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疗养课程影响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3-05-30杨和静吴荣

工业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杨和静 吴荣

关键词:疗养课程;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绿地面积锐减,“亚健康”人群在都市中日趋普遍,因而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强,迎来了观念从治病向预防转变的飞跃阶段,康养开始成为时代潮流。2016 年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的协调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康养性[1]。因而,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特征的康养景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进一步衍生出形式丰富的疗养活动。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自然疗愈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均具有健康作用[2-3]。走进自然呼吸洁净的空气,感受疗愈氛围,同时配合施以适当疗养活动,如深呼吸、森林漫步、MBSR 冥想、森林瑜伽等打开五感,从源头消除亚健康状态的诱因,以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2018 年世界湿地日,以“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明确表明湿地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城市湿地公园兼具社会属性与生态属性,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凭借优良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大众逃离城市压迫、追求自然野趣的首选康养地[4]。因此,文章旨在依托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资源开展疗养课程,采用心境状态量表进行自身前测与后测的效果评估,以启发探究疗养课程影响下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疗养活动的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参考。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疗养课程

疗养课程是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将大自然作为天然教室,为参与者提供原始的自然材料和活动空间,通过结合相应疗法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渐进式漫步、大地曼陀罗创作等,使参与者获得情绪、身体、精神、认知等方面的益处,是促进大众与环境、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5]。

1.2 康养景观

康养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是指有益于恢复或保持人类健康的空间环境[6-7]。当使用者和景观相互作用时,能提高人体机能,改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康养景观形式丰富多元,包括医院康复中心花园、室内康养病房、康养小镇、健康社区景观、公共绿地等,这些疗愈环境都十分注重对大众的康养性。

2 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是基于康复疗养理论的疗愈景观设计,从地理位置、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湿地康养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对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湿地与人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湿地独有的疗养功效结合康养景观植物、空间等进行规划设计,发挥湿地科普研学和观光游憩的价值。

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针对人与湿地环境紧密关系的研究尚浅。由于过分倡导对原始湿地环境的最大化保留,而忽略了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服务价值的挖掘,具体存在问题如下:(1)缺乏互动康养景观的设计,未考虑到人与生物的共生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多元化,单一的观光游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2)符合人们感官需求的康养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单一,局限于保健型植物的应用。还可以考虑从湿地水体造景、湿地道路铺装材质及形态、设施智能化等方面激发人们对景观的多样化感受。(3)湿地康养景观未融入地域性原则,忽视了地域特色,如当地文化、建筑、风俗等,只注重本土植物的运用,无显著的景观记忆点。总之,城市湿地康养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利用环境优势围绕人的感官需求、行為需求、情感需求进行设计。

3 疗养课程影响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调研

此次选择昆明市王官湿地公园作为开展疗养课程的调研地点,它与滇池连接,与斗南湿地公园毗邻而建,是环滇池生态公园之一。湿地内生态系统复杂,植物群落配置多样,林分空间丰富,在满足湿地净化功能的基础上,仍设有多维度设施,如满足亲水游憩需求的湿地延伸道、不同型材漫步栈道、观景平台等。不仅适宜开展各类疗法活动,还是优良的自然疗愈空间。

3.1 疗养课程情况调研

3.1.1 课程面向人群

2022 年7—8 月期间招募都市工作高压人群在湿地公园中参与疗养课程。纳入标准:(1)年龄20—35 岁的高压力工作群体;(2)身体健康且无任何精神疾病;(3)无花粉等自然环境相关过敏源。共20 名体验者参与此次课程,其中女性12 名,男性8 名。

3.1.2 课程活动安排

为确保发挥疗养效果的显著性,疗养课程包含了五感疗法、日光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食物疗法五种疗法类别,并适当进行叠加训练,详细活动流程,如表1 所示。

3.1.3 课程健康指标测量

为保证疗养效果的合理性及严谨性,依据疗养课程面向人群进行问卷编制,主要分为两部分:(1)体验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工作、文化程度、过往病史等[8]。(2)简明心境量表(POMS):1995 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修订,信度为0.62—0.82,信度较高,该量表共计40 个条目,包括2 个正面情绪(精力、自尊感)维度、5 个负面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维度和情绪紊乱总值(TMD),TMD 等于负面情绪得分之和减去正面情绪得分之和再加上100,分值越高,代表心境状态越差[9]。效果评估以同一体验者前后测对照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40 份,回收有效问卷40 份(100%)。

3.2 疗养课程调研结果

采用配对t 检验对POMS 各心理指标维度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运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表2,当p < 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调研结果表明,参与疗养课程可以改善体验者的心境状态,8 组配对数据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p<0.01),结果可信。由表2 可知,POMS 中体验者对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五个维度和TMD 的评分明显降低,而精力和自尊两个维度评分后测显著高于前测。整体而言,体验者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增加,说明压力得到释放,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疗养活动对人们心境状态改善具有明显益处。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感官,作用于大脑进而产生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效果[10]。因而,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应从疗养课程的内容及疗法类别中借鉴经验,立足于人体五感,规划具有多维度健康功效的景观环境。

4 疗养课程影响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植物景观丰富多样

在人与植物融合共生的共存关系中,植物的背后永远是人。城市湿地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储备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具有景观美学价值和康养景观的特质。卡普兰夫妇在注意力恢复理论中指出特定环境,尤其是软性景观能有效恢复人们的注意力,减轻精神疲劳[11-12]。因而,植物康养景观的作用形式在于对人体的五感刺激,景观构建在于将人们的游憩互动性和景观可达性放在首位,具体举措表现在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配置模式两方面。

