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鲜明立场和时代价值

2023-05-30王达阳

邓小平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王达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3-0045-14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专题,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 同时,他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握其鲜明立场、领会其时代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义和实践要求,更好地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集体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①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②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三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节点,更能清晰地展现其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始于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在总结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指出:“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③ 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社会制度腐败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双重压力下催生了现代化的发轫,被迫进行现代化转型,主要目标是“外御列强,内建民国”④。在政治实践上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西结合等道路且一一破产后,中国从资本主义道路转向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后,自觉担负起以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重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首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⑤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组织起来,以政党力量组织武装力量、统合社会力量,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另一方面尝试回答革命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关于未来中国的雏形,中国共产党人称之为新民主主义,其政治是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⑥,政体“采取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①,实行民主集中制;其经济主要是“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②;其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是民主的”③。对此,毛泽东指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④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和进入现代化社会,是共产党人对革命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初步构想,这种初步构想得到了有志于解放中国的仁人志士的响应,起到了凝聚力量、救亡图存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即经济技术落后问题。将贫穷的、农业的中国转变为富裕的、工業化的中国,也就是实现现代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不断奋斗和探索的目标。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开始是指工业化。1956 年党的八大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⑤,并提出要“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⑥。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⑦。考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提出需要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并设计了“两步走”⑧ 的发展战略。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指向经济。这个时期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不论是建立工业国、实现工业化,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或者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一系列建设,都有强烈的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导向,这是党对国强民富历史使命的勇敢担当和具体实践。

二是现代化的内容不断拓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但如果仅仅限于工业化,农业、国防、科技很落后,工业化也无从实现。将现代化的目标从工业化发展到四个现代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符合中国国情。

三是现代化的实践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我们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失误。但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探索和实践是成功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

(二)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出发,用“小康”概括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② 邓小平强调:“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③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历届党代会报告都以小康为主线。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过去设想的要在20 世纪末“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④,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⑤的战略目标作出重大调整和修改。邓小平指出,达到小康水平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⑥,“日子比较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⑦。同时,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20 世纪80 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⑧ 这是国家长远战略目标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把要达到的目标分别形象地解释为三个状态: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此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新“ 三步走” 发展战略,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①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化有三个特点:

首先,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变。邓小平将国家发展从调整生产关系的焦虑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发展动能。他指出,经济工作是新时期“最大的政治”②,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③。他从理论上阐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④的命题,肯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强调“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消灭贫穷,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从而促进了思想解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

其次,现代化目标随着实践不断深化,从偏重经济和科技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⑦,再到新世纪进一步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⑧,不断深化拓展的现代化内容,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要成果。

最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破解现代化难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⑨

(三)中国式现代化飞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党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①的要求。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作出“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即:“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我国未来30 年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这个现代化目标不仅对发展目标作了新的进程安排,提前15 年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而且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高到新的高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更加全面的内涵。

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实现了巨大飞跃:

一是现代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指标,而全面现代化则已经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更加丰富。这种转变使我国现代化目标在已经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基础上,形成了立体的、能动的、可持续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③

二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若干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在此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与实践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 个制度④安排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并内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中。

三是科学擘画、成功推进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①,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領时代”的伟大跨越。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③。

总之,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康为目标的现代化,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正式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④,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丰富了其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括包含了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内容和模式,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

二、鲜明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和五个重大原则,并从八个方面勾画了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图景⑤,系统阐明了我们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和主张。这个立场和主张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一)在领导力量上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首先,党的全面领导是凝聚现代化行动力量最根本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①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一个积极有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组织性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更加突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优势。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内外部条件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坚强的领导核心使中国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调动、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党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科学制定、不断完善短期和中长期的现代化目标,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长远规划性、发展平衡性上具有更坚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其次,党领导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战略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展”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并从8 个方面明确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强烈担当和光荣使命。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的现代化致力于建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在实现目标、战略部署等方面更加务实,但始终保持发展战略定力不变,通过不断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新时代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②,“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国巩固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广阔的经济成效、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不断上升的科技实力。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规模涨了一倍多,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从重大项目看,中国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大型射电望远镜等科学项目取得重大成就,高铁连接了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性成就等,这些成就赢得了人心、民心。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⑤。

