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光荣:《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生产竞赛的报道及其意义

2023-05-30刘盼黄海涛

党史文汇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边区竞赛

刘盼 黄海涛

全民族抗战时期,为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生产竞赛运动。有效动员群众参与生产,缓解了边区的经济危机;亦在竞赛过程中推动边区民众改变劳动观念,使“劳动光荣”新风尚深入人心,掀起人人争当先进的风潮,在实践中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因此,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党开展生产竞赛的前因后果,以期为新时代更好实现政府、媒体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提供有益借鉴。

陕甘宁边区生产竞赛开展的缘由

陕甘宁边区政府掀起生产竞赛运动,不仅是推动大生产运动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缓解边区财政经济危机的客观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反共高潮,加强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和物资、人员往来的限制;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取消对边区的军饷和物资供应,进一步加剧了边区的财政困难和物资匮乏状况。百团大战后,日军采取“三光政策”、加强对敌后根据地“扫荡”,使边区生产和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陷入困境的边区政府不得不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以此缓解边区财政经济危机。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受灾面积603558亩,受灾人口90470人,损失粮食47035石。在自然灾害频发期间,甘泉、富县等地相继遭到猩红热和伤寒等流行性传染病的肆虐。边区农业受到严重损失。另一方面,边区非劳动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自1941年以来边区每百人至少养活4个脱离生产人员,1944年最多时每百人养活将近9个脱离生产人员,更加剧了边区民众的经济负担。

从宣传机构来看,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在边区的机关报,改版后不仅加强了党报的政治属性,而且增强了反映民众生活的宣传力度,很快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对内联系群众的喉舌。因而在大生产运动期间,该报对生产竞赛大规模报道,是缓解经济困难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推动大生产运动向更广阔更细微的领域发展,最大程度地动员民众参与抗战,进而推动边区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解放日报》对生产竞赛过程的报道

自1942年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提出发展经济工作的总方针以来,积极发展生产、充实抗战力量成为边区军民的共同任务。《解放日报》作为党的宣传主阵地,从1943年至1945年刊发与生产竞赛的相关报道约有270篇,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运盐、纺织、锄草和总结生产经验等方面。

第一,该报最初对生产竞赛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自发性的个人之间,进而带动村与村、县与县之间的生产竞赛。1943年2月X日,头版刊登杨朝臣和吴满有之间的开荒比赛,拉开生产竞赛序幕。在3月3日头版发表《生产大竞赛》,以社论形式号召边区各地群众、党政干部和士兵要抓紧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竞赛运动。朱德总司令及时在该报对竞赛作出回应,强调组织生产竞赛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号召各地要特别重视这一运动,并将之扩展开来,帮助群众改变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在边区政府的推动下,边区民众开始自发组织竞赛,决心追赶吴满有和杨朝臣。如,甘泉驻军一排黄蒿庄居民,均向吴满有提出生产竞赛的要求;吴家枣园全村进行生产竞赛,比一比谁的劳动数量多、劳动效率高。高涨的生产情绪,流露在每位农民的脸上。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地发表区县举行自发性竞赛的文章。仅1943年3月关于生产竞赛的报道就有32篇,这些报道位置显著、标题简明、内容通俗有趣,使得竞赛活动受到更多关注和了解。在个人竞赛的带动下,村与村、县与县之间的竞赛活动火热开展起来,如延安向志丹、安塞发起竞赛挑战;安塞向志丹、子长挑战;延川向固临、延长提出竞赛条件等报道文章在这一时期层出不穷。相关报道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生产热潮气息,紧紧吸引着边区群众的目光,使得边区民众纷纷挽起袖子参与竞赛,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第二,该报对生产竞赛后期的报道,相比前期更具有群众性、组织性,更注重报道生产经验总结的文章。如延属分区对4月以来的生产工作进行初步总结,指明这些成绩的取得,其原因就在于“生产第一”的思想已贯彻到大多数干部党员中去。自竞赛开展以来,从部队、机关再到乡村干部纷纷自己动手搞生产,在劳作中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努力生产的决心和信心。从农民、党员、干部再到中央领导,大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表现出极高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民众劳动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实现了从懈怠劳动到忘我劳动的巨大转变,使边区生产运动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概而言之,该报凭借報道内容的吸引力,促进了第一阶段的生产竞赛取得明显成效。1943年“生产总值二十万万元,打粮六千十一石多,收菜蔬一千四百八十四万九千余斤”。此外,民众对生产竞赛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升,逐渐明白劳动能够创造一切财富,农业生产既是自救又是为了军民的丰衣足食,使生产竞赛与抗战和边区各项建设事业联结在一起,最终促使生产竞赛发展为全边区的群众生产运动。

