生学校
跨越发展
饶正锡兼任八路军卫生学校政委期间,采取多种措施,使八路军卫生学校获得了很大发展,为之后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路军卫生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11月20日创建于江西瑞金。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召回长征中分散到各部队的卫校学员,在陕北瓦窑堡重新开学。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卫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随部队东渡黄河抗日。
在平型关战斗和阳明堡战斗中,在校长王斌的领导下,八路军卫生学校有效组织起千里转运线,在对前线危重伤员进行抢救后,通过一级接一级迅速转运的方式,将绝大部分伤员转运到后方陕甘宁边区,使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大减少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前后,为了给八路军卫生学校提供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迅速培养大量军队医疗人才,中央军委决定将学校迁回后方。1938年2月,八路军卫生学校返回延安以南的鄜县继续办学,仍由王斌任校长。为了加强卫生学校的工作,促使教学工作向正规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中央军委任命饶正锡兼任学校政委。这一时期,卫生学校在规模和师生人数上有了较大扩充,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1940年3月,八路军卫生学校迁到延安以东的柳树店。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学校的发展作出新的指示: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学校应该扩大,要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性质的卫生学校提升为专业的医学高等教育,使其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更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新型医药卫生人才。饶正锡对全校师生作了讲话:“卫生学校命名为医科大学,正如人们穿单衣时就穿单衣,如果该穿棉衣时仍穿单衣就会冻死。”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将卫生学校扩大和提升为中国医科大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饶正锡在百忙中心系学校建设,从校址、基础设施、设备,到育人方向、规章制度和师资、院系、课程、图书资料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由于我军迅速扩大和战争的残酷,仅靠延安一所医科大学来培养医护人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于是,饶正锡积极筹建了晋东南分校和晋察冀分校,晋东南分校有200余名学员,晋察冀分校学员多达3000余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北前线医务人才匮乏的状况,有力支援了抗战事业。
创办八路军制药厂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边区很难从外面购置急需的药品,国内外友人捐赠的药品绝大部分也被国民党扣留,这使得边区药品器械十分匮乏。军队中伤病员多,缺医少药的状况日益严重。为缓解困难,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八路军制药厂,具体工作由军委卫生部负责。饶正锡为此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从西安招募到技术人员,购置了办厂所需的机械设备。
1939年元旦,药厂举行开业典礼,并很快投入生产。药厂共有技师3名、工人30名和管理人员15名,生产方面有西药部、中药部和材料部。据1939年《新中华报》刊发《八路军制药厂制成药品40种》报道,制药厂投产三个月来,即制成中西药品40余种、40多箱。到1940年,药厂增至100多人,并增设研究室从事新药品的研制工作。通过努力,研究室可以用小米酿造酒精,从芒硝中提取硫酸钠、硫酸镁,从马牙碱中结晶出小苏打,从茛菪草中提取镇痛药阿托品。
在西药原料被封锁的情况下,饶正锡指导药厂利用陕甘宁边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中药制剂。他带领技术人员上山采集麻黄、甘草、当归、桔梗、柴胡等中草药,加工成各种丸散膏丹等中药或中西药制剂,來作为紧缺西药的替代品。这些药品效果好、价格低,有效缓解了药品匮乏的问题。
1941年,军委卫生部将药厂移交给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厂名改为陕甘宁晋绥边区联防司令部卫生材料厂,内部仍称八路军制药厂。
八路军制药厂是我军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个制药厂,因其突出贡献,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上所作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中专门提到八路军制药厂,说这是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典范。毛泽东为药厂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朱德题词:“你们的药厂已建设起来社会主义前途的初步基础,是科学做基础的,又采取了陕北落后的地点和条件,利用新旧兼用、中西并用的发展,是最实际和最有前途的。”
注重卫生宣传工作
1939年,中央军委卫生部指派饶正锡组织创办刊物《国防卫生》,并在全军发行。为办好刊物,饶正锡专门请毛泽东题写刊名,尽力筹集资金、组织稿源等。他发动延安各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专家写文章,有时还亲自撰稿和审稿。因此,该刊文章质量高,在军队卫生部门和广大官兵中反响很好。
《国防卫生》上经常刊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与流行病的文章,深受官兵欢迎。各部队非常注意保持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积极预防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病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在陕甘宁边区推行的卫生运动中,中央机关、军队机关和边区政府等机关单位的各级医疗机构担负了重要职责。延安时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作为三所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中国医科大学作为唯一一所正规的医学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担负起为陕甘宁边区军民宣传预防疾病知识的责任。和平医院医护人员和医科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人员下乡,他们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卫生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各类传染病和流行疾病的常识,宣传妇幼卫生和新法接生等。
1940年12月,饶正锡写下《抗战三年八路军卫生部门的工作》一文,对三年来中央军委卫生部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他首先指出初期军队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极大困难,如“药品器材的缺乏,医务干部的不足,而战区辽阔,且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工作总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主要内容是抽调大批医护人员到前线,成立野战医院,及时救治大批伤员;制订各种卫生条例,使卫生工作一步步向正规化发展;扩大和提升军队卫生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卫生干部;创办药厂、以中药代替西药、在部队卫生防疫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第二部分是“医务卫生工作的事实及其成绩”,主要内容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工作,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朝鲜、苏联、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医护人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科室分类上更为丰富和细密,科室方面有外科、内科、妇科、药科、细菌、皮肤、花柳、牙科、五官科、眼科等;医务人员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此外,在治疗部队伤病员和为人民群众看病方面,在预防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后来,饶正锡又写了《忆抗战时期的军委卫生部》一文,对延安时期的军委卫生工作作了全面回顾。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延安时期红医精神传承研究”相关成果,编号:20JY065
作者系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