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天路(报告文学)
2023-05-30覃继南
“母亲天路”建成通车时,只有22户人家的上绸庄,养有的18匹驮马便陆陆续续地被卖掉了。
山脚下周围村庄的村民知道此事便议论纷纷。有的干脆就直接问“天路妈妈”蓝凤秀:“蓝主任,这个年代养马的不多了,你们都把驮马卖了,不可惜吗?”
“是可惜也不可惜。”“天路妈妈”蓝鳳秀往往面带微笑回答“上绸庄村民自古以来,进村出村全靠一条羊肠小道,路修宽以前,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全村22户村民就养了18匹驮马。驮马替我们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驮货,卖掉了实在可惜。可今天我们把羊肠山道修成了水泥公路,我们结束了马驮货的历史,上绸庄不愁了,村里再也不用养马了。”
回答提问的蓝凤秀,被称为“天路妈妈”,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的经联社主任。
经联社主任这个职务,如果从政府机构这个层面来说,假如哪一天经联社主任也能纳入政府机构的职务任命之话,经联社主任这职务应该算是最小的官了。官是不大,可对经联社主任蓝凤秀来说是够大了,因为,她可以凭借这个官的权力带领上绸庄80多号村民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说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可上绸庄的“天路”这所以被称为“天路”、“鬼愁道”,其行走之难可想而知。2006年12月,上绸庄村民在蓝凤秀的带领下挖山凿石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通往山外的盘山青石公路,实现“天路”通百业兴,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现代产业脱贫致富,逐步解决上绸庄祖祖辈辈数百年来无法解决的“十愁”难题。蓝凤秀
带领群众修路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母亲的天路”,蓝凤秀被称为“天路妈妈”。2014年,上林县交通运输局把蓝凤秀带头修建的上绸庄出村道正式命名为“母亲天路”。
2008年,“天路妈妈”蓝凤秀被评为“感动南宁”十佳新型农民。2014年7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荣获“第三届南宁市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2016年,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2019年5月,被推荐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候选人,被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推荐为“中国好人榜”评选人选。2019年,获全国孝老爱亲评选活动“提名奖”。2019年7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
经联社主任蓝凤秀为什么被称为“天路妈妈”呢?“母亲天路”和“天路妈妈”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64岁挂帅带领老年修路突击队出征
蓝凤秀,1942年2月出生,身形黑瘦,步履敏捷,腰有些弯,走路时头部有点前倾,似乎随时都要往前冲的状态,如要说她外貌有什么特别的话,就在于她的双手指,她的每根手指的第一节关节都向内弯曲,形如鸡爪,掌心沟壑纵横,指甲缝里经常填有泥沙,脱然超俗的一个老农形象。
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是一个只有22户80多人口的小瑶寨,距离最近的西燕镇集镇有12公里,坐落在桂中最高峰大明山深处,这里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山峦叠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乱石林立、艰如天险,雨停水走,山高缺水,俨然一个世外桃园。
挡在村子面前的大青石山叫敢李山,海拔400多米,要进入上绸庄,只能沿着悬崖峭壁上的一条羊肠山道行走,人称鬼见了都发愁的“鬼愁道”,想必“上绸庄”中的“绸”应由“愁”谐音而来。生活在这里的与世隔绝的上绸庄村民,祖祖辈辈出入唯一通道就是一条只能一人行走的羊肠山道,这条羊肠山道在长满花草树木翠绿的大青石山中象一条灰蛇从山脚一直往山腰直至山顶盘绕,直达天空,与天空连成一片,上可摸云揽月,似乎这路是登天之路,村民们把这条羊肠山道称为“天路”,也称“鬼愁道”。陡峭的地势,悬崖峭壁遍布周边,不但阻碍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就连人们的日常出行、孩子们上下学,都要艰难的走这条狭窄而危险的小道。因重重大山的阻隔,瑶寨世代贫困,光棍汉逐年增多,是远近有名的光棍村。长期以来,由于敢李山阻道,村里不通公路,村民出入要花费两个多小时绕道而行,耕作与收获全靠肩扛马驮,常用的生活用品、农资,甚至修整房屋的砖木,都要靠背篓、马匹运送上山。险峻之处,常常发生人畜跌下山崖的险情。
上稠庄的“稠”其实与生活的“愁”也是密切相关。因“天路”的阻隔,引发了上稠庄的愁险路、愁吃饭、愁穿衣、愁建房、愁结婚、愁生病、愁上学、愁饮水、愁耕种、愁人口等等10多个愁,这么多愁,几乎都因“路”而起,一路通十愁消,可数百年来,上稠庄的祖祖辈辈都无法解决这“十愁”难题。
恶劣的地理条件,使得上稠庄几乎没有多少成片规模的耕地,只是零星的石缝耕地,玉米、黄豆等耕种只能见缝插针了。大多的村民只有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点青菜玉米、养些家禽,勉强维持生活,年人均收入还不到500块钱,村民们生活的愁苦可相而知。耐不住贫困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全村80多口人,最后只留下了20几位老人和孩子。
