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道路

2023-05-30张莉 孟宪飞 石磊

出版广角 2023年1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一流科技期刊

张莉 孟宪飞 石磊

【摘 要】中国学术期刊扩大国际影响力,掌握学术话语权,需要规模化的刊群及载文量来实现;现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严重依赖海外出版与传播平台,不利于科技自立自强,也不利于数据时代我国科技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和安全。清华大学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为引导,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建设英文科技期刊集群,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加强中文期刊的主题出版等,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自主可控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服务中国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办刊过程中以意识形态建设坚守初心底线,以制度建设保障期刊发展。在国家期刊项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道路。

【关  键  词】学术期刊;集群化;文化自信;期刊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

【作者单位】张莉,清华大学出版社;孟宪飞,清华大学科研院;石磊,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1.004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殷切期望:“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文史哲》的鼓舞,更是对整个期刊出版界的激励和鞭策。广大期刊人对如何坚守初心、办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展开深入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实践。

清华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近年来,清华大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立项“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在办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上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国际化传播平台,为期刊出版与传播提供高水平服务。

一、坚定文化自信,以英文科技刊群提升国际影响力,掌握科技话语权

英文科技期刊在发挥国际传播作用,提升中国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显示度,争夺我国学术成果首发权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清华大学在一些项目的支持下,以学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在英文科技期刊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依靠国家支持,打造刊群的旗舰期刊

刊群的发展要有旗舰期刊引领。清华大学坚持旗舰期刊(母刊)建设,结合学科发展以及市场变化,为子刊创办汇聚学术和出版资源[3]。

2013年起,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清华大学先后有9种期刊入选提升计划的一期和二期项目。如《摩擦(英文)》创刊于2013年,当年就得到一期D类项目的支持,2016年被SCI数据库收录,同年获得提升计划二期B类项目的支持,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项目,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连续两期获得资助,积极组织高水平专辑的出版[4],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于2015年被SCI数据库收录,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2019年起,由中国科协等七部委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又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清华大学先后有10种期刊入选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其中有2种期刊入选领军项目、4种期刊入选梯队项目,还有4种期刊入选高起点项目。如《纳米研究(英文版)》获领军项目支持后有了很大发展,通过发文量、影响因子的双重提升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作为旗舰期刊带动了纳米科学刊群的建设。

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有2种期刊在Web of Science中达到学科的前5%,2种期刊在Scopus中达到学科的前4%,一批旗舰期刊初步建设完成。

2.依托学科建设,扩大刊群规模和质量

扩大国际影响力,掌握学术话语权,需要规模化的刊群及载文量来实现,因此,清华大学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不断扩大刊群规模,提升刊群期刊质量。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共有期刊501种,其中188种科技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Q1区期刊占比46%。剑桥大学出版社是目前全球仅次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办刊规模的大学出版社,期刊总数达410种,有101种科技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Q1区期刊占比21%。对标这两个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的期刊发展,清华大学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进入Q1区的期刊数量达到6—8种”,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创办新刊,并重视高水平期刊的培育,争取到2030年,自办SCI数据库Q1区期刊數量能够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的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

如今,清华大学刊群建设初具成果,现有英文科技期刊31种,其中被SCI(包括SCIE和ESCI)收录11种。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方向和研究领域,清华大学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分为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5个专业刊群。以信息科学刊群建设为例,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刊群的规模和质量在“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在2011年被改版为信息科学的专业期刊后,发展为刊群的母刊,之后不断孕育创办新刊,目前刊群已有9种期刊,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息科学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群。其刊群整体质量也得到快速提升,其中4种期刊被SCI(包括SCIE和ESCI)收录、8种期刊被Scopus收录、5种期刊被EI收录。

目前,清华大学科技期刊集群出版内容已覆盖清华大学60%的“双一流”学科,现在正寻找新的办刊方向,加快新刊创办步伐。一方面,走专业化、国际化办刊道路,积极扩大期刊的国际宣传,将学术成果推到全球的学者面前;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担任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带领期刊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文学术期刊发展,服务更广泛的科研人群

