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2023-05-30晓林

现代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对话者小武观察者

晓林

要是高考被我搞砸了,那我这辈子就算倒霉到家了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的最后两科,小武因为发热38.4℃被挡在考场之外,按零分计算,总成绩自然全班垫底。无疑,这是一个意外,但小武格外在意,因为他再次确认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衰神”。

“这绝对不是意外!”小武表情笃定,“同样的事情三番五次地发生在我身上,我的中奖概率也太高了吧!”

小武告诉我,他上小学时就是学霸,总成绩稳居年级前10,可是小升初考试时,他莫名其妙地少做了一页试卷,落榜重点中学;初中三年,他努力学习,发誓要考进重点高中,一雪前耻,可是中考最后一科,他居然弄丢了准考证。经老师斡旋,他获准进场考试,但时间已过去半小时,加上心情大坏,他发挥失常,再次与重点中学擦肩而过。

小武哭丧着脸说:“老师您看,我是不是衰神附体了?我不迷信,可是我的遭遇让我不得不迷信!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我笑道:“我猜,发生在你身上的倒霉事还有不少吧,都说出来听听。”

“我遇到的倒霉事太多了。”小武苦笑,“运动会长跑比赛,我领先了一路,离终点还有20米时,同班同学的欢呼声都听得很清楚了,我突然有了低血糖反应,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英语演讲比赛,我很有机会夺冠的,却因为一个单词发音不准引起哄笑,结果名落孙山;在食堂排队买水饺,到我的时候正好卖完……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

我半开玩笑地说:“经过了这么多倒霉事,你还是学霸,说明你不是衰神,而是衰神克星嘛。”

小武怔了一下,显然他没有这样想过:“可是,我担心高考时再倒霉一次。老师您一定要帮帮我,要是高考被我搞砸了,那我这辈子就算倒霉到家了。”

世上没有什么衰神,但有一种可以比喻为衰神的东西,叫“认知扭曲”,其作用和衰神几乎一模一样。我要做的,就是把小武的认知扭曲从他的大脑里揪出来。

那些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更重要的信息;换言之,你关注到什么,什么就重要

我先给小武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谢丽·泰勒和同事们邀请6位观察者来旁听两个人的对话。两位对话者是泰勒的同事,对话内容是事先安排好的。6位观察者围坐在对话者周围:对话者两侧各坐1位观察者,可以同时看到两位对话者的侧面;另外4位观察者分别坐在两位对话者后侧,能看到一位对话者的面部和另一位对话者的后背(如上图所示)。

对话结束之后,泰勒要求6位观察者分别说出哪位对话者更具影响力。

虽然6位观察者看到的是同一场对话,答案却不相同。2位坐在对话者两侧的观察者认为,两位对话者旗鼓相当,不分伯仲;另外4位观察者看法相反,认为面对他们的对话者更具影响力。

这个实验验证了一个心理学概念:知觉显著性。所谓知觉显著性,是指那些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更重要的信息,换言之,你关注到什么,什么就重要。

小武试探地问:“老师的意思是,我过于关注自己的倒霉经历了?”

“难道不是吗?”我反问,“如果你仔细回忆,一定能想起许多幸运的事。上学年市级‘三好学生’的光荣榜就贴在校门口,我在上面看到了你的名字;开学的篮球赛上,最后时刻投入三分球逆转比赛的不是你吗?可惜这些都被你忽略了。”

小武低头思忖,缓缓点头:“可是,为什么我会特别关注负面的事?”

你害怕的不是倒霉事本身,而是自我价值被否定

我告诉小武,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系统:第一个我们称之为“非理性系统”,它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运行起来也不费什么脑力,促使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第二个我们称之为“理性系统”,它负责学习和深思熟虑等费脑力的操作,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决策。

我问小武:“猜猜看,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先启动哪个系统?”