其实,已经生活在上绸庄几十年,作为经联社主任的蓝凤秀,看着乡亲们置身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中,她忧心重重,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改变恶劣的环境,摆脱贫困,但都是想想而已,干焦急。因为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的困扰,使得上绸庄修路计划一拖再拖。
1996年,当上上稠庄生产队队长的蓝凤秀,如同一位“老母亲”,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才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消除愁苦,无时不想着修通修宽那条“天路”。蓝凤秀认为无论如何,修通那条“天路”,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路通才能解决十愁,可是,要想修通这条长达3公里的山路,钱从哪里来,劳力又在哪里?这些现实的困难,让蓝凤秀的修路计划,始终难以实施。她曾经亲自写报告,递交给镇党委、政府,甚至县委、县人民政府,甚至找到镇委书记、镇长、县委书记、县长,希望能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可得到的答复总是让她回去等消息,可她等不急了,频繁找各级领导,最后,得到领导的答复是国家的扶持项目有限,扶持资金有限,县里就连好多平地的人口密集的有建设经济价值的村道都没能扶持建设,象上绸庄20多户人口建设难度很大经济效益不高的村道建设,是很难安排建设项目的,这样,她这条希望党委政府扶持建路的计划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不能再等靠要了,蓝凤秀觉得修通“天路”只能依靠自己依靠乡亲们。经征得自己的两个儿子和村民们的同意后,蓝凤秀决定组织村民挖山修路。
2006年,64岁的蓝凤秀意识到岁月不等人,如果再不动手修宽那条“天路”,她认为她这个队长将愧对先人愧对子孙后代,将成为她一生的憾事。
“解决十愁的办法就是路通!我们村的人已经苦了几辈子,这一辈再也不能等下去了!”2006年春节,蓝凤秀决定站出来,号召村民们捐款修路。
这样,蓝凤秀的号召就象一堆六月大暑干透了很久的柴草被蓝凤秀的号召这把火给点着了,而且一下子就风呼呼狂烧了起来。
其实,让村民们这么狂热地响应蓝凤秀号召的原因,除了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外,村民们已经深深地意识到,即使有钱建房子,山路狭窄,车不通,建筑材料也无法运进村子来,即使出外发展赚了钱买了小车也无法开进村里,谈了姑娘人家不愿意嫁,村子的光棍汉越来越多,这是最为致命的耻辱,可主要点燃的导火线还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人畜坠崖案,有小孩老人及牛马行走在羊肠山道上跌下山崖,几年前,庄里先后有两名年轻人突发急症,由于道路不通,救护车进不来,村民刚把病人背上羊肠山道还没到半路就死了,这是最令村民们伤心的事情,如果不是羊肠山道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如果是宽广的水泥公路,及时送医院救治,人也许会能抢救过来。为了不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村民们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路修宽修通。
于是,蓝凤秀凭着庄里人对她的信任,召集全庄群众开会商量,提出了辟山修路,修宽盘山公路的建议。按照专业修路队的测算,修通3公里长的盘山公路,至少需要30万元,这只是土石基路而已。但是上绸庄经济状况差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要拿出多年的积蓄,村民们又舍不得。这样,资金问题就象一盆冷水一下子把村民们热情的情绪给浇灭了,村民们的心忽地又冷了下来。给村民们浇另一盆冷水的是劳动力问题,全庄22户80多人口,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出外打工了,扣除一半多的老少、病残,能上山干活的又能有多少人呢?资金和劳力这两盆冷水对上稠庄村民来说真是比冬天里的冰水还寒冷啊!
“路一定要修,不能再等了!”蓝凤秀在会上说的话音却很铁:“买炸药的钱怎么办呢?劳动力怎么办?大伙要出出主意。”
“年轻人只能出外打工赚钱了。”有年轻人建议。
“年轻人是主要劳动力,都出外打工了,那劳动力不更少了吗?”有村民担心。
“只能折中,年輕人一半出外打工一半留下。”又有村民建议。
“大伙说的都有道理。”蓝凤秀说:“我决定,所有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赚钱!”
蓝凤秀的决定让村民们都愣住了,大伙一下子都沉默了。
“我决定,成立老年修路突击队,所有年轻人春节前先参加挖山,春节过后都出外打工。”
“成立老年修路突击队?村里有多少个老人啊?扣除卧床病残的,还剩下多少个啊?”有人说:“你们几个老人能行吗?”
“对啊。那可都是石头山啊。让你们整天打石头,我们不忍心!”有人反对。
“对!这是让我们不孝啊。”有人不同意。
“让老人去挖山,那还要我们这些子孙做什么?”有人也反对了。
“让你们出去赚钱回来修路,这就是孝。”老人潘秀英出来支持了。
“对!爆破需要炸药雷管,有钱才能解决问题。”老人蒙启忠也说。
“你们不出去打工,哪来的钱?”老人蓝清光说:“寄钱回来修路,这就是孝。”
“就这样定了,不管有几个老人,我当老年修路突击队队长是当定了。”蓝凤秀说:“你们年轻人就安心去赚钱好了,我领老年修路突击队挖山。只要有炸药雷管,就好办。”
“打通山路,你们打算挖到什么时候啊?”有人问。
“两三年吧。”蓝凤秀说:“不就是3公里吗?我们只要坚持每天都挖,总会有挖通的时候!”
