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2023-05-30顾恺旻
顾恺旻
摘要:抽象是数学学科最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既成就了数学的魅力,又增加了数学的难度。学生从小就接触数学并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以期构建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抽象思维;教学策略
抽象思维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会格外轻松,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需要教师的各方面引导和启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注重观察,在具体形象中发现规律
1.1利用学具组织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从具体的形象当中概括并总结出数学规律。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对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基础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爱玩。因此,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上仅仅通过口述讲授知识,是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师可以利用学具来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学具进行观察和操作,并在具体观察和操作中,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渐渐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实物中摄取知识。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内涵和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准备若干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卡纸和一张长方形的卡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满长方形卡片,用此方法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得到了长方形面积的数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利用铺小正方形的方法来确定长方形的面积,并不用全部铺满,只需要确定长和宽各铺几个小正方形,就能够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个面积单位。由此,学生从具体的学具操作当中抽象出了数学概念,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测量长方形长和宽的数据,相乘后验证是否和前面所求的面积相等,以此让学生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操作学具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方面,学具操作能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在学习方面,学生操作学具可以经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未知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变以往的“听”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探索经验,为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1.2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当中总是有很多抽象的、不易被直接理解的知识。在开展这些知识的教学时,教师不能用普通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要想方设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在合适的情境当中能够变得立体、具象。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情境组织教学,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案例、图文并茂的课件等,启发学生对情境当中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其置身于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凝练出数学概念和规律。这样一来,小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收获了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以《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为例,不少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总是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教师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释。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例题:某工厂要为工人定做工装,一件上衣25元,一条裤子30元,每个工人发放4套,求每个人的预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先分别计算衣服和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列式为:25×4+30×4。还可以把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看成是一个整体,先算出一套工装的价钱,再算4套的价格,列式为:(25+30)×4。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两个算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25+30)×4=25×4+30×4。之后,教师再列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是否相同,并正式向学生介绍乘法分配律。
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知识的学习成效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发展。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抽象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的应用案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和意义。这样一来,能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概念与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2 思维引导,在数学思想中形成能力
2.1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教学当中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利用这种思想方法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而且能够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渐掌握这种思想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维,思维灵活了,学生才能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提前规划好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将具体的形象和数学规律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促使其形成數学思维。尤其是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以及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都可以结合这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问题,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即画行程图的方式来解决。如小刘和小璋两个人同时从各自的家中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小刘每小时骑行15千米,小璋每小时骑行13千米,二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小刘家和小璋家相距多少千米?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启发学生画出行程图。通过读题可知这是一个相遇问题,开始的时候两人在各自的家,那么就可以画一条线段,一个端点表示小刘家,另一个端点表示小璋家。二人都向对方的家骑行,小刘骑得快,所以骑过了中点,还多骑了3千米。小璋速度慢,因此距离中点还剩下3千米的时候就与小刘相遇了。画出行程图后可以发现,小刘比小璋多骑了6千米,这就是二人的路程差。在速度已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路程差和速度差求出时间,有了时间之后,再用相遇问题公式求出两家的距离。
在面对复杂的应用题时,教师直接讲解并不能够达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将这些条件以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找到复杂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
2.2结合化归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转化能力
除了数形结合这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有意义的数学思想。其中,化归思想也是小学数学中一种常见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世界当中,很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和转化。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具体形象的数学概念的转化。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也叫作转化思想。这种思想的内核是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的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简单来说,就是用学过的知识去处理没有学过的知识。这种转化,就如同抽象到具象的转化。因此,结合化归思想来开展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没有旧知识就没有新知识。大多数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的。也就是说,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当中应用广泛。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这一思想方法,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将所学新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注重训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能力
3.1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思维训练
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很快就见效,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面对抽象的知识时,学生不一定能够自主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数学规律,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教师可以从提问着手。提问不仅是一种互动,也是启迪思维的途径。当学生在经历从具象到抽象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就会更加顺利。与此同时,利用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思维得到训练之后,对应的抽象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
在开展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进而发现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学生理解了这一过程之后,教师开始提问:连接对角线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能够用这种方法求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吗?n边形呢?随后,教师展示一个六边形,追问学生:从其中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画出几条對角线?六边形能够被分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几个180度?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在纸上进行画线和计算,最终计算出了六边形的内角和度数。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度数,思考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最终发现规律并证明规律。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启发不可分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找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点,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更全面的思考方式和更强大的思维能力。
3.2课上习题训练,提升学习能力
学到了知识就要进行应用,不应用就无法形成能力。不管是简单的知识,还是复杂的知识,都需要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应用,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强化。学生从具象中感悟和领会抽象知识,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只有完成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化,才算真正形成了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习题训练活动,让学生通过习题训练来提升学习能力,使其形成更强大的逻辑思维。具体来说,可以在学习完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精心设计几道有目的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最后大家共同探讨解题方法。
无论是课上的训练还是课下的作业,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训练题或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提升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对“双减”政策和数学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意识地寻找习题训练的创新路径,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作业呈现与评价的时空局限,让数学习题助力学生发展,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要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又要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和关注抽象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探索所学知识,提升其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胜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23):32-33.
[2]郑香花.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成长:指向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探微[J].新教育,2021(26):28-29.
[3]张琦.探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23-124.
[4]徐媛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读写算,2021(32):115-116.
[5]苑忠义.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