第三,该报对生产竞赛的报道增加了对劳动英雄生产事迹的内容。劳模运动与生产竞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对劳模的宣传使其形象在竞赛中更为丰满更具有代表性。“吴满有领导的吴家枣园,陈德发的马家沟,石明德的白原村,刘玉厚的郝家桥,张振财的城壕村,贺保元的贺家圈。”劳动英雄张清益号召“全村男女老幼,将生产计划分为七个部分,实现全村穿衣完全自给,增开益田二十五亩的目标”。他们不仅是生产能手,更是一种劳动光荣的象征。他们的名字变成边区民众最熟悉的名字,激发了群众的劳动热情。为扩大劳模在竞赛中的影响力,还开设专栏,大篇幅报道各个领域劳动模范的生产事迹与成绩。如边区留守部队积极进行开荒竞赛;工业竞赛热火朝天,主张创造一批“赵占魁式”的工人、学徒、工厂技术工作者等。教学竞赛、运盐竞赛、纺织竞赛等更是层出不穷,各行各业的劳动竞赛不仅使劳动生产活力蔓延至边区的各个角落,也为边区各项事业建设和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放日报》对生产竞赛报道的特点

该报读者主要是边区普通民众,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为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生产热潮,积极参加生产,报道中特别讲究宣传策略与特点,以适应不同民众的阅读需求。

第一,为增加对生产竞赛的宣传力度,以第二、第四版作为报道竞赛的主要版面。第二版以生产的最新事迹、要闻为主。文章笔调通俗,如“生产竞赛运动中,织出来的布均匀,布面平坦,布边整齐”等口语化报道将大家的目光牢牢聚焦到生产上,加深了民众对生产竞赛最新动态的了解。第四版以专栏和文艺形式为主。从1944年1月起开设“边区生产运动”专栏,对各行业的劳动英雄进行长达3个月的连续报道。主要有难民劳动英雄陈长安、植棉英雄郭秉仁、水利英雄马海旺、节约模范佟玉新等,共刊登40多篇文章。这些劳动模范多数是从普通群众和二流子中选拔出来的,在生产竞赛中更具感召力,利于激发民众自觉向劳模学习,用劳动表达自身的革命热情。

第二,对生产竞赛的宣传方式不拘泥于通讯文章,还采用散文、歌曲、诗歌、漫画等多种形式。如漫画《工人之家》展现了劳动者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画面中有鸡、鸭在院中满地跑、小羊围在伯伯身边等着喂食、一位妇女手摇着纺纱车,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歌曲《动员起来》中朗朗上口的旋律让人印象深刻,“我照管养猪又做饭,农忙时节妹妹她又纺线,一天的工资几百元……今年的光景大改善,劳动不缺吃和穿”,生动展示了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诗歌《边区是我们的家》《开稻田》;散文《劳动改造了我》等,进一步将“积极生产、劳动光荣”的思想呈现出来,直观地把生产竞赛的各项成就展现给民众,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渲染出边区生动活泼的劳动氛围。

第三,坚持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方式。广度主要指宣传范围的拓宽。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需要,将报道范围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如工业方面开展的赵占魁运动,其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新型工人;商业方面合理规划生产计划,积极开展竞赛活动。还有农具创新、作物种植、锄草等活动都在积极开展竞赛。以1944年各个行业劳模代表人数为例,其中“农业87人、工业63人、文化卫生38人、运输20人、贸易19人、司法保安24人”。这说明该报对生产竞赛的报道类别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而调动起各个行业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抗战热情。深度主要指以农业为重点的报道。生产竞赛开展的本质就是一场保障粮食自给的运动,实现缓解粮食危机、推动大生产运动发展的目标。整理发现,该报对农业竞赛的宣传占整体数量的三分之二,内容涉及党的农业方针政策、生产消息、生产计划制定、农业英雄等。此外,关于农业竞赛的文章篇幅很长,多则千字,少则短小精悍,只有几十个字。多论述某地的农业竞赛成绩、劳模参与农业生产等内容,还开设“生产知识”专栏向边区民众讲解如何更好地种植农作物,并推广先进农具,为民众进行农业生产指明方向、增加了实用性。大量报道让民众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号召,达到支持抗战的目的。