中文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研究者优秀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引领和指引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坚守文化自信,做强中文学术期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5]。清华大学非常重视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加强中文科技期刊的专题策划,反映国家重大工程进展;创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人文社科期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载体和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1.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专题策划,反映国家重大工程与科技发展

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节庆纪念日等主题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6],而加强主题出版和专题策划,是期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清华大学在进行中文科技期刊建设时非常注重专题策划,力求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

以清华大学1915年创办的百年老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中文版》)的建设为例。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学报中文版》重新定位,立足清华大学资源,瞄准清华“双一流”学科建设,关注学科热点,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学术创新成果,策划了一系列特色专题与专刊,包括“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智能建造暨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等专题[7]。这些专题和专刊文章展示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展,同时反映了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专题策划和主题出版,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得到提升,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的影响因子增幅分别为49%和35.5%,在所属工程技术综合类期刊中分别排第3位和第1位。

2.推进中文社科期刊的发展,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可见,做好社科期刊建设,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高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在中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建设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推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有影响力的老刊在学科建设和行业服务中的作用,如《科技与出版》为培育各层次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和应用人才服务,为出版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计算机教育》是目前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唯一的期刊,直接面向中高端计算机教育人群,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特别推荐刊物;《国际政治科学》发表中国高水平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论文,向国际传播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成果。二是通过创办一批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的新刊,加强“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如2015年创办了《高校马克思主義理论研究》,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宗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同年创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和工作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载体和平台。2019年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响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国家需求,清华大学创办《公共管理评论》,致力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学理化、学科组织化、学科走出去。

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提高办刊能力

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和传播是网络时代发展科技期刊的基本要求。现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严重依赖海外出版与传播平台,不利于科技自立自强,也不利于数据时代我国科技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影响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必须拥有自主的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

1.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提升自主办刊能力

提升办刊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的基础,而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又是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科协等七部委于2019年9月19日联合下发通知(科协发学字〔2019〕41号),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关于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提出“抓住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的重大机遇,从学/协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中遴选刊群影响力高、资本实力强的单位,建设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重构出版流程,推动融合发展”[8]。清华大学出版社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通过中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子项目——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国际平台服务项目,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技术力量推进平台的建设工作。平台的建设以满足科技期刊的出版与传播需求为出发点,同时考虑未来的出版趋势,通过全媒体发布系统、集群门户系统、移动端/社交系统、知识服务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的自主开发,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发布和传播功能。2022年6月24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正式发布SciOpen平台,实现上线运行。

SciOpen平台建设并正式上线运营对清华大学乃至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使用中国自主建设的出版平台发展中国科技期刊,保证了科技传播数据安全,提高了我国的科技话语权。SciOpen平台的上线提高了清华大学期刊建设的速度,如2022年新创办的《纳米能源研究(英文)》《纳米转化医学(英文)》《CAAI人工智能研究(英文)》等均直接在SciOpen平台上出版并传播,加快了期刊创办与发展的速度。此外,原来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高水平期刊,在合同期满后也将陆续回归,如影响因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先进陶瓷(英文)》从2023年起将只在SciOpen平台出版和传播,提升了我国期刊建设的自主性。

2.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快速推进期刊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期刊在出版过程、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各种新型出版模式,如预印本、优先出版、连续出版、增强出版、数据出版等都需要互联网平台提供支撑。SciOpen平台通过全链条数字化生产、发布与传播实现了快速出版与传播学术成果,优先出版(Justaccepted)只需1天就可以实现,结构化并拥有DOI的学术论文通过平台快速传播,有利于学者把握科研成果的首发权。连续出版打破原有刊期的禁锢,大大缩短了单篇论文的出版时间。增强出版通过对音频、视频、数据等各种多媒体内容的支持,丰富了论文的内容,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数据出版使科研成果的呈现更加立体、丰富、透明。平台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库建设可以将平台上已出版的学术论文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集结为虚拟专辑,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