1)植物种类选择。依据园区土壤特性与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景观营建。优先考虑能稳健生长的本土植物,为进一步保证城市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可少量辅以栽植经过研究且安全性较高的外来物种。其次,为保证湿地环境的生态功能,理应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湿地植物栽植,如抗菌保健型植物,悬铃木、侧柏、香樟等;呼吸系统保健型植物,海桐、银杏、天竺葵等;净化空气保健型,如凤眼莲、绿狐尾藻、千屈菜等,这类树种具有固碳释氧功能,受场地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定量产出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及芬多精,通过与体验者接触,能改善身心健康[13]。当然,在物种选择过程中植物的观赏价值不容忽视,应选择姿态优美、花果形异、季相丰富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具备深化绿化空间的作用。

2)植物配置模式。根据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属性,注重“乔—灌—草”健康植物群落的搭配,突出季节特征,从陆生类植物景观配置和湿生类植物景观配置考虑。前者可进行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四种配置模式,结合植物的形态、季相等特点营造多元的景观层次,围合多种活动场所,如开敞式、半开敞式、封闭式、覆盖式空间,适用于不同湿地分区,从而体现出湿地独有的植物景观特色,也丰富了植物景观的三维效果。后者可分别从水面植物、水缘植物、岸线植物三方面进行分析,确保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和谐统一,营造疏密有致、高低有序的优美景致。水面植物配置应注重形态特征的层次变化,多成块栽植2—3种观花观叶植物以组合形状展现群体之美,有效改善水体景观的立体效果,与岸边及水缘植物景观相呼应;水缘植物通常间隔栽植确保留出透视线,满足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的需求;岸线植物在湿地水面景观中起主导作用,配置时应结合花镜的应用形式体现湿地公园景观的乡土气息,其次更要注重运用植物的时间表达性,可搭配不同花期的灌木展现多重季相变化,保证冬季植物绿量,构建一处水陆过度景观带,既增强了湿地公园环境的生态效益,还充分彰显了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4.2 设施构建关爱细微

园区设施是保障人与自然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承载着满足游人观光、休闲、交流、体验等需求的功能性[14]。哈弗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人类有亲近自然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本能,人类与其他动植物间始终存在着紧密的情感连接。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起居与大自然密切相关,从自然探索到内心释放,这种与生俱来的亲生物性,充斥在人类与自然的频繁互动及无限热爱中,接近自然的过程中也使身心得到疗愈。因而在进行湿地公园设施设计时要与人的社会属性相结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再生材料运用,优先选用木质植物残体(包括倒木、树根、枯枝、腐木)、沙石等作为趣味景观景观设施,既能唤醒游人的环保意识,又能达到与自然亲近的目的。

首先基础设施要完备,无障碍设计应突出,如在城市湿地公园入口及各园区路口处设置简明且具有导向性强的标识系统;在小尺度游憩空间设置安全扶手;在休闲座椅旁设置不同高度的花坛景观等;其次,在园区道路规划中应考虑特殊人群需求,确保道路寬阔平整,有秩序的设置智慧导示系统、用于疗养活动的操作平台及亲子互动平台等设施,协助人们开展各项康养活动;最后,理应重视湿地科普宣传教育的属性,从设施参与体系和展示体系两方面入手,针对不同游人身体状况、文化素质编制多层次及深度的趣味自然教育场景,如在参观场所设置康养展示牌,说明自然环境对身心的治疗效果或这一场地芬多精及负氧离子含量的情况;在运动场所设置八段锦墙体设施,丰富人们的康养健身项目。总之,具有科普宣传教育属性的设施体系应采用点、线、面的布局形式,与景观节点及游线紧密贴合,循序渐进地展示湿地公园设施的景观互动性与文化康养性。

4.3 空间设计因人而异

研究证明,景观作为现代疗养学中重要的疗养因子,对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疗愈作用,能通过感官功能作用于脑波对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进而达到身心都健康的目的[15]。压力缓解理论研究学者罗杰· 沃尔里奇发现,当人们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压力会变大,出现负面情绪,而此时当人们处于存在视觉焦点的自然环境空间中注意力会被吸引和转移,从而有效缓解精神压力,释放积极情绪,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正是基于自然景观的疗愈功效促使了康养空间研究的诞生。根据治疗性景观设计理论,康养景观空间设计需遵循最低限度干扰的原则,因人而异,从受众喜好和属性出发,创造多元的空间类型及运动场所。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打造游憩空间,最大化保障体验者与自然景观的可接触性。同时,还应考虑人们情绪与环境空间的匹配性,匹配度越高,康养空间的疗愈效果越好。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应重点关注受众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构建能满足人们身体机能恢复的景观空间,以达到增强体质、疗养身心的效果。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交往空间,整合原有景观资源的合理布局,明确不同康养空间的主题形象,紧密围绕人的多元感官系统,设计满足游人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景观场所,也可从初级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中级感官(触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听觉)、高级感官(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三个层次深入规划康养空间,以满足疗养群体对场地空间的不同需求。此外,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地形、植物、水体等围合多种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及私密空间,针对不同人群需求设置康养活动及服务专区,为受众提供正向注意力恢复的疗养空间,以促进行为活动的改善。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生境多样,自然环境优越,为疗养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多层次疗愈空间。文章通过疗养课程影响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调研,挖掘城市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从康养景观植物规划、设施规划、空间规划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科普的研学价值,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角。综上所述,在湿地公园康养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把握保护优先准则,从为人民创造绿色福祉的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康养景观,充分彰显湿地公园的公益价值和景观利用价值。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