于是,上绸庄的村民在蓝凤秀的坚持下,挖山的计划终于定了下来,而且,规定每户捐出3000元修路款,多捐更好。
可挖山修路这么重大的事项是需要启动资金的,比如说,得购买爆破的炸药、雷管、铁锤、钢钎、铁锨、手套等最简单的工具吧。挖山修路资金筹不上来,蓝凤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年轻的村民出外打工还没有几年,积蓄不多,闭塞的村庄本来收入就有限,如何筹措这笔资金,蓝凤秀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在外打工多年的两个儿子。和上绸庄的许多村民一样,蓝凤秀也是一名留守老人,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也都在广东打拼多年。修路需要花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对于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的上绸庄村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的大儿子班育安当时正在家里过春节,看见母亲整天发愁日益消瘦的样子,早就心疼的受不了了,当蓝凤秀开口与大儿子班育安商量时,大儿子班育安二话不说当场决定为修路捐款8万元。蓝凤秀也把两个儿子多年来往家里寄的6000元“孝心钱”,一并捐了出来。让两个儿子一下子拿出8万块钱,无偿支援家乡修路,搁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但是在蓝凤秀的坚持下,两个儿子最终理解了母亲的心愿,毅然把钱捐了出来。
有了这8万块钱垫底,蓝凤秀的心里也就塌实了许多。剩下的钱如何解决,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村民们集资。
蓝凤秀成立了上绸庄修路领导小组,小组下设技术组、财务组、后勤组、爆破组等,筹集到的资金由财务组负责管理,资金收支定期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蓝凤秀知道,每家要拿出3000元钱,对于上绸庄的村民来说,实在是非常的为难,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出钱,那么修路计划就根本无法实施。于是,蓝凤秀狠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去动员、劝说。
身为上绸庄的副队长,班健康在接到蓝凤秀打给他的电话,告诉他村里修路需要帮手时,他二话没说,放弃了在海南每月800元钱的工作,毅然回到了村里。但因老人体弱多病,本就家境贫困的他,现在要拿出3000块钱,对他来无疑也是雪上加霜。
但是,蓝凤秀母子带头慷慨捐资的行为,感动了全体村民,大家纷纷表示要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聚来修路,于是,村民们就是家境再难,也要横下一条心,交齐了集资款。在蓝凤秀和班健康的带领下,村民们最终东拼西凑,筹集了7万块钱。再加上蓝凤秀拿出的8万块钱,总共15万元,比预计的30万工程款少了一半。
有了这15万元钱,蓝凤秀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她招来了由8位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组成的“老年修路突击队”,兴奋地向队员们通报情况,宣布了动工修路的具体时间。
2006年2月,农历春节正月12日,上稠庄开山修路正式启动。
这天,阳光明媚,天空飘着白云,修路启动没有开工仪式,也没有庆贺放的鞭炮,但放的爆破炮声比鞭炮的声音还要大得多威猛得多。
其实,说动工,正月11日已经提前一天动工了,主要是打炮眼,蓝凤秀请有爆破资质的技术员韦敏燕提前到庄里给村民传授爆破知识,提前一天上工地现场示范打炮眼,重点教村民们钻凿孔眼、填炸药进行爆破的方法,并在石板上指导村民打了12个炮眼,以备第二天开山修路正式启动开炮之用。村民们求知欲望重,一学就会,很快就把打炮眼的基础方法都学会了。开山修路正式启动这天,庄里除了提前出外打工,病残卧床走不了的,全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能勉强走动的也柱着拐杖来到村道路边坐在石头上凑人数捧场鼓劲。蓝凤秀简单数了一下,大概有40多号人,庄中的主要劳动力按照蓝凤秀的要求在正月初六前该出外打工的就出外打工去了,蓝凤秀知道,虽然今天开工启动有这么多人参加,过几天,该出外打工的出外以后,该上学的上学了以后,开山修路的主力军就是庄中8位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组成的“老年修路突击队”了。这不算什么回事,这事,蓝凤秀早就料到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蓝凤秀坚信,今天,只要昨天钻凿的12个炮眼“轰隆”全爆响后,上稠庄开山修路的战斗就算正式开始了。
上稠庄人永远记住农历春节正月12日这一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上稠庄人向敢李山放响了开山修路第一炮,敲响第一锤的日子!
