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3-05-30项阳李冠
项阳 李冠
摘 要: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发展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专业发展特点,以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专业课德育效果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学生认知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70
1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及特征
1.1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
数字经济作为近年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新经济要素组合形态,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在过去的“十三五”中,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出为39.2万元,占GDP比重达38.6%。同时,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数字经济将信息及知识转化为数据作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媒介,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引导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助力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此时,数字技术发挥出巨大力量,不仅在病毒传播方式、流行病学调查、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上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数字技术也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出各种数字贸易的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数字贸易发展速度,为疫情后经济恢复注入了强大动能。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运用,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利用数据化智能化资源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使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2 数字经济特征分析
1.2.1 科技助力 智能创新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利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和互联网、5G等硬件设备赋能传统行业发展,为行业发展开拓了新发展领域与途径,充分利用科技激发行业新智能。以商业发展为例,首先,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加入使得商业营销体系发生巨大变革,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营销模式全方位打通销售渠道,使得消费者可以享受“3A”型服务。其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市场及消费者信息的充分挖掘和分析,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智能创造,在扩展市场边界的同时,更加细致且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产品。最后,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信息咨询以更加快捷和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大大提升市场运营效率。
1.2.2 普惠发展 以人为本
首先,数字经济以其低门槛的准入机制和低成本非竞争性的数字信息资源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加平等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其普惠特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托海量数据和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挖掘市场潜在机遇,参与到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使得地区之间的发展鸿沟得以弥补,也使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受益者,更为全球普惠均衡发展注入长久活力。
其次,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人人贡献数据、人人享受数据”的新发展模式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变革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市场各个环节。在产品服务设计、产品生产、服务提供、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环节都进一步融入了具有差异性、多样性、针对性、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在关注产品、服务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让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1.2.3 开放共享 跨界融合
第一,平台化的发展模式使数字经济实现了有限资源被不同主体共享和重复利用的效果。大型互联网公司利用其技术及规模优势打造海量数据共享平台,在成本分摊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社交媒介打造数字化的共享平台,让消费者参与剩余资源分配,形成新的市场关系,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第二,数字经济利用数据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让消费领域与产业领域实现数据互联,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一方面随着一二三产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立体式跨界融合数字化产业生态链。另一方面,加速行业内部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开放和循环,实现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2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际金融领域风云变幻,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汇率水平以及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等问题都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导致世界范围内经济呈现衰退状态,这也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却逆势勃发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但同時也存在着包括各国之间数字鸿沟日益加深,跨境数据流动不充分、不平衡,数字贸易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在“互联网+”带动下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意味着国际金融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了解市场对人才提出的创新需求,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和设备,变革传统课堂,实现国际金融理论与数字经济实务的完美结合。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思政元素缺乏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依然停留在传统商科培养目标基础上,知识内容简单滞后,没有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考虑数字化国际金融人才需求,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强化技能水平。同时,教学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数字化、国际化特征,教学案例落后,教材理论性较强,实操训练不足。
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专业性较强,导致教师在授课时耗费过多课时讲解难度较大且逻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点,因此,忽略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使专业课在学生价值观塑造,职业道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建立等方面没有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教育内容在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中渗透不够广泛。
2.2 教学方式简单,技术手段落后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授课。传统教学方式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缺少互动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实操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专业在利用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单纯的课件作为媒介,无法在信息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学生更热衷、更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2.3 师资实践经验短缺,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发展迅速,世界经济借力新兴数字技术也衍生出更多新的模式、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师往往更专研于本专业的知识理论,缺少实践机会,从业经验匮乏,对行业创新发展动态了解不够,理论脱离实际。同时,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编程软件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了解甚少,对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与金融专业的结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尚不完整,仍未形成数据化思维。
高校教师在面对专业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完善时,思政要点挖掘能力不足,不具备根据国家战略政策及经济发展热点调整思想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依然存在少数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理解不到位,未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导致国际金融专业课的德育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2.4 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思想觉悟有待提升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结构仍未完善,缺少大数据分析、编程工具运用等新兴专业知识内容的讲授以及技能培养,导致学生对于科技背景下,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对国际金融产生的影响缺乏认识,数据的分析预测能力比较薄弱,对于国际金融创新模式认知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在面对较为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时,有畏难情绪,缺乏钻研精神。同时,作为青年人身处快速变革的经济社会,纷繁的网络环境,海量的数据信息,快捷的生活方式都无时无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何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摒弃网络糟粕,获取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健康的“三觀”,提升思想觉悟是未来高职院校老师与同学们将一起探索的方向。
3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途径研究
3.1 更新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据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客观上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同时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对专业课程的德育效果提出了新挑战。
