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上榜名单分析与启示

2023-05-30李长青

出版广角 2023年1期
关键词:出版发行文化产业文化

【摘 要】文章汇总了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上榜名单,采用自创的上榜指数、霸榜指数分析了上榜企业的主营分类、投资主体、上市融资、主办层级、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揭示了行业门类、资本属性、股权结构、地理区域等对文化企业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行业热点、关注点,提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有“五识”,做到“五好”:坚持导向意识,谋好文化高质量发展之局;强化整合意识,用好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树立精品意识,造好核心竞争力产品集群;坚定开拓意识,抓好业态升级和融合发展;增强大局意识,尽好回报奉献的社会责任。

【关  键  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作者单位】李长青,海峡书局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1.009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的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自2009年以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连续14年发布“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同时依照鼓励先进、支持创新等原则,自2015年起连续8年发布提名企业。开展“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活动(以下简称评选活动)的目的是推动各地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经过14年的发展,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及提名企业已成为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规模实力的重要代表。本文主要分析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及提名企业上榜名单,剖析特点,寻找规律,以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参照体系,更好地启迪其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一、评选情况

每届评选活动都会挑选30家实力强劲的文化企业入榜,迄今已举办14届,共有420家次、78家企业上榜。从2015年起,评选活动同步评选提名企业,除首次评选15家提名企业外,其后每届评选20家,迄今已举办8届,共155家次、93家企业上榜。两榜合计评选575家次、139家企业上榜。这些榜单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之路。

1.主营分类与上榜数量

首届评选活动按企业的主营业务,将上榜企业分为出版发行类、广播影视类、文化艺术类3类。第三届评选活动增加了文化新业态,改为4类。第五届评选活动把文化新业态拆分为文化科技类和其他类,变成5类。近几年来,评选活动均将上榜企业分为出版发行类、广播影视类、文化艺术类、文化科技类、其他类5类。

笔者汇总历届上榜企业名单,核对企业名称变迁情况后,按5类主营分类统计,计算各类别企业的霸榜指数(霸榜指数=按次计数÷按家计数÷届数,其中:按次计数,每上榜一次计为1;按家计数,每上榜一家计为1,重复上榜不累计)、上榜指数(上榜指数=上榜次数÷总评选家次),绘制双指数分析图。上榜指数反映了整个类别企业的影响力,霸榜指数反映了领先队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明显,且偏于传统业态的出版发行类企业和广播影视类企业仍占据主要地位,偏于新兴业态的文化科技类企业增长迅速。

从总量看,出版发行类企业和广播影视类企业的上榜次数、上榜家数均明显领先于其他类别的企业(表1),说明它们是文化产业的绝对主力军。而从业务形态看,出版发行类企业和广播影视类企业相对更偏于传统,文化科技类企业、文化艺术类企业相对更偏于新兴。这说明传统企业的历史积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企业的创新力量暂时未能超越。从霸榜指数看,各类别“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均高于对应同类别的提名企业,从上榜指数看,“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5个主营类别间的差距比提名企业的差距大(图1),这说明在文化产业的第一梯队里,马太效应明显。

从增量看,近5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中出版发行类企业、广播影视类企业、文化科技类企业上榜次数逐年增长(图2),说明这三类企业是第一梯队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此外,相对“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提名企业中出版发行类企业和广播影视类企业的优势缩小。在提名企业中,文化科技类企业的上榜指数超越文化艺术类企业,霸榜指数排在第2位(图1),这揭示了以科技、创意为依托的文化科技类企业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创意、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且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强,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

无论是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中,还是在提名企业中,文化艺术类企业的上榜次数均持续减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其较为依赖线下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揭示了其在信息化水平、发展战略、发展潜力、运营等方面存在不足。

2.投资主体与上市情况

(1)投资主体

笔者按照投资主体的属性,统计历年上榜企业的次数、家数,同时计算霸榜指数,绘制双指数分析图。结果显示,投资主体的属性对企业上榜有深远的影响。

从上榜次数看,在总榜、“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提名企业中,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均显著高于民营/民营控股企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点,反映了公有制企业在大型文化企业中牢牢占据领先地位的现状(表2)。从霸榜指数看,除文化科技类(国有文化科技类上榜企业数为0,故不在图中绘出相应数据)外,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均高于民营/民营控股企业(图3),说明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先优势更大。此外,“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的不同资本属性表现分化比提名企业更显著,说明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规模越大,领先优势就越明显(图3)。

从各主营分类的投资主体属性构成看,绝大多数出版发行类企业为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文化科技类企业均为民营/民营控股企业(图4),这大体反映了我国文化行业的特性。