由于资金不足,上稠庄“老年修路突击队”没有多余的钱调请挖掘机、推土机,上绸庄人只有凭着坚强的信念,使用锤子、钢钎、农具等简单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在悬崖边凿山开路,向大青石山敢李山宣战。
上绸庄“老年修路突击队”由9位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组成,他们的姓名分别是:蓝凤秀、潘秀英,罗月飞,蒙启忠,蓝清光,谭月清,蓝凤娥,蓝爱莲,班海燕。队长由蓝凤秀担任。
引爆4050枚雷管開山凿路
蓝凤秀深知,要与大石山打交道,要在青石上凿出一条石路,得依靠炸药和雷管,要与炸药和雷管打交道,得有爆破资质和技术,要不将寸步难行。蓝凤秀有了考取爆破证的想法,但修路势在必行,修路的时间已定,箭在弦上,时间和精力已经不允许蓝凤秀先去考取爆破证才能动工。于是,蓝凤秀找上了有爆破资质的技术员韦敏燕,韦敏燕被9个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愿意协助她们爆破,并愿意在一边工程爆破一边给她们传授爆破知识。有了爆破技术员韦敏燕的大力支持,蓝凤秀对修路的干劲更足了,“老年修路突击队”队员们的修路热情也更高了。
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民用爆破物品管理条例》《爆破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对炸药和雷管的使用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上稠庄要爆破3公里长3米多宽的山路,需要多少炸药和雷管,需要合法购买这么多的炸药和雷管办理手续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要想合法购买到那么多的炸药和雷管,必须按照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购买炸药和雷管要办理的手续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合法购买到炸药和雷管,蓝凤秀又亲自写报告,找各级部门的领导签字,于是,在镇党委、政府、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相关部门多方核查、报批,然后按照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后,上稠庄合法购买炸药和雷管的手续终于办妥了。
农历春节正月12日,主要由9位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组成的上稠庄“老年修路突击队”作为主力,按时开工了,可当他们向大青石山抡出第一抡铁锤,随着嗡的一声钢声和散出的石砾和火光时方才发现,自己面对的山石是如此坚硬,平时,干农活的村民,是跟土打交道,可现在,他们不是跟土打交道而是跟大青石打交道,一铁锤打下去,反弹的力度之大振动全身,全身都是酸痛,双手发麻,痛得似乎要散架,他们深知其艰难的程度如果没有爆破技术,不通过连续的炸山碎石,单凭热情和手工凿石,工程完全无法正常推进。
好在韦敏燕是当地专业从事修路爆破炸山碎石的技术员,这个行业,他已经干了10多年了,可要教这些老奶奶学爆破,这还是第一次,而且,对于这些老奶奶们来说,爆破知识的传授还得从零开始,比如人工打炮眼要注意的事项:一是打眼前要将周围的松动土石清除干净,若用支撑加固时,要检查支撑是否牢固。二是打眼人员必须精力集中,锤击要稳、准,并击于钢钎中心,严禁互相对面打锤。三是要随时检查锤头与锤把连接是否牢固,严禁使用木质松软、有节疤、裂缝或腐朽的木把。四是钎柄和铁锤要平整,不得有毛边等等细节,还有炮眼的种类和作用,炮眼的布置,哑炮的检查事项等等技术性比较强的爆破知识,韦敏燕都得提前给老奶奶们讲解、示范,其中的困难程度,只有韦敏燕和9位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知道了。
年过六旬,整天与炸药、雷管这些危险品接触,这对蓝凤秀他们来说,无疑是场艰难的考验。
韦敏燕知道,一条3公里长,6米宽的盘山公路,专业的筑路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使用的筑路工具都是专业筑路工具,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还有,安全帽,手套等保证安全的用品,但是这些,老人们都没有,他们只是凭着锤子、钢钎、农具等简单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挺过来了。
每次一声声“轰隆”的爆破声响后,老人们都显得非常的兴奋,就象小孩过春节放鞭炮一样的心满意足和高兴,因为,这一声声爆炸声响后,就意味着,为他们省了多大的力气,减少了多少被石头、铁锤、钢钎等对手的磨损,他们从一声声爆炸声中,可以看到工程的进度,看到石路在一寸寸地往外伸……
每当爆破声响后,经过检查认定没有哑炮后,老人们才能进入工地开始搬石、锤石、凿石。因为,石头过于坚硬,往往一炮过后,大多的石板只是见到一条条手指大的裂缝,很难见到比较大的石头塌方,有的只是少量鸡蛋样大散落的石头,这些鸡蛋样大散落的石头,对于老奶奶们来说,也真是珍贵之物,他们见到这些石头,都欣喜地象见到宝物一样拿着箕子争着涌上去,跪在石板上往箕子里装石蛋子,然后,拿去铺身后石路上的凹处。由于资金不足,没钱请挖掘机、推土机,上绸庄人就凭着简单的农耕工具和坚强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修,用农耕工具平整过后,老人们还要跪在地上,用双手把把路基和路面弄平,用脚板把路基和路面踩紧压实。
老奶奶们白天凿石搬石,大伙有说有笑,似乎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可一到了晚上,问题就来了,浑身酸痛刺击着他们的全身和骨头,痛得他们难以入睡,可实在过于疲劳勉强入睡后,刺骨的疼痛让他们多次从睡梦中醒来……
相对于其他8位老年修路突击队的队员来说,蓝凤秀比他们更辛苦,因为,蓝凤秀的老伴患偏瘫卧床,每天上工前,蓝凤秀得给患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给他准备一些该用的东西放在床头,从山上下工回到家还得给老伴煮饭,给他擦身洗脚,在照顾好老伴入睡后,她才能入睡。在深夜里,当蓝凤秀从睡梦中醒来难以入睡,老伴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妻子不能入睡了。
有一个深夜,蓝凤秀从睡梦中醒来了。老伴就对她说:“又疼醒了?实在不行,就先休息几天吧?”