(二)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民共享

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坚持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为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无穷的力量。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①,是这一真理本性的体现。坚持人民共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为民,施政中要体察民情、倾听民意,要实施安民、富民、生民的仁政。中国共产党提升并超越传统民本思想,去除其“立场在官”的封建糟粕,发展出“以人民为中心”②、“以百姓心为心”③、坚持人民共享的现代化理念。

在实践中,一方面,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体制机制是应对矛盾凸显、提高执政能力的锐利思想武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深化调查研究、深入改革开放,为真正做到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关系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概括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④初心和使命,提出建设更加全面、公正正义、协调平衡的现代化,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了强大力量。

(三)在奋斗目标上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共同富裕写入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⑥,正式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国家现代化的远景规划目标, 强调了党领导下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在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① 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是更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区域差距问题、更注重保民生短板,追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的目标。习近平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沟。”③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指向追求公平正义的本质,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四)在实现方式上坚持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提出:“现代化这个名词很好。什么是现代化?”④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捷径可走,外部环境也不允许我们借助外在力量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解决现代化的方向、方式、目标、内容等一系列问题。

坚持自力更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⑤单列一章,详细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其视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以及摆脱对西方技术依赖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的新判断和发展战略的新部署。从历史逻辑看,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⑥的号召, 我国开始了独立自主进行科技创新的艰难探索。以“156” 项目为核心的“一五”计划对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厥功至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了出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的科学判断,提出要“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②的口号,并对科技、教育、人才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使我国迎来了“ 科学的春天”。随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了加快科技创新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适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实践逻辑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是“ 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是“ 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③ 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不断制造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对抗和竞争风险也是中国追求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自力更生的重要外部因素。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五)在对外关系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④,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托内生动力和人民自强奋斗扎实取得现代化的进步,而不走西方通过殖民、剥削的老路。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国际危机时发挥了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通过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实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等,凸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对此,习近平指出:“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⑥ 另一方面,习近平呼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①;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高举起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虽然是外来词汇,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是由本体性历史塑造的制度变迁方式所致”②。各国推进现代化的政治实践、价值取向、制度安排等,不仅受到当前国家政治进程的历史塑造,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一段时间的国家政治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是西方国家的特权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习近平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现代化标准。”④ 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人类正在而且也必须走向多元的、和而不同的现代文明,表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都有可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都应该享有获得现代化的权利”⑤。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近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在近代以来通过产业资本的形成来实现,西方国家为自身发展所开启的全球史也是长达300 年的对外扩张和战争侵略史,对广大殖民地的压迫与掠夺极大地损害了亚非拉国家追求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权益。进入当代,在经济危机阶段,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因为资本综合成本过大,通过向第三世界转移危机以化解国内矛盾,进一步损害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权益。

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科技创新、人民自强奋斗为动力,不断通过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倡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互相借鉴,共同实现发展与繁荣,推动世界文明对话、多元文明和谐共处,不论是在发展实用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是站得住脚的。首先,中国坚持“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战略参照。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在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条件变化始终坚持的科学判断。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进一步陷入衰退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如何解决政府的绩效合法性危机,是占世界人口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重点,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其次,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带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启示是:要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并联式进程,一体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了生产力大发展,帮助中国“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②。我国通过并联式叠加发展的现代化思想和实践,注重协调、一体化的思路,为广大非洲、拉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努力起到示范作用③,证明只要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可以实现内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

(二)开辟了以社会主义路径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④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结果;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内外因素的新生与重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以社会主义途径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比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是基于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根本矛盾的必然要求。而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一个基本逻辑:“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⑤ 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⑥的现代化,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又比如,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解答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达到了在社会主义阶段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发挥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①。再比如,为达成社会主义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党致力于实现指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的、系统的现代化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利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成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选择。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