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2023-05-30刘文军
拐过老家村口的十字路,顺着弯曲狭窄的小街,再转弯,又看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切:门前低垂的绿柳,红砖青面的圆形花坛,红漆暗淡斑驳的大门;碎石铺就的门前小广场,这一切平常如旧的景物依然,却没有了往日大嫂大妈们闲聊的热闹景象。邻家二嫂看到我们回来打招呼说:自从你家婶子走了以后,大伙儿 都不愿到这里来了。说完打了个唉声走开了。我不由悲从中来,心头突涌起一种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弃儿伤感。
这是母亲去世后第一个烧纸的日子,想想我只是才离开家仅仅五天的光景,却感觉恍如隔世。我神思恍惚地下了车,却再也看不见了母亲慈祥的笑容、雪白的包头毛巾,以及看到我们回来时霎时脸上的惊喜。门前的一切如旧,只是好像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我机械地打开紧锁的大门,环顾着老院,好像都如从前,只是红砖院子里几天时间就疯长出来数不清的野草,从前茂盛的几株木槿因无人照看凋落了,花瓣枯叶散落一地。一阵风吹来,沙沙作响,纷纷扬扬!真是物是人非,这才刚刚几天,从前热闹的小院像是变成了荒郊野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大门洞里整齐码放着一排马扎,几天没动,上面就蒙满了一层尘土。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母亲让我们铺上了红砖,就成了村里的休闲中心,平时大妈大婶就爱坐在树荫花坛上拉拉家常。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自己添置了数十个马扎,提前摆出来,让老姐妹们坐着方便点,这一摆就是十几年!这里也成了村里的话题中心:多少邻里纠纷,姑嫂别扭、婆媳矛盾都在这里化解了。母亲走了,话题中心也散了,广场也空了。
我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徘徊着,心无所属。忽的一颗红枣砸在我的头上,疼疼的。我抬头看了看这棵果实累累的枣树,想起了母亲遭遇的那次骨折。这树虽然树身不粗,但树冠挺大,果实也是村里最甜的。有一年也是枣红的季节,几个调皮的大嫂打枣解馋,母亲看门口几位大婶腿脚不方便,就捧了一大捧送了出来,却因走得太快,不小心跌了一跤,折了小腿,几个月不能下地活动!过后我们曾委婉地劝母亲不要这样,母亲却说乡里乡亲这么多年了,来我们这里的都是和我们有交情的,不能冷落!我又看到了靠在前邻二哥后窗墙上的那根打枣杆了,二哥光棍一个,无儿无女,生活没有着落。母亲是最心疼这样的人的。于是每逢我家就有什么好吃的,就用打枣杆敲打二哥的后窗,让二哥来吃。二哥总说母亲比亲娘还亲,母亲出殡,二哥几乎哭断了气。
院里除了野草,疯长的还有那几畦青菜。小葱、茴香、韭菜夹杂着许多野草,像是没人管的孩子,恣意横生!母亲是个手脚闲不住的人,自食其力惯了,总是自己侍弄这些青菜。我们说值不了几个钱的,她却说自己种吃得及时也放心,就不用你们惦记买了。如今这些蔬菜失去了主人,茎叶低垂,覆埂漫茏,间多杂草,像一个个披头散发,无依无靠的流浪乞儿。
走进堂屋,又看到了老式八仙桌挂着那个老式杆秤和那杆赶马车用挂着红绸的马鞭,这是早年去世的父亲留下来的。母亲舍不得扔,一直留着,说看到这些物件,就会引导我们学着父亲作一个自食其力,不凌弱怕强的人。母亲常常和我们说起:从前家境贫寒时,都快养不活我们了,父亲起早贪黑,拿一杆称,找一切机会偷偷摸摸的做小生意,贴补家用,渡过难关,把我们养大,再苦再难,也自己挺着!还有那根赶车的马鞭,父亲那时在生产队赶马车,从不巴结当权者。父亲从不给有势力的人帮忙,却常常把拉煤时落在角落里的煤渣送给孤苦老人。甚至有一次为了挖河民工的公道,动手打了村干部。为此父亲虽然挨了批斗,却没有屈服。母亲常告诫我们,要把父亲这种刚直不阿扶贫济弱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
走进里屋,最显眼的就是整整一面墙大大小小、形式各样不同年代的奖状。有姐姐的,有我的,有弟弟的,有儿子的,有侄子的。房子虽然翻盖了,母亲却一直舍不得扔,为了保护它们,还用塑料布蒙了起来。母亲说,当年我们家穷,唯一能拿得出手,值得他们骄傲的就是这些奖状了。为了我们上学,再苦再难,父母都没有放弃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我们姐弟都先后考上了大学。母亲教导我们,以后无论走得多远,职位多高,也不能忘了家,忘了生我们养我们供我们的这片土地。
奖状下面,有一个壁龛,里面没有牌位香炉之类,却放着一个焗过的粗瓷大碗,这是母亲为我特意找出来的,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记得那年我意气风发,以为前途光明,正想大干一番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赶上了机构改革。我下岗了!实在无法接受,假装放假回老家疗伤。我虽不说,母亲却看了出来。晚上吃饭的时候,拿出了一个粗瓷大碗,说什么事都是不破不立,一条路走不通了,可以再换一条,可能更宽更直更好走,这个碗虽然破了,但焗好不是一样用吗?我大悟,回家自专苦研,很快就闯出来另一片天地。
院里屋里,我慢慢的走着,漫无边际的想着,来时像断了线的风筝,此时却像是靠了岸的小舟。想到我们血脉的继统,家风的传承,我们思想的根,不只是只存在于一宅一屋,存在于世代相传的言语和物件里,更是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中,存在于我们的血脉里,提醒我们要秉承家志,教育后人要世世代代寻根,思想的根,精神的根,還要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把根留住。
作者简介:
刘文军:河北省泊头市人,祖籍衡水景县,虽年过知天命之年,却从小便是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只是时光匆匆,流年耽于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