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广泛查阅课外资源,拓展思路,充分利用延伸资源将课内专业知识技能点与思政要点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使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嵌入,引导学生将国际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程思政改革时既要注意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关注时事热点,更新专业内容,把握思想教育方向。这里以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国际金融》为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授课中可将当今国际环境下的经济金融热点作为讨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讲授国际收支、汇率制度等知识点时,可以以中美贸易战为例,在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上传相关案例资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现状、对国际各方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国的应对策略。通过自主探究及小组分工协作的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经济制度下矛盾与策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道路自信;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收集调查的能力、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沟通合作的能力,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又如,在货币、汇率等知识模块中可以加入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内容,介绍法定数字货币的基本内涵,以及在2020年扩大法定数字货币试点范围的意义及带来的成效。融入现代科技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在便捷性、流动性、安全性以及货币职能的实现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同时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开发管理,政策制度监管都体现了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通过该内容的介绍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科技强国的理念信仰。
3.2 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提升教学效率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从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模式,以科技化、数据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的教学场景,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空间对学生学习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专业课德育效果。
首先,借助多样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打造在线课程。教师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融入思政元素的课件、教学视频、扩展视音频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观看学习,课中也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案例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感同身受的方式转变学习态度,实现自主学习,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挖掘知识,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在线课程平台导出学习数据,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以及高效通信技术手段与学生保持互动交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也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理清知识结构,疏通学习逻辑,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国际金融》在线课程平台中,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讲解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机制,利用视频演示套汇套利交易的原理及操作过程,通过漫画展现特别提款权的基本概念。
其次,利用网站及平台数据资源,提高教学内容时效性。国际金融专业是经济金融领域重要的专业类别,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与数据打交道的行业,数据信息的更新对金融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学会统计分析数据资源。丰富的大数据工具和资源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最新的学习素材和研究平台。教师在授课时要与学生分享国际金融专业的主要官方网站和数据平台,传授数据搜索分析的方法和途径,要求学生定期浏览,归纳总结一定时期内的国内外金融时事热点,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以此培养学生对时事热点的敏感度以及作为金融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如在讲授国际收支部分专业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登录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或其他相关数据平台,收集分析我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的国际收支具体数据,并结合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解读国际收支报告。
3.3 提升教师思政水平,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该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行为准则,时刻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掌握正确的先进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水平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格成长。
第一,专业教师应提升自身思政水平,结合数据时代背景,更新专业课思政教育侧重点。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以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武装自己的头脑。多与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思政教师沟通学习,了解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精准思政的特点及发展策略。同时,基于数字时代下的学生特点以及对人的数字素养的需求,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于数字伦理和数字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数字创新创造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时效性,但大部分专业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但缺乏实践经验,与行业一线接触甚少,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深入。而且,传统过分依赖校内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在师资层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热情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与专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行业最新资讯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锻炼,深入行业岗位,切身了解体会数字经济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实训,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備的同时,也要将最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增强学生行业的适应性,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距离,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4 增强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薄弱,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动力等缺陷,但同时,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通过创新手段获取信息及知识,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特性,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动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培养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领域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国际金融专业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引入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新课题,新热点、新方向,设置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辩论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结合基础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勇于抒发自己的观点,展现自身风采。另一方面也要将中国问题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讲好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教师借助课外延伸视频等教学资源,向同学们展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将中国元素,中国特点与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江小涓,靳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OL].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115[2021-12-07].https://elkssl0a75e822c6f3334851117f8769a30e1cportal.casb.jvic.edu.cn:4443/10.14119/j.cnki.zgxb.2021.
[2]孙耀华.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21,(07):146149.
[3]任晓珠.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品牌研究,2020,(01):117118.
[4]张申,万静,高倩然.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以“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6):8184.
[5]于晶波.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1,(08):131132.
[6]樊琦,祝舟航.“互联网+”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185188.
[7]韩玺,周惠平,王枫,吕盛祥.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与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2):163166.
[8]金艳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以金融专业课程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06):1418.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21.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