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也能“读”之有味:大雪纷飞的冬日,足不出户读享美食吧!
2023-05-30林羽安
林羽安
寒冷冬日总是和美食最相配的,近几年,不论是经典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还是口碑爆棚的《人间有味》,这些美食节目总会给我们一种暖洋洋的幸福感!其实,能让我们享受到美食视听盛宴的可不只是纪录片哦,文字也能“读”之有味!不信?那我们就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谈谈用文字品尝美味吧!
1.咱可不是在说菜谱!如何去选择一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书籍?
咱们“读”美食可不是让小伙伴们去读菜谱呀,一本优秀的美食书从来不以“美食”的形式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翻开一本描写唐朝人们生活的书,所谓生活,自然是离不开“衣食住行”,这美味描写不就来了吗?古代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什么菜肴,和现代比,什么菜式保留了下来,什么佳肴又只能追寻古人的文字去想象?古人的夏天也没有冰淇淋能吃?(悄悄和你说,古人也是有“牛奶冰”的哦)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就勾起了你的兴趣呢?
可能有小伙伴又要问了,那我想知道咱们现代美食都有哪些,应该看什么呢?名家文集一定会让你满意!比如《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就是节选了梁秋实先生谈“美食”的篇章,他写豆汁儿:“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寥寥几笔就让我直咽口水,读美食,名家篇章就是最好的美味!
2.读美食文字,精细品味、联想读法可都少不了!
小伙伴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美食书后就可以翻开品味啦!读美食文字和其他文字有个最独特的方法,那就是调动起你无穷的想象力,发挥五感去联想,文字给我们预留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可以读完后想象,再去和美食纪录片里的相同食物对答案,看看你腦海中的食物和实物是否是一样的呢?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美食文字都是十分精细的描写,这种大篇幅的细节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是其他文章中很难见到的,这也是我们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呀!抓住了细节描写的重点,我们再进一步地去关注文中颜色、香味的词语和修辞吧!作家们安利美食从来不吝啬修辞,篇章里的出色比喻更是精妙,当我们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的美妙时,你自己的文字也在悄悄变灵动哦!
美食是一场原地旅行
——听听小伙伴们都是怎么“读”美食的吧!
晚冬:我很久前读过的《小公主》,里面讲到“圆面包”。“这是刚出炉的——油亮亮的,又大又鼓,上面还有葡萄干。”之前在小乡村很少有面包吃,看到文字后仿佛隔着纸张闻到了面包的香气。童年时很少吃到面包,也许是外国文学看得较多,里面大概不约而同都有讲到面包、奶酪,导致我对面包一直很向往。我把这本书看了好多遍,后来奶奶给我买了很多面包,我边吃着又想起了那本书,直到现在,这段情节还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顾安褚:要说谁的文字最“美味”,汪曾祺汪老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而汪老佳作荟萃,仅单拎一篇《端午的鸭蛋》,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第一次品读《端午的鸭蛋》,还是在小学。每每读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脑海里总免不得浮现咸鸭蛋的画面:椭圆卵状淡青壳,轻敲细戳流沙多。虽然未能将文字转换为食物入口,但也因其描写的具象化,我总忍不住在品读文章时干咽口水。以至于后来怂恿母亲腌制咸鸭蛋,想来倒是有汪曾祺老先生的一份功劳。
钱先峰:吃着香喷喷的羊肉串,我总会想起梁实秋《雅舍谈吃》中关于烤羊肉的文字:“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佐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现在烧烤用的大多是机制炭,具有耐燃、无烟、无味的特性。而以松树枝子作为燃料,可以带来一种特殊的香味,羊肉串吃起来特别香,特别有嚼劲。梁实秋短短的两句话,就能让读者直流口水,仿佛在品尝人间至味。生动传神的文字就像精神食粮,这话一点也不假。
链接:
“美食文字”该如何“细嚼慢咽”地品味呢?
一只小萌兔:阅读美食文字,我喜欢先把文章通读一遍,然后把重点和关键的句子或者段落录制在手机的录音机里。每当我一次次听着这些音频,也是用声音这种特别的方式听出美食的滋味来。除此之外,我还会把这些文字抄在我一本小小的手账本里,可以揣在我的口袋里,有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