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道德情感培育体系
2023-05-30罗常军
罗常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力,也是道德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未成年人道德情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发力。
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家风涵养、家长示范、家庭教养等方面夯实未成年人道德情感基础。注重家风涵养。家风淳朴、宽容互助、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关心、体谅、同情、同理等道德情感的形成。注重传承家族中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发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家长示范。未成年人道德认知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偏弱,对善恶的辨别比较模糊。父母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共同生活中,要以身示范,规范言行举止,以自身对道德准则的严格遵守来引领孩子自然地、自发地尊崇美德。注重家庭教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采取适合孩子天性的教养方式,创造适合孩子道德情感养成的有利环境。严爱结合、刚柔并济,尊重孩子时讲原则、不放任,从严教育时讲道理、重启发,让孩子的行为既释放天性又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
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的主阵地,学校是涵养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最重要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发挥教学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红色资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发掘学科教学的理想信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实践课堂的砺志作用。紧扣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实践,丰富道德体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行为。发挥隐性课堂的浸润作用。坚持以文化人,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凸显崇文重教的特点,凸显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典型等育人元素,让学生在校园时时处处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发挥榜样课堂的引领作用。教师为人为学的表率作用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教师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情流露。同时,充分发挥典型教育引领作用,引导青少年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励志成才。
打造社會教育的大熔炉。社会既是检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更是培育锻造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大熔炉。要积极构建和谐有序的大环境,营造崇德向善的好风气。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大环境。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引领未成年人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构建开放包容的容错纠错机制。未成年人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未成熟状态”,面对价值冲突、道德两难问题,容易迷失方向。要探索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容错纠错机制,以容错的襟怀来引导未成年人知错认错纠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规范网络空间内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筑牢网络空间防火墙,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对网络不法行为零容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作者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