(2)上市情况

笔者按投资主体的性质,统计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上榜次数(表3),同时计算霸榜指数,绘制双指数分析图。结果显示,上市是上榜企业持续领先的重要因素。

从总榜看,上市公司占据了上榜次数的58.3%,占据了上榜家数的43.2%,上市公司的重复上榜倍数是非上市公司的近2倍。从上榜次数看,除提名企业的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外,其他类别的上市公司均超半数。从上榜家数看,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和提名企业中,超半数民营/民营控股企业为上市公司,国有/国有控股企业为上市公司的比重则相对较低。从霸榜指数看,同类型资本的上市公司的数值均高于非上市公司。

作为现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有利于改善股权结构,吸收社会资金,擴大资产规模,倒逼管理提升。可以明显看出,民营/民营控股企业上市的比例远大于国有/国有控股企业(表4)。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民营/民营控股企业选择上市要求较低的创业板、中小板,另一方面是因为民营/民营控股企业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此外,在上市企业中,出版发行类企业、广播影视类企业主要为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文化科技类企业均为民营/民营控股企业,其他类民营/民营控股企业占优势,这也体现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行业分类管理特色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笔者按企业上市时间,分析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不同主营类别的企业各年度的上市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文化企业上市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段时期:2007年以前的探索期和2007年以后的推进期(图5)。在探索期,投资主体以国有/国有控股为主,主营类别以广播影视类为主,出版发行类企业主要自2007年起相对集中上市。这也反映了我国金融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3.主办层级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1)主办层级

笔者依据投资主体出资人(主办单位)层级的不同,将87家国有/国有控股的上榜企业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级,统计两级主办单位在各类别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计算霸榜指数,绘制双指数分析图。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央企业以规模取胜,地方企业以数量占优。

从主营类别分布看,国有/国有控股的上榜企业,只分布在出版发行类、广播影视类、文化艺术类、其他类4类中。从业务内容来看,不少国有/国有控股的上榜企业涉及文化科技类的业务,但所占比重不高,这显然和这类企业多数依靠传统业态发展起来有关(表5)。

从主办层级看,无论是上榜次数,还是上榜家数,均是地方多于中央。但从霸榜指数看,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中央企业均高于地方企业,提名企业则二者差距不大(图6)。由于霸榜指数更能反映企业的稳定上榜性,因此其评价意义更大于上榜指数。显然,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中,中央企业总体优于地方企业。

(2)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笔者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总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上榜次数、上榜家数,计算霸榜指数,绘制双指数分析图。结果显示,139家上榜企业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榜企业数量、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第一,笔者根据双指数分析图,经聚类分析,将不同地区的上榜企业分为三个阵营(图7)。无论是上榜次数,还是上榜家数,北京的企业都位居第一阵营,主要原因是中央文化企业和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多数集中在北京。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分布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安徽、湖南为第二阵营,余者为第三阵营。在提名企业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东为第二阵营,余者为第三阵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名企业对应的霸榜指数比“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低,说明文化企业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产生了明显的分化,且随规模增大而加剧。

第二,如果我们将“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的地理分布绘在中国地图上,可以发现,其所在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分布在著名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其顺序大致与2021年中国内地各省GDP一致,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及人口情况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完全一致,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与管理水平、科技实力、政策导向等有关。

4.总体变化与细分趋势

(1)总体变化

在评选范围上:首届评选活动只评选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企业;第二届评选活动将评选范围扩大到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企业;第三届评选活动增加了文化新兴业态的企业,包括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主题公园等;第五届评选活动将文化新兴业态拆分为文化科技类和其他类,与传统类别相加总共5大类,并沿用至今。

在评选标准上:首届评选活动按照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值及近2年全国性奖项获奖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序;第三届评选活动增加了社会责任“一票否决制”,要求企业内部与文化业务相关的主营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60%;第四届评选活动新增了纳税总额指标,文化艺术类别的税前利润项入围标准从过去要求超百万元提高到超千万元;第五届评选活动适当加大了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权重,在社会效益指标中将企业获奖情况明确为正式评价指标并赋予10%的权重,量化了企业改革发展的社会效益;第六届评选活动突出强调了企业获奖和出口评价指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及提名企业的评选范围越来越全面、典型,评选体系越来越科学、严谨,现已基本覆盖了文化产业的全链条,形成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产业发展和评选指标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的年度合计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从2008年的545亿元、487亿元、51亿元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5288亿元、7170亿元、466亿元,分别增长了约9.7倍、14.7倍、9.1倍,年度复合增长率约为19.1%、23.0%、18.6%。而同期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主营收入从27244亿元增长到119064亿元,增长约4.4倍,年度复合增长率约为12.0%,“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在其中占据的比例约为45%,这说明“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确实发挥了引领作用。

