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源泉
2023-05-30张建
张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3-0059-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 这一重要论述意蕴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扎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彰显真理的力量、展现强大的活力。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推进创新理论最鲜明的底色,植根人民实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伟大实践、创造伟大成就的过程中,用雄辩的事实向世界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新征程上,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人民立场,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一鲜明的理论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義的本质和使命,彰显了科学思想的伟力,同时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内在价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反映”是“科学性”的前提和依据,“科学性”是“正确反映”的评价和结论,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建立在“正确反映”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明晰的推理和精彩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财富增加与贫困扩散相伴随,生产发展与经济危机相同行,深刻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尖锐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怎么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在把握时代任务、解答时代课题中应运而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19 世纪30、40 年代,经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西欧各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深刻感受到自身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毅然担负起创立科学理论的重任,在积极参加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并不断总结斗争经验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敏学好求,努力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找到了探索时代课题的理论源头,从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①中获得了科学理论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总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在时代发展和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中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内容,在批判各种错误言论中推动理论发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走向更全面、更正确。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上。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 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和精神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形成了深刻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的基础上,深刻揭露了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不合理性, 抨击其罪恶和弊端,科学揭示了其走向灭亡、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 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对各种错误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中,初步形成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观中,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中,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更是在与形形色色思想派别作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始终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使命和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彻底批判一切剥削制度、消灭社会不平等现象、争取工人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坚定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靠科学性来保障。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不可分割,“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①。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源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代表,标示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因而,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崇高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也只有在科学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通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体现着实践品格,以实践为逻辑支点,在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中形成科学实践观与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离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会失去根基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其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其实践形态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②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概念内涵,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将党建设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①,明确提出“到群众中去”②。回首百余年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征程中,既不断丰富、明确人民群众的内涵,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立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牢固树立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的基本观点,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群众性政党的过程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人民内涵,提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④ 这一鲜活论断,以及“农民万岁”⑤、“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⑥等鲜活观点,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内容的群众路线,并探索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从建立与巩固工农联盟,到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⑦;从坚持人民抗战路线,到人民踊跃支援解放战争;从把“有无群众观点”⑧ 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到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⑨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自身成长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的产物,表征了中国特色的实践品质,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贡献。
纵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实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深刻把握“向群众学习”① 这一定位,认识到必须建设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深入群众中去组织群众、注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以形成党的群众路线为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②,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一系列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新思想、新论断,促进党的群众路线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紧密相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精神和强大力量。
(二) 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坚持群众路线,倾听人民呼声,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桎梏,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刻回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成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使得全党和群众的思维视角重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轨,奋斗基点重回社会主义事业建設的伟大实践”③。1978 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整行装再出发,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④,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极大热情,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40 多年来,我们党在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中,既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实践,又促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理论。
纵观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出发点,在深刻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奋斗的征程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产党人,在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的实践进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纪新篇章。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是在领导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我们党才正确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命题,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在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着眼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立足于‘每一个中国人”②“一个一个具体的人”③的个体边界,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概念的外延构成,从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三个层面进一步提升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涵,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原则,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了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党的宗旨时代特征的鲜活映照,彰显了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时代深化。④
纵观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立场,将人民至上熔铸于心,在新时代丰富生动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在奋进新时代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着眼脱贫攻坚、倾听人民心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顺应发展转型、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接力持续奋斗、顺应人民需求,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民主建设、汇聚人民智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①;加强党的建设、升华党建理论,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②;等等。这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促进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新时代发展实践中的融合统一,既标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的时代元素,更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三、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③ 只有把握时代脉动、扎根人民群众,才能领会理论创新的真谛。一百多年来,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化为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竭源泉。彻底的人民性和实践性成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特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进一步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立足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正在经历的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努力建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
(一)站稳人民立场,把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行方向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①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千锤百炼、淬火成钢。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站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②。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我们党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正确捕捉新的理论生长点,才能保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在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中不断创新。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生命就会失去“血脉”,党的理论创新就会迷失方向。我们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永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打造党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在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中感知时代脉搏、倾听实践呼唤、加强宏观思考,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强化理论分析、完善政策主张、推进理论创新,努力把人民群众新的意志、主张和智慧体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来,在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中,把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行方向。
(二)把握人民愿望,聚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③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连,不仅在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还在于党注重把握人民愿望,党与人民在价值、情感和命运上休戚與共、生死相依。从“人民当家作主”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始终在接受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检验基础上开辟理论创新的新境界。①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在把握人民愿望、倾听人民诉求中不断创新。漠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理论创新就会失去灵魂。我们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善于听民声、纳民意,聚焦人民关切、体察群众情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上升为党的价值追求,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标定理论创新新路径、确立理论创新新标准,努力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迈上新台阶。
(三)尊重人民创造,拓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广阔空间
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②。尊重人民创造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从“枫桥经验”到小岗村大包干,从塞罕坝植树造林到“小木耳、大产业”,从脱贫攻坚到城乡基层治理……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敢闯敢试的创造精神,也是我们党尊重人民创造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在尊重人民创造、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中不断创新。只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才能获得高歌猛进的势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努力夯实党的理论创新的群众实践基础,从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的新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广阔空间。
(四)集中人民智慧,汇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指出:“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③ 回首百年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智慧源于群众。只有善于倾听,做个好听众,与群众交心,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在不同意见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更是充分证明了智慧来自群众,从经济上转方式、调结构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力脱贫攻坚到加强民生保障,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等等,无一不是集纳民意、汲取民智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在集中人民智慧、汲取群众鲜活经验中不断创新。只有充分发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强大合力,让群众实践汇聚成推动理论创新的浪潮,让群众智慧焕发出理论创新的潜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会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要坚持“拜群众为师”“问计于民”的优良传统,鼓励人民群众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科学总结、提炼升华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新经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努力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涌现的智慧、创新的方法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活水源头。
伟大的理论总是孕育于伟大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动力之源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就在于我们党总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赋予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新的生命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担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在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付出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只要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恪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立足新时代、聆听时代声音,践行人民性、总结实践经验,勇于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