蓝凤秀叹了一口气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哪里行?工地上没有我,隊员们会人心涣散,失去信心,一旦工程落下几天,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这是不可以的。”
老伴也叹了一口气说:“唉!都这把年纪了,唉!”
“别叹气,我们这么辛苦,目的是让我们的全村人以后不再辛苦,摘掉十愁帽子。”蓝凤秀说:“我们修好了路,你就可以坐儿子的小车去县城、去广州了。”
听到蓝凤秀这么坚持,老伴了解蓝凤秀的性格,便不再说什么了。
修路之初,由于老人们在技术上不得要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这些还能接受,最让蓝凤秀不能容忍的是,村里的一些老人不能按时出工,这让蓝凤秀颇为伤心。其实,要在400多米高的石质半山腰靠人力开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两个多月后,缓慢的施工进程让有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老人借口身体不好,不再出工。蓝凤秀也不管还剩几个人,每天早上给患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后,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工地,又最后一个回家。在她的感染下,休息的人陆续又回到了工地现场。
在工地上,看见蓝凤秀整天挂着两个大袋子,队员蒙启忠总笑着说:“蓝主任啊,你腰上每天挂着两个大袋子,一个装雷管,一个装引爆器。你都成了双枪老太婆了。”蓝凤秀也笑道:“为了安全,我得亲自保管爆破雷管,做到片刻不离身。我是考得爆破证了的。”
据村民统计,为了修建这条3公里长的出村山路,蓝凤秀先后经手了2000公斤的炸药,亲手点爆4050枚雷管。路要从石头上生生开出来,每天都需要引爆10多枚雷管。难以想象,一个64岁的老人爬上陡峭的石头,填充炸药、引爆雷管,这是怎样的情景。
“在悬崖上操作,容易头晕目眩脚发软。最危险的是,放炮后还要小心翼翼检查爆破情况,以免哑炮伤人。”蓝凤秀说,“我自己亲自安装引爆雷管,其他村民就能减少危险。因为我是考得爆破证了的。”在爆破技术员韦敏燕耐心指导下已经考得爆破证的蓝凤秀,说的话还真的显得很内行的样子。
别看蓝凤秀身材瘦小,但是干起活来却是泼辣敏捷,雷厉风行。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来煮上一大锅的玉米粥,放在身患偏瘫病的老伴儿够得着的地方,喂好家里的猪羊,然后带上玉米粥就上路了。每天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中午从不休息。
就这样,几位老人,每天都准时出现在筑路工地上。饿了吃点玉米粥、渴了喝口山泉水,风雨无阻,从不间歇。日日夜夜的连续出工,渐渐的,每个人的腰背都驮了下去,蓝凤秀的体重一下子瘦了十多斤,皱纹和白发又增添了几许。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不但要照顾孙儿,忙碌家务,还要担负起劈山修路的重任。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拼出自己的这把老骨头,为儿孙修出一条光明大道。
九位老人带头修路的事迹,在当地逐渐传开了,蓝凤秀向村委会上提出需要贷款的申请,很快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她个人名义贷到了3.5万元的修路款,缓解了后续经费不足的难题,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主动往回捐款。
也许是因为多年的劳作,也许是连续不断地握钢钎抓石头,导致蓝凤秀的双手指严重变形,她的每根手指的第一节关节都向内弯曲,形如鸡爪,村民们看见蓝凤秀严重变形的双手,都心疼的不得了,但他们都了解蓝凤秀的性格,他们知道无论劝她多少次都是白劝。
蓝凤秀的长子班育安从广州自驾车回来,看到蓝凤秀严重变形的双手,心疼地对她说:“阿妈,你要注意休息了,你看你的手指,都成鸡爪了。”
蓝凤秀却笑着说:“儿子,路已经修成一定样子了,我们准备成功了,我不能停止,你看,你这次从广州开车回来,还得象以前那样,把车停放在山下的村庄里,下次,你回来就可以直接开车经过我们修好的路进村把车停放在自家门前了。”
儿子班育安不忍心妈妈这样没命地挖路,要接蓝凤秀去广州居住。但她告诉儿子,路还没有完工,这时候要是撒手不管走人,自己会成为上绸庄的罪人,一辈子都不会心安。没办法,儿子班育安只好不再劝母亲蓝凤秀了。
蜿蜒在大青石上的“天路”已经显出了初形,不仅9个“老年修路突击队”的队员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村民们也是兴奋异常。
“这条山道上的每一寸泥土石块都沾有我们的手掌印。”蓝凤秀每每自豪地说。
因为修路,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因为修路,她的腰部落下病根。这一天,蓝凤秀的身体真的撑不住了,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蓝文康医生是上林县人民医院内科大夫,曾为蓝凤秀治疗。“蓝凤秀腰椎第4节、第5节之间突出,导致她疼痛难忍,这种病通常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造成的。”当时蓝文康建议蓝凤秀住院治疗,但蓝凤秀却说:“家里一大堆农活放不下,开点药回去吃就行了。”于是,蓝凤秀回到家后,又继续与大伙上山修路去了。
日子在一天天地交替流逝,上稠庄人盼了一个多世纪的“天路”,在这几位老人的脚下慢慢往山脚下延伸着。2006年12月,一条崭新的“天路”,在九位花甲老人用了30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来回步行6公里,用他们那布满褶皱的双手,凿开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通往山外的盘山沙石公路,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母亲天路”一年内成功修通,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那一刻,村子里鞭炮齐鸣,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周围的村民也为之感动,沉寂了千百年的群山沸腾了。