这些功能的实现使期刊出版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出版速度和传播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如《纳米能源研究(英文)》的论文Recent advances in nanostructure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N-cycle electrocatalysis在接收后2天就以结构化的方式上线平台进行国际化传播,得到广泛关注,上线仅三个月在CrossRef中已经被引用15次。再如,SciOpen为由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曲小波任主编的《交通研究通讯(英文)》延伸开发了数据出版平台ETS-Data,论文作者可以提交交通研究领域的各种数据,包括实验结果、代码、脚本、实验设计等,供全球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免费下载使用,实现数据共享。在虚拟专辑方面,《纳米研究(英文)》已经归纳整理了“锂金属电池的转化反应”“纳米材料领域女性专刊”“NR45青年创新者奖”等14个虚拟专辑在SciOpen平台展示,方便了广大读者。

3.加强平台国际化运营,提高平台全球影响力

目前,中国90%以上的英文科技期刊利用海外的出版平台进行传播。一方面,这些海外出版平台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经验丰富,而中国缺乏能和这些海外平台竞争的有影响力的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少量自主建设的出版平台还没有获取期刊的信任。平台的国际化运营不仅要走出去,与国际通用搜索引擎、出版标准化组织、重要数据库等顺利对接,将内容融入全球传播体系,通过谷歌广告、第三方推广平台、社交媒体等将平台品牌推向全球,还要引进来,吸引更多国际的科技期刊合作,引入国内机构主办主管的期刊,并通过宣传推广,将其他国家的科技期刊引入平台,真正实现国际化,提高中国自主建设平台在全球出版领域的影响力。SciOpen平台自正式上线运营以来,不断有合作期刊加盟,清华大学也加大了对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邀请更多期刊将其出版的内容放在平台上进行国际化传播。

四、多层期刊管理,严守期刊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2021年5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到应当“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9]。清华大学在进行期刊建设时加强学校和出版社的多层管理,牢牢守住出版这个意识形态阵地,加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

1.学校加强期刊管理,保证期刊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作为期刊的主办单位,严格遵守新闻出版管理相关规定,坚持学术出版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了加强期刊管理,学校指定党委宣传部归口管理期刊工作,把关期刊核验、期刊申报、信息统计汇总等,通过每年组织期刊社会效益考核,强化学术出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学校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出版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清华大学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30”整体框架下,组织实施“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积极推动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由学校科研院抓总协调,组织总体规划、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年度考核、结项验收等;由出版社协同各院系负责具体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2.出版社严守出版规定,保证期刊出版水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發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质量优先,推动期刊出版创新发展。出版社作为期刊编辑、出版与传播的责任主体,通过制度建设、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保障期刊出版内容符合国家法规和国际出版伦理标准,出版质量符合国家、行业以及国际标准。

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期刊中心,进一步加强期刊在学术和编校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人员管理、数字化建设和企业化运作方面的投入力度。期刊中心着力构建集群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组织制定了《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办法》《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三审三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保障期刊的出版水平。

3.以党建服务期刊出版,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出版业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版社通过加强党委审读、常规性意识形态把关培训、支部抓意识形态建设等,以党建工作引领期刊高质量发展;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出版行业的重要讲话和国家政策基础上,加强编辑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期刊出版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充分调研讨论和总结,加强所有员工的意识形态教育,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五、结语

在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表示“期刊事关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期刊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倡导并支持全球科技界的无国界、无歧视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争夺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既需要深厚的学术积淀,又需要长期的品牌经营[11]。我国期刊建设者应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办刊宗旨和初心,汇聚学术资源,加强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建设,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EB/OL]. (2019-08-16)[2022-12-07].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6/content_5421699.htm.

[2]黄崇亚,张海洋. 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布局与使命[J]. 学报编辑论丛,2021(00):56-60.

[3]张莉,孟宪飞,陈禾. 科技期刊专业刊群建设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22(4):11-15.

[4]陈禾.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8(10):47-52.

[5]陈浩元. 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 编辑学报,2021(2):229-230+236.

[6]宋思佳,陈前进,吴月淋. 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8(4):6-12.

[7]金延秋. 立足高校资源优势,创建学报品牌特色: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 传播与版权,2022(5):10-13.

[8]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 (2019-09-19)[2022-

12-07].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9/19/art_43_

102333.html.

[9]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6-23)[2022-12-07].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10]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國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EB/OL]. (2019-11-07)[2022-12-07].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107/c14677-31442122.html.

[11]刘兴平. 吹响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集结号[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19.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