(2)细分趋势

“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及提名企业评选迄今已评出575家次、139家企业上榜,平均每家企业上榜4.1次。但显然,这139家企业并不是每家企业上榜次数都相近,而是有极大差异的。比如,有7家企业14次上榜,有64家企业仅上榜一次。这里面蕴藏着极为复杂的信息。

根据企业的驻榜表现,笔者将这139家企业分为5个类型:最近2年仅上榜一次的企业称为待定型企业;上榜大于10次(含)的企业称为常驻型企业;先上榜提名企业,再上榜“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且上榜次数为2次至9次的企业,称为进步型企业;上榜次数小于2次(含)且不属于待定型的企业为流星型企业;余下的企业为一般型企业。笔者据此按总榜、投资主体资本属性、上市情况3个维度统计各主营类别的上榜数量。统计显示,在34家常驻型、进步型企业中,出版发行类企业、广播影视类企业有26家(表6),说明二者是文化产业最具竞争力的主营类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42家广播影视类企业中,有20家为流星型企业,说明此类企业竞争性较强,流动性较大。

进一步分析投资主体,笔者发现常驻型、进步型企业主要是国有/国有控股的出版发行类企业、广播影视类企业,流星型企业主要是国有/国有控股的广播影视类企业,民营/民营控股的文化科技类企业、其他类企业(表7)。这说明出版发行类企业总体向好,广播影视类企业两极分化,民营/民营控股的文化科技类企业、其他类企业底蕴不足。

在上市情况方面,常驻型企业、进步型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且集中在出版发行类、广播影视类。流星型企业主要是非上市公司,集中在广播影视类、其他类(表8)。这说明上市融资对企业参与评选活动有积极正面意义。

5.语义分析与交集分析

每届评选结果出炉时,主办方都会发布入选企业简介。这些简介浓缩了入选企业的特色、思考、举措、成效与亮点等,极富分析价值。由于出版发行类企业、广播电视类企业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因此,笔者遴选出版发行类上榜次数前7名的常驻型企业和2家进步型企业,以及广播电视类上榜次数前5名的常驻型企业和2家进步型企业,汇总其最近5次上榜的企业介绍,进行语义分析。

结果显示,在同样的参数设置下,出版发行类企业获得的高频词数量(19个)明显少于广播电视类(30个),但词间联系强度大于后者(图8)。说明出版发行类企业的关注点相对集中,联系更强,某种意义上说明出版发行类企业运行模式更稳定,但也隐含行业活力不足的问题。广播影视类企业的关注点相对分散,联系较弱,某种意义上说明广播影视类企业运营模式变化更频繁,面对的挑战更大,也可能与广播影视行业两极分化有关。

笔者将语义分析所得的高频词进行交集分析(表9),发现出版发行类独有8个词,广播电视类独有19个词,二者共有11个词。高频词重组提示,做强做优文化企业,首先要有全国视野、中国高度,要立足集团,聚焦文化,坚持创新,促进融合发展。出版发行类企业要抓好国家重点图书以及入选规划项目,坚持向改革要效益。广播电视类企业要重视电影影片的创作、制作和发行,打造媒体平台,依靠技术、服务和经营,实现持续增长。

二、思考与启示

至今,评选活动共举办了14届,全国共有139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和提名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文化企业阵容中的精兵强将,代表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场面,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国家担当、时代作为。这个榜单提示我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有“五识”,做到“五好”。

1.坚持导向意识,双效统一,谋好文化高质量发展之局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时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与其他行业不同,文化产品首先是精神产品,其次才是物质产品或服务,因此,文化产业必须讲导向、抓导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主旋律要叫响、观众要叫住、票房要叫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品或服务,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只有坚持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社会,文化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在上榜的139家文化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在简介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出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呈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效提升,要以主流引领、双效统一完善产业布局。

2.强化整合意识,广开渠道,用好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

文化产业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重任,但其核心功能常在行业外通过对民众的信息传递、知识供给、风气塑造、心灵滋养等发挥作用。同时,社会上有大量热心文化产业的人才、机构、资金,政府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虽然文化产业是一项“小产业、真功夫、大事业”的特殊行业,但文化产业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术研究、创意创作、演出/出版、发行/销售、经营管理等多方人才。但实际上,文化产业也面临人手过剩、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等结构性问题。文化企业亟须强化整合意识,用好多方力量,做足政策文章,以更好地发展。