2007年春节前夕,蓝凤秀的长子班育安和其他出外打工的村民一起欢天喜地地把自己的私家车从各自打工的城市一路开到了“天路”路口,在一阵阵欢乐的鞭炮声中驶上蜿蜒宽阔的“天路”,一直驶到自家门前。令人欣喜的是出外打工的老光棍汉也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带回了新媳妇。
在修路的过程中,为了安全起见,蓝凤秀亲自保管用于爆破的雷管,腰挂两个袋子,一个装雷管,一个装引爆器,每天背着装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离身,天长日久,她竟用坏了三个皮袋子。在开山修路的300多天里,蓝凤秀经手了2000公斤的炸药,引爆了4050枚雷管。这些数据,对于一个参与比较重大的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来说,那是常事,不足为奇,可对于九位年过花甲的“老年修路突击队”的队员们来说,这些数据大得吓人,他们觉得是多么的神奇和伟大!
可是,遗憾而且让人痛心的是,蓝凤秀带领村民辟山修通的只是一条简简单单的沙石路,可等山洪一爆发,就把路基冲跨,泥砂和小石块被冲走,路上显出凹凸不平。2014年,蓝凤秀组织带领乡亲们再次修路并主动向各级部門和领导汇报。蓝凤秀的努力感动了各级领导,上林县交通运输局下拨130吨水泥,社会各界又捐款3万多元。蓝凤秀带领村民购买破碎机,自行利用资源碎石,没有震荡器,用脚踩压实。经过10多天的努力,在她的带领和多部门的努力下,“母亲天路”终于得以全部硬化。
2007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蓝凤秀和“老年修路突击队”的行动,不仅为国家节约了物力和财力,而且发扬了贫困地区人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的顽强奋斗精神,为广大农村,尤其是为贫困地区的建设树立了榜样。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蓝凤秀家整整住了7天,拍摄了一部专题片“母亲的天路”,蓝凤秀被称为“天路妈妈”,蓝凤秀这个名字得以传遍全国。2014年,上林县交通运输局把蓝凤秀带头修建的上绸庄出村道正式命名为“母亲天路”。而那面竖立在山脚下路旁的石碑,则成为蓝凤秀及上绸庄村民自强不息的象征。
72岁带领村民改变村貌脱贫致富
在蓝凤秀的意识和思维中,只要“天路”通了,上绸庄的“十愁”帽子就可以容易摘除了。于是,“天路”通了,蓝凤秀又开始操心村里的饮水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农业产业开发问题了。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可以把村民们引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是蓝凤秀的希望,也是她的梦想。
上绸庄常年缺水,由于缺水,庄里的生活用水要到一个叫拉弄的地方用马拉回来,往返一趟就是一个小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蓝凤秀又亲自写报告,找上级相关部门争取扶持。2006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上绸庄在村后建了一个水塔,把天然水汇集到水塔后,再从水塔用细管引到各家各户,暂时缓解了全庄用水困难。但每年到了10月至次年的3月,水源减少,水塔干涸,全庄又进入了用水紧缺期。蓝凤秀的长子班育安在广州市发展,事业有成,经与母亲蓝凤秀商量,愿意捐款建设引水工程,彻底解决全庄的人畜饮水问题,2012年5月,蓝凤秀一家捐出5.5万元,请钻井工程队到上绸庄为村民钻水井。钻井工程队往下钻到130米深度却仍然没出水,第一次钻水失败。失望的蓝凤秀第二次捐款1.5万元再次请钻井工程队来钻井,结果还是没有出水。次年6月,蓝凤秀跑到镇圩瑶族乡寻找水源,发现从那里可以引山泉到山脚下的拉俭庄,然后抽水到水塔,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全庄群众饮水难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蓝凤秀终于从上桑铺设1000多米的管道引水到上绸庄山脚下的水池,然后再通过470的管道抽水至水塔。当白花花泉水流入各家各户时,蓝凤秀高兴地说:“把水引到各家各户,这是我这辈子最后的心愿。”
可是,蓝凤秀为民请命,为民着想的脚步总是没有停止。路修好了,庄里也通上了自来水,72岁的蓝凤秀又把精力放在了庄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她动员全庄群众拿出1万多元的集体资金,自己捐款6000多元,请来挖掘机平整出一块1300多平方米的平地。再次到镇政府、县文广局等单位争取,从2013年底至2014年7月,共投资30多万元建设包括文化室、戏台、标准篮球场等文体中心,逐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于是,上绸庄人在蓝凤秀的带动下,通过集资及申请政府拨款的方式,先后为村道设置水泥墩护栏、架设电线杆、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实现了全村水、电、路“三通”,同时,加大投入进行村道绿化和村景靓化,上绸庄成了一个山村公园村。居住条件的大大改善,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回家乡发展各种产业,发家致富。全庄家家户户全部新建起新楼房,通上广播电视,用上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有的还买了小车,村中治安良好,未发生过一件偷盗事件。上绸庄的交通条件变好了,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了,生活条件大大改观了,村容村貌变靓了,村外的甚至县外、区外的姑娘也愿意嫁进来了,甚至,老光棍汉出外打工也带回了新媳妇。上绸庄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脱贫“示范村”。