“当然是理性系统。”小武立刻回答,随即给出理由,“三思而后行嘛。”

“回答错误。”我解释,我们人类的大脑有“情绪优先”原则,这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当我们被痛苦、愤怒、自责、内疚等负性情绪困扰时,大脑中与情绪密切關联的杏仁核会被强烈、持久地激活,而这种激活会使主管理性思考的大脑皮层(即理性系统)受到抑制。因此,当你经历多次倒霉事件后,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仿佛加了一层滤镜。透过这层滤镜,你看到的自己和遇到的事都是不顺利、不快乐的。这层滤镜,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认知扭曲”,指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而这些不良的认知导致了你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

具体来说,认知扭曲有以下5种常见的思维模式:

◆第一,两极化。对所有问题持极端看法,非黑即白,而且常常因为极端的认知做出极端的事。比如:考进年级前五就是学霸,否则就是学渣;学习成绩好的人有光明前程,否则就一无是处。有两极化认知的人,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因为不宽容,容不得朋友的偶尔一次失礼。

◆第二,自动过滤。在各种事件、场合中都只关注负面信息,自动过滤掉正面信息。比如,在考试中获得了高分,却为一处简单的失分耿耿于怀。

◆第三,过度概括化。基于自己一次或几次的负面经历,得出概括化的结论,认为那些发生过的倒霉事一定会再次发生。比如被一位老师批评,就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一定会被所有老师排斥。

◆第四,“应该”构想。用“应该……”和“必须……”来激励自己和要求他人,对事物怀有刻板化期望,觉得必须如何才是好的,或者原本就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女孩子应该当老师,男孩子应该当工程师。怀有“应该”构想的人,当自己没有达到“应该”时,会讨厌自己,感到羞耻和内疚;当别人没有达到他的“应该”时,他也会感到痛苦,并因为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愤愤不平。

◆第五,情绪化推理。把自己的情绪反应当作“这件事是真的”的证明,即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不断变化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比如,感觉自己不受欢迎,于是逃避人群,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不友好的言行。

小武很专心地听我讲完,诚恳地说:“这5种思维模式我都有。唉,我是被倒霉的事搞怕了。”

我说:“你害怕的不是倒霉事本身,而是自我價值被否定。告诉我,因为发热不能进考场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自责?”

小武马上点头:“是啊!我恨自己前一天晚上不听同学劝阻,执意洗了一个凉水澡,更恨自己没吹干头发就上床睡觉,结果耽误了大事。”

我说:“那只是一次校内摸底考试,不算什么大事,你只是不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人设崩塌。”

小武脸红了:“想一直做学霸,难道错了吗?”

我分析:“看,‘一直做学霸’,是你的‘应该’,考试失手就大事不好,是你的‘两极化’,担心高考失手是你的‘过度概括化’……这是认知扭曲,肯定是错的。它会给你心理压力,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让你担心的倒霉事真的发生。这是多么可怕的‘心想事成’!”

即使是高三学生,也不能把学习成绩当成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否则,一旦考试失手,就会有天塌地陷的感觉

小武问:“认知扭曲这么害人,那么怎样才能让认知不扭曲呢?”

我告诉他,遭遇到倒霉的事,正确的认知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多元地看待自己。即使是高三学生,也不能把学习成绩当成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否则,一旦考试失手,就会有天塌地陷的感觉。正确的做法是多角度评价自己,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人缘好、打球帅、小提琴拉得好等。

◆第二,将事件与自我分离。遇上倒霉事,以前的想法是:“我遇上了倒霉事,我又衰神附体了。”现在要换一种想法:“我遇上了倒霉事,这是因为我当时忽视了……,现在我准备……”

通过客观地反省,慢慢学会把事件和自我分离开来:“那只是我遇到的一件事,我还会遇到很多事,倒霉或幸运,都不能决定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不需要证明,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小武的悟性很好,很快掌握了认知的要领:“谢谢老师的点拨!希望我端正认知之后能少遇到几回倒霉事。”

“遇到倒霉事有那么可怕吗?”我问,“你知道‘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吗?”

小武挠挠头:“知道,也不知道。”

我说:“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曾在儿子就读的中学发表过一次毕业致辞,其中一段话十分经典,可以作为‘吃亏是福’的注脚,愿与你共勉:‘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时不时地,我祝福你被不公正地对待,因为这样你会知道公正的价值。我祝福你遭受背叛,因为它会让你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我祝福你有时有坏运气,因为这样你会意识到概率和运气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并且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你应得的,而其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他们应得的。当你失败的时候,时不时地,我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这会让你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无论我是否祝福你这些,它们都会发生,而你是否从中获益,取决于你是否能从你的不幸中参透它们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

小武在一张纸上抄下这段话,轻轻折好,举轻若重地放在衬衣口袋里,贴近心脏的地方。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对话者小武观察者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论知识获得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剥花生的智慧
巨人会
问题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冬·吴 相对论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
观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委托与事件在观察者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