2009年,國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五大目标八大任务,推出五类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此后掀起了文化企业上市浪潮。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同年5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在业内享有盛誉的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以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为结构性框架,合资成立综合性出版企业。这是《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之后国内第一家由国有出版企业与民营书业合作、国有出版集团控股的规范性股份制公司。此后,凤凰汉竹、凤凰空间、凤凰壹力、凤凰雪漫、凤凰含章等合资公司相继成立,吸纳了一大批知名出版人才,推动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市场图书零售份额的“狂飙”。

3.树立精品意识,挺拔主业,造好核心竞争力产品集群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特色产品集群是大型企业的生命线。一个有追求的文化企业必须要有精品意识,挺拔主业,要有一系列围绕企业长期发展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品集群。上榜的139家文化企业都高度重视产品线规划建设,从供应链、渠道、品类创新、用户、影响力等方面大力打造品牌。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传统出版,强化主题出版,做大新兴出版,加快融合发展,推进多元发展。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从单一的电影发行公司发展为集电影制片、发行、影片结算、数字母版与拷贝制作、电影院线、影院投资、电影广告及市场监察、艺术联盟与校园院线、电影高新技术等业务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中国华录集团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数字高清音视频产业链,主要业务涵盖文化设备生产制造、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信息服务三大产业板块,拥有文化设备制造“中国高清第一品牌”、国内影视剧“最有影响力企业”等称号。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坚持文化科技融合战略,设立方特创意院、研究院、设计院,融合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打造了中国动画领军品牌“熊出没”。

4.坚定开拓意识,重视创新,抓好业态升级和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革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浪潮,给文化产业带来全新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人工智能、推送算法、5G技术、5K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纷至沓来,平台电商、社群媒体、直播带货、打赏、云游览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各种产业形态仍在发展,尚未定型。文化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拓意识,重视创新,拥抱技术,拥抱变革,抓好业态升级和融合发展,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电商的浪潮下,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强化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服务“上网下乡”工程,坚持新华书店、新华百姓文化云、新华超市、新华快的“四个新华”一起做的运营模式,深化线上与线下、图书与非书品、电商与物流的融合发展,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一站式的供给体系,成为苹果手机在河南省的最大代理商。在自媒体狂欢年代,浙报传媒控股集团不断提升媒体融合传播能力,打造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3个移动客户端,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共享联盟,形成“一核多平台多集群”的媒体新格局,主流媒体传播阵地进一步拓展,新媒体用户规模达1.74亿,传播力位居国内同类媒体前列。在“四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致力于打造多屏联动的融媒体阵地,将数字电视推向崭新的发展阶段。

5.增强大局意识,立足特色,尽好回报奉献的社会责任

回报国家,奉献社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文化企业。持之以恒的惠民工程,新冠疫情时刻的共克时艰,走出国门的文化推广,展现文化企业的使命担当,已成为大型文化企业的标配。

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助学捐书,建设农家书屋。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四个新华”一起做,其“老家河南·三馆一汇”品牌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力量,一方面破解农产品上行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更大的范围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推动河南农特产品、手工艺品、文旅文创等非书品类资源更好地传播。

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文化企业开展了文化惠民工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免费上线中小学全学段电子课本;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整合旗下数字平台和内容资源,助力“停课不停学”;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空中课堂”,为北京市140万名中小学生发布精品课程超2.1万节;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推出全国首支10亿元影院行业纾困基金,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影投、影管公司注入运营及发展资金。

全球化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蕴藏着商业机会。在新冠疫情阻断交流时,中国出版集团蹚出新路子,打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云展会,实现版权贸易数量逆势上扬。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建立丝路电影院线联盟,通过设备入股、并购参股海外院线等方式开拓电影海外发行放映渠道。芒果超媒公司转变海外发展策略,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建设海外自有平台“芒果TV国际”APP,下载量达1.15亿次,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用18种语言推荐优质华语文化类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网络视听领域最具全球视野和国际价值的品牌构建项目之一。完美世界公司集影视、游戏、电竞、教育等领域的研发和运营于一体,打造诸多融合国宝级文物、历史人文景观、优秀文化内涵的数字出版物,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年轻用户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王资博. 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发展态势:2008—2016[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2):104-110.

[2]王琳慧,雷杨.“全国文化企业30 强”的融资特质分析[J]. 文化学刊,2020(8):72-75.

[3]李长青. 产业布局及投资成效对出版集团的影响:以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为例[J]. 出版参考,2013(33):8-9.

[4]《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EB/OL].(2009-09-26)[2022-12-31]. 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5]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9-04-07)[2022-

12-31].http://www.gov.cn/zwgk/2009-04/07/content_1279346.htm.

猜你喜欢

出版发行文化产业文化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 & Industry》出版发行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Industry》出版发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中华战创伤学》出版发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