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设色角度解析李贺《雁门太守行》

2023-05-30陈雅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陈雅萍

摘 要 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深入剖析诗中各样新奇浓重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及与所描绘事物间的关联。该诗以平叛战争为背景,在四联诗句中分别用到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玉白色等,准确描绘战争场面与边塞独特风光,并暗示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 《雁门太守行》 赏析角度 奇丽色彩

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以平叛战争为背景,运用夸张手法和艳丽色彩描绘当时的战争景象。教学中,结合诗中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表色彩的词,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李贺简介

李贺,字长吉,出生于河南宜阳,唐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人称“诗鬼”。他出身于没落皇族,年少便才华横溢。唐中期藩镇割据、帝王昏聩、宦官弄权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矛盾一触即发,他反对藩镇割据、抨击宦官参与朝政,对平民百姓给予同情。在应试中李贺受到周边人的嫉妒、牵制,报国无门,郁郁寡欢,27岁便英年早逝。他虽然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拳脚,但善于创作诗词,利用雄伟瑰丽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愁苦,留下200余首经典诗歌,为后世传颂。《雁门太守行》便是在平叛斗争中所作,运用夸张手法和多样色彩描述战场上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体现出渴望天下归一的思想主张。全诗句句着色,通过黑色、金色、秋色、玉白等多种色彩相互辉映,描绘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同时也衬托出战争中的悲壮情调。李贺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通过以色示物、以色感人的方式,很容易使读者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惨烈,以及我军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体现出诗人即便报国无门,但仍关心国家大事的执着与爱国热忱。

二、《雁门太守行》的色彩赏析

以往多数老师在讲解《雁门太守行》时多侧重于色彩的分析,學生也只停留于寻找色彩的多样性,未能深层次挖掘作者如何运用色彩唤起读者情感、增强审美体验。本文从色彩解析的角度,逐联分析作者在色彩遣词与描绘物体间的用意,体会作者情感起伏变化,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1.首联——黑色、金色

在色彩运用方面,李贺并没有单纯描写战争的场景,而是通过奇异、诡妙的色彩关联,展现出所描绘物体间的联系,进而揭示其情感变化,暗示报国志向。本诗开篇以黑暗、日光明暗对比作为画面底色,用黑与金的对比展示诗人面对战争场景的复杂情感,一边是报国的衷心,另一边是现实的黑暗。首联中,作者用浓重的“黑云”暗指敌人,用“黑云压城”夸张手法展现出敌军的嚣张气势,用“甲光向日”突显我军将士的正义与威势,其中甲光的“金色”与“黑云”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古代以日代表天,“黑云”虽然能够压城。但天还在、日还在,我军的“甲光向日”便可说明是顺应天命,在这场战争中属于正义的一方,讴歌之情充分展现。同时,当日光出现时,乌云将会散尽,这也预示着我军志在必得的气势。两相对比,色彩鲜明,说明作者一心为国,爱增分明;在日光普照下,将士们的盔甲上闪动着金光。这说明我军已经经历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所以才会奋勇突围,但却战马哀鸣、血流成河,那种战争场面的血腥与悲壮,读者可通过作者文字的描述自可想象。

2.第二联——秋色、紫红色、胭脂色

战争在秋季开展,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季都是荒凉、凄冷的代名词。“凝”字的运用使得秋季的悲凉徒增了沉重情感。“角声满天”指白天发生的鏖战,场面恢弘,敌军人多势众,对我军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人少而怯战。在漫天角声的鼓舞下,战士在秋野上奋勇拼搏,场面十分悲壮。这场战争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夜晚,晚霞出来后映照在战场上,大块胭脂色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红。战士伤亡惨重,使得战地氛围更加凝重黯然。有学者认为“燕脂”应该是“胭脂”,为了衬托后面的“夜紫”两字,先将颜色铺垫出来。“胭脂”普遍指代红色,本身颜色如血一般,红而发紫更加触目惊心,更能展现当时战争境况的激烈。鲜血染红了塞外大地,加上霜降气候恶劣、夜色黑暗,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可见,李贺是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诗人,在诗歌意境塑造、遣词方面都追求创新,不盲目效仿前人,善于利用浓重的色彩塑造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引人想象。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表现,他用角声、胭脂、紫来描绘战场的氛围,都是不俗的构思,充分烘托出作者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环境氛围。

3.第三联——白色、红色

该联两句是对我军将士姿态的特写。在恶劣的环境中,战鼓无声,揭示出士兵大半战死疆场;在严峻的局势下,半卷着红旗艰难前行。其中“临易水”一方面指出交战的地点,另一方面引用“荆轲刺秦”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句,展示战士一去不返的决心。“半卷”说明风很急,大队人马急匆匆地前进,环境恶劣,但“半卷”红旗也是满目疮痍下支撑将士斗志的精神支柱。即便灰飞烟灭,也要保持着赤胆忠心,在霜重的白色背景下,一点红旗形象更加突出。与第二联的紫红色相比,作者在用色上更加鲜明简洁,能够清楚告诉读者自己心中的抉择,愁苦与逆境都只是眼前,只要保持希望,终究能够取得胜利。对于参战的我军将士来说,尽管更深露重,鼓声低沉,但是为了报答君恩,守护黎民百姓,仍然愿意拿起武器,万死不辞。但是好在增援部队已经临近易水,敌军要想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故而只能背水一战。但若敌军要鱼死网破,我军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霜重鼓寒”、主将誓死便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的反映。作者利用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将战争场景与局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4.尾联——黄色、玉白色

该联作为聚焦点,同时也是前三联内容之美感的集中体现,美感在各个部位的体现都应遵循特定比例,如若全文都是大面积的浓墨重彩,没有核心,容易使读者产生纷乱错综的感觉。尾联中,主要表现的是主将为了回报君主的信任,决定誓死效忠。诗句中没有用到概念化语言,而是借助色彩、造型等将主将的心理动态、形象表达出来。因此在该联中引用了黄金台、玉龙这些色彩鲜明的物象,均营造出热烈却又苍凉的意境。在黄金台的典故中,燕王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特意建造黄金台,该诗借用黄金台来表达将士们誓死效忠君主的决心。“玉龙”是剑名,黄金和白玉都是世间佳品,“龙”是传说中的灵兽,而“黄金台”则是有识之士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之地。作者利用黄金台、玉龙等形象,又借助黄金、白玉等颜色,将壮志凌云、舍身取义的主将形象描绘出来,也暗指作者自己如若有朝一日能够获得君王的赏识和提携,势必会肝脑涂地,积极作为。但是命运弄人,李贺出生在宪宗继位后,藩镇割据,战争频发,他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没有实现报效君王、为国捐躯的夙愿,实是可悲可叹。

纵观全诗,李贺采用浓艳色彩将悲壮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称得上是奇丽、诡谲,而这种色彩奇异的画面却能够将战争所处的边塞风光、时间、地点以及战势变化准确表现出来,显得十分妥帖、新颖,为读者营造一个富有情思和想象的意境。这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中的奇妙之处,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本诗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找出色彩运用之处,还要结合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等,深入分析色彩与所描绘物体的关联,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够真正“吃透”本诗,获得更深层的感悟和阅读体验。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尚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