路通了,接下来如何发展村庄?蓝凤秀满怀期盼。2015年10月,中央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也送到了上绸庄,村庄又迎来的新的机遇。正是在这个时候,蓝凤秀和上绸庄村民遇上了一位省城来的年青人,这个年轻人名叫柏挺,他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派驻到上林县岜独村任第一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2013年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作。2015年10月,他来到南宁市上林县岜独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上任的第二天,亲自上门拜访了“天路妈妈”蓝凤秀,了解贫困村的情况,以及蓝凤秀脱贫致富的想法。蓝凤秀和第一书记柏挺针对上绸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设想进行了交流,让蓝凤秀兴奋不已。第一书记柏挺也为蓝凤秀和上绸庄村民的精神所感动。蓝凤秀高兴地说:“第一书记,要是能早碰到你该多好啊,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握着“天路妈妈”蓝凤秀的手,第一书记柏挺心中暗下决心:再难也要把这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拉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上绸庄地处山区,旱地多,耕地少,玉米和养蚕是村民的传统产业。蓝凤秀在第一书记柏挺的指导下,宣传发动村民发展四季蜜芒种植,实行“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最大程度地把获益出让给了参股村民,鼓励村民们科学管理多劳多得,使村民们从“坐等扶”到“主动做”,产生内生的脱贫动能。为确保蜜芒的收成和质量,岜独村成立了四季芒果专业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和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农学院以及上林县富林公司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按市场保守价5元/公斤计算,减去每亩成本投入,每亩至少可增收12000元。”,这样,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蓝凤秀还组织村民加入山水牛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目前,上绸庄有10多户村民,正在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业,另外还有几户准备在后山大规模种植八角、金银花等。
蓝凤秀高兴地说:“只要路修通了,就不愁经济发展不起来。如今,又有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我们村民增加收入就有希望了,摘掉上绸庄十愁帽子就有希望了。”
如今,蓝凤秀有了一个更正式的“职务”——上绸庄经济联合社主任。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我们上绸庄的‘十愁’ 帽子都能摘了,还怕‘两不愁’吗?我相信,上绸庄争取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梦想是有希望的。”
这个时候,蓝凤秀不仅要把村民们带上脱贫路,还要把大家领进致富门,她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而村民们更加欣喜地感觉到有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扶持,有“天路妈妈”蓝凤秀的带领,上绸庄村民的日子会过得更加红红火火。附近的村民无不感触地说,是“天路妈妈”蓝凤秀带出了一个脱贫“示范村”。
2014年12月15日,上林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工作队到西燕镇岜独村检查指导工作,顺路去看望了“天路妈妈”蓝凤秀,发现她因腰部疼痛,整个人身体佝偻着,带队的一位副局长立即与医院联系,安排专车把蓝凤秀接到县城去检查治疗。“天路妈妈”病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县领导及社会各界群众纷纷赶到医院看望“天路妈妈”蓝凤秀。
2019年3月初,已经77岁高龄的“天路妈妈”蓝凤秀,因长期超负荷的辛劳磨损了腰椎,不得不住院治疗。蓝凤秀的长子班育安开自己的小车接蓝凤秀到广州大医院住院动了手术,3月11日,她刚动完手术出院在儿子家里静养,但心里仍惦记着要在庄里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她对儿子班育安说:“今年正是种植效益较高的芒果树等果树好机会,再过两天,我能走动了,就要回去跟帮扶我们庄的第一书记商量好,一定要在春季的大好时节里发展我们庄的林木经济,等我们庄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产业,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我们的脱贫工作就有了成果,我们的日子就更加富裕了!”
