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经典阅读的领路人

2023-05-30刘艳云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髓国君整本书

刘艳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并要求将其贯穿到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而早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1949年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和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都对整本书的阅读做了相关的要求。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论语》作为高中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书目及必背篇目第一本,将要如何引导学生高效保质地阅读经典、掌握经典精髓这一重任摆在了语文教师面前。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关于《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兴趣为师,前期铺垫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人的任何时期。兴趣可以激励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对要进行的活动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和学习。所以,在布置对《论语》整本書阅读学习任务前,要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吸引学生。

1.关于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代避难奔鲁(自此为鲁国人),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身上有贵族的血统,有血统传承下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孔子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基本上是平民身份。所幸的是,他很聪明——他出生时,父亲已经71岁,而母亲才17岁。当然,孔子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至于真相如何,有待于同学们去解秘,这会让学生很感兴趣,乐于从《论语》中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读《论语》整本书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2.关于时代背景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与春秋后期同步。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3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国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这仅是部分统计,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在一个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谁是那个力挽狂澜的巨子,谁能够擒住时代之手?很幸运的是,孔子出现了——孔子不出,如苍生何?朱熹高度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而“手无缚鸡之力”“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却不是靠武器、靠战争力挽狂澜的,靠的是思想,是教化,是华夏民族应该遵循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这就非常神奇了。而这些神奇就浓缩在《论语》这本薄薄的书里。要想深入了解孔子其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就必不可少。

3.从政失败,从教辉煌的反差

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经历,就是屡屡企图从政,但屡屡失败;转而从教治学,却成就辉煌,遂成为素王——白衣天子,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孔圣人”。

孔子的经历,也可给予学生很多启发:坚定目标,毫不动摇,即使失败,也不灰心气馁。更何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换个思路,自可收获另一种成功。孔子经历传达给后人的不是成功与否这件事,而是坚持理想,矢志不渝,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二、活动穿引,中期践行

成功引起学生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后,教师的方法指引、活动跟进也必不可少。这既可敦促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进行,又可检测学生阅读学习的实际效果。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经典

要求每天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带领大家背记,并讲述其意思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此活动可日积月累,以量变促质变,引导学生切实理解经典、掌握经典。

2.确定班级文化

班级建立之初,要求学生确定本班班级文化建设特色。该文化要出自《论语》,既能反映学生的文化追求,又要具有深厚内涵,还要有班级特色,更要能引领本班今后学习、思想、活动的方向和追求。

3.举办各级各类传诵经典、发扬传统的活动

以《论语》内容或是与之思想、精髓相关的节目参加各级各类展示活动,可巩固强化学生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对国学思想精髓的掌握,促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总结汇报,后期展示

《论语》整本书虽然不是很厚,字数也不是很多,但因为文言性质,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而且对此经典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阅读一遍即可,要力求熟读成诵,运用时可信手拈来,并且将领会到的精神内蕴贯穿到自己的一生当中。所以,阅读时长是不能吝啬的,要给够学生咀嚼、体悟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阅读学习周期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任务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将这些成果收集起来,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见证。

1.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固定时间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设计、制作阅读小报,并进行展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3.《论语》内容书法评比及展览,可强化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制作《论语》学习读书视频推介,择优播放。此方式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

四、明义析理,终身践行

对《论语》这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经典之作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走进“君子”的世界,获得关于“学习方法、态度”“为人处事、人际交往”“为政之道”“仁、义、礼、智、孝”等文化精髓的熏陶、浸染,在学习、做人、处世、担责等方面能有所收益,并可影响学生一生的行事准则,可谓意义重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师生还可以纠正一些理解误区,准确掌握一些经典名句的本来意义,例如:

1.“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很多学生包括教师都认为是做事不要太过,要留有余地,否则相当于没做,还不如不做。可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才知道此成语的原本意思是“过度和及不上都是一样的。做事既不能太过也不能达不到。二者没有偏重”。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一直被大家误认为是讲封建社会要遵循的一种人伦次序,是统治阶级、儒家思想对世人的约束、强制,但读完本书才知道,原本的意思是“国君像个国君,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大家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这才是孔子治政的思想体现。

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一直被大家误读为好好学习,成绩优秀突出者才能做官,误以为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鼓励大家好好读书的激励之语。可通过对本书的认真阅读,才知道这句话的原本意思是“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要人们尽量兼顾学习和做官,平衡二者的关系。

当然,“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论语》整本书的奥妙意义及学习方法绝不是以上粗浅认知就能说得清道得尽的,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起着方向标杆的引领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运用经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身养性教育,并使其最终成为能够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精髓国君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师旷劝学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缝补Boro items
狂泉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