《解放日报》对生产竞赛报道的意义

作为边区党报,它是全党、全军和边区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风向标”。对生产竞赛大规模、长时间的报道,深刻体现着边区政府对生产竞赛的支持。通过宣传不仅推动生产竞赛的蓬勃发展,而且促进了边区群众劳动观念的进步,让诸多二流子受到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一,边区将人力与财力集中起来参与经济建设,有效缓解了边区粮食危机。该报宣传坚持以农业生产为重点,将生产号召深入到乡村,还多次报道生产任务超过目标的文章以激励民众。如《向李文焕看齐!各地竞赛超过全年计划两倍》《变工开荒千百三亩》 《关中各厂生产竞赛,纺织等厂超过任务》《光华印刷厂全厂生产大竞赛,四月份产量超过一半》等,在舆论氛围的渲染下,各地生产热情高涨,劳模也极大发挥影响力,走进群众、号召群众,积极将生产经验推广给群众,帮助农户改进种植方法,大大缓解了边区的粮食危机。1943年“边区政府和军队每年大约需要3900万公斤细粮(小米),而自己生产已达40%”。整个竞赛过程中,边区政府秉持着“以农业为第一位,工業、手工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经济政策动员群众,在推动竞赛发展的同时形成农业与工业、纺织业、手工业等多领域综合发展的景象,使“近年来边区在这方面的成就,已开始将贫困与落后的历史面貌变为富裕繁荣的地区”。边区经济恢复和发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该报对二流子参与生产竞赛的动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稳定了边区社会秩序。过去二流子作为社会边缘群体,不参与任何劳动,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边区秩序稳定。该报刊登《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圈外》的文章,特别强调不让一个二流子、半二流子站在生产圈子以外,促使这批潜在的劳动力自觉投身到生产中,在劳动热潮中转变观念。“1943年在二流子方面改造了四千五百多个,争取劳动力八千八百多个。”到1945年,“延川全县二百三十五个二流子,已经改造的有一百二十五人”。其人数的增长又反过来推动竞赛的热潮,进而带动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与经济发展,在生产竞赛中改造二流子取得巨大成效。此外多次报道二流子转为劳动英雄的先进事例来鼓舞其余人参与生产,以乡村自然成长起来的劳模作为动员二流子转变的标杆。1944年运盐模范刘生海在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没想到过去是二流子的他也会有今天,政府这样好地待他,他以后更要好好劳动。他们成为劳模后,以新姿态、新劳动思想帮扶其他二流子。如劳模孙万福帮助二流子杨占琪种地、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检查,并对其开展劳动教育。总之,从增加劳动力和思想进步方面考量,边区在改造二流子这一群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过去群众轻视劳动、懈怠农业生产。但纵观1943年至1945年该报对生产竞赛的诸多报道,充满着对生产热情的讴歌与号召,更宣传着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赏。为激发民众的生产热情,边区政府相继颁布《奖励条例》,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对生产中表现优异的团体和个人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如曾经是二流子的刘生海,如今是边区广为人知的运盐模范。除精神奖励外,还有物质奖励,在《驻军普遍展开竞赛,每人一天开荒一亩》一文中,竞赛获胜的一方不仅获得劳动英雄称号,将其光荣事迹贴在其他连队的窑门上宣传,还能各得毛巾一条、肥皂一块、衣服一套。这些切切实实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渐使人们意识到劳动不仅是光荣、体面的事情,而且是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帮手。“我们要建立劳动的道德观念,把劳动看作光荣的事,把游手好闲看作无上的耻辱,这种新的道德观念,在生产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从群众内部生长起来。”在生产热潮的带动下,1943年底,边区各地参加劳动互助组织的人数不断上升,“有些地区已占劳动力的45%,少亦达到28%,而在夏耘时间有些县份竟达到全县劳力80%”。劳动人数的增长反映出民众劳动观念的积极转变,民众参与生产的意识逐步增强。

《解放日报》对生产竞赛报道的启示

该报对生产竞赛运动的报道是一次面向全边区民众的动员运动,深刻诠释了政府、媒体与民众在竞赛中的同频共振。

首先,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竞赛通过推选人民身边的劳动者成为劳动英雄,拉近了人民与竞赛的距离。通过激励与奖励,让人民在竞赛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实践中认识到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正如谢伟思在访问延安之后提道:“农民深信共产党是为他们而战斗的,他们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共产党人带给了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政府最终在边区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旗帜,使得生产竞赛成为群众动员运动的重要方式,让民众有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上,有效凝聚起边区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生产竞赛。

其次,改版后的该报顺应抗战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宣传党的抗战方针和策略,并在贯彻党的路线基础上坚持反映群众情况,使报纸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其一,坚持将抗战目标与生产目标相结合,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对竞赛内容、事迹做大量宣传,通过刊发导向性社论和典型报道,有效动员民众参与生产,保证整个边区的生产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其二,宣传内容在体现党的政策、维护党的权威同时,坚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宣传形式鲜活生动,更适应人民的文化水平。其三,媒体宣传不仅要全方位展开,亦要把握好尺度与分寸。用宣传的力量推动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使民众自发地从思想上、行动上跟党走,为生产竞赛的顺利开展奠定深厚基石。如该报在宣传中将枯燥的理论政策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政策深入人心,从整体上推动政府各项事业的落实,进而完成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

最后,生产竞赛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政府与群众的密切关系。纵观生产竞赛的发展过程,政府始终坚持领导地位,各级干部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毛泽东开辟菜园、纺线能手周恩来和任弼时等领导人更是成为参与生产的典型代表。他们以自身对生产竞赛的响应,激发人民对生产的创造活力。党政军民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增强与巩固。可见,政府、媒体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不仅融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巩固了边区的群众基础,更为边区经济走出困境提供了人力保障。

总之,陕甘宁边区生产竞赛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开展的一次动员群众的集体生产运动。一方面生产竞赛运动在激发民众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劳动观念的嬗变,在边区树立起劳动光荣新观念,帮助边区走出经济困境,实现为抗战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媒体作为联系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宣传内容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宣传过程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原则,报道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不断实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形成同心圆梦的强大合力,使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早日实现。

(责编 赵珍珍)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边区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我看竞赛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真的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