由于刚动手术,行动不便,再加上儿子们强烈要求母亲留下疗养身体,再碰上新冠疫情暴发,蓝凤秀无奈才滞留广东。2020年1月21日,中央文明委通过“中国文明网”向“天路妈妈”蓝凤秀拜年,当从网络上看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蓝凤秀给您拜年了”贺词和自己的照片,“天路妈妈”蓝凤秀和全家人都非常激动和感恩,“天路妈妈”蓝凤秀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2021年春节和“七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都分别通过电话慰问“天路妈妈”蓝凤秀,当问到“您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县委、县人民政府解决时”,“天路妈妈”蓝凤秀总是这样回答:“感谢县委县政府这么多年来,对上绸庄的大力支持,把上绸庄建设得这么美好,上绸庄的村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的两个儿子在广东开办公司,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可能克服。我的孙子都能在国外上大學了。我在广东生活得很好。我们没有什么困难,即使有也是小困难,我们能克服,不麻烦县委县政府解决。”
2022年“七一”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又分别通过电话慰问“天路妈妈”蓝凤秀,当问到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县委、县人民政府解决时,“天路妈妈”蓝凤秀的回答总是那样回答,真诚而简洁。
70岁时16年的入党梦想终于如愿以偿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蓝凤秀长期以来的梦想。从1996年当上上绸庄生产队队长起,她就开始书写入党志愿书。
但是,蓝凤秀没有急着向党组织递交入党志愿书,她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蓝凤秀出生在解放前,亲身经历了旧社会,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亲身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成为一名党员是极为神圣极其光荣的,要为党、为人民做很多有益的工作,所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是蓝凤秀一直以来的梦想。她觉得自己即使当上了上绸庄生产队队长,有机会为党为人民做事情了,但还没能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好事,上绸庄的“天路”还没有加宽硬化,“十愁”帽子还没摘下,她还不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就一直未向党组织递交入党志愿书,而是把写好的入党志愿书存放在箱子里。她说:“等到哪一天,上绸庄的水、电、路都解决了,村民们能够发展产业有了更多的收入,贫困户都脱贫了,我就上交入党志愿书。”
作为一名上绸庄生产队队长,经联社主任,10多年来,蓝凤秀一直为她的庄严承诺努力着。
这一天,蓝凤秀终于等到了,蓝凤秀用行动和成果证明,她已经符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开山辟路,让“母亲天路”直通山外;钻井引水,让乡亲们喝上“放心”水;发展现代产业,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精准扶贫,摘下“十愁”帽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昔日贫困村变成“示范村”……一桩桩一件件,既普通平凡、实实在在又掷地有声。
一路走来,“天路妈妈”蓝凤秀从一个健朗的“花甲”老奶奶慢慢变成残弱的“古稀”老婆婆, 但她“不忘初心,无私助人,造福百姓”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接近梦想,这一天,经过她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她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2年1月,年已70岁的“天路妈妈”蓝凤秀把压在箱底16年的志愿书递交到村党支部,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6月30日上午,对于“天路妈妈”蓝凤秀来说,是一个光荣而又激动的日子,这一天,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圆了她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梦想。
“天路妈妈”蓝凤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一直以来,我切身体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出现,为民排除万难……”“我当上绸庄的队长后,就一直决心要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水、电、路,解决这些问题,我才觉得自己有资格入党。”正如她在入党申请书上所写的那样,蓝凤秀既表达了自己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和家乡贡献一生的心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入党后在实际行动上的不忘初心平凡的誓言。
我老了,走路要拄着拐杖,但我的脑子没有停止思考:村头堆垃圾的地方,要推平了做停车场、娱乐场;村里还有20亩荒地,要复耕种植油茶发展产业,疫情期间要继续组织大家配合党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
蓝凤秀的两个儿子广东已创业致富,自己本可安享天伦之乐,但她时刻想到的还是村庄的发展,群众的利益。今年已经81岁的“天路妈妈”蓝凤秀,虽然暂时生活在广东,但她一直心系上绸庄,心系上绸庄的村民,心系上绸庄的经济发展,心系上绸庄的美好未来……,村民经常给她打电话,向她汇报一些情况,征求她的意见,她也经常打电话,采取网络办公的方式,询问村里的一些事情,打电话联系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争取解决村里存在的一些难题。
2023年春节将至,“天路妈妈”蓝凤秀从电视节目和手机网络上得知,虽然新冠疫情仍然在祖国大地上嚣张,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来艰苦抗疫,疫情毒性已经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赢得疫情突袭之际“生命保卫战”的胜利和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抗疫主动权,在病毒最凶猛阶段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成果,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防控政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效果最好。党中央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决定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是党中央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优化防控政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我们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全国各地党委、政府深刻領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和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时机选择恰当、基本条件具备,是防控工作重心转变和防控措施优化完善,绝不是“躺平”或者放开不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国各地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高效实施“乙类乙管”,统筹做好新阶段调整防控政策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高效应对感染高峰、重症救治高峰,科学稳步将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千方百计、全力以赴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天路妈妈”蓝凤秀知道这些后,她呆不下去了,她觉得她应该回老家去了,她离开上绸庄来到广东和儿孙们过上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她还是惦记着上绸庄的村貌建设、经济发展、村民的收入、疫情防控……
如今,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在为上绸庄更富更美而忙碌着。
作者简介:
覃继南,壮族,广西上林县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南宁市第二届签约作家,政协第十届上林县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成分极限》、《错位》、壮文版《风雨飘过大明山》(合著)等,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理事、南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宁市财政学会理事、上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