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的“丝路之灯”
2023-05-30叶海亚
[埃及]叶海亚
葉海亚(Yahia Mokhtar) 埃及人,文学博士,曾就读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现为埃及苏伊士大学中文系讲师,埃及语言与翻译协会会员。十年间持续将莫言、贾平凹、刘震云、徐则臣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翻译、出版、介绍到阿拉伯世界,曾荣获2017年第二届丰子恺外国散文奖和2018年第二届汪曾祺外国散文奖。
文学期刊是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当代文学期刊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发表新作的空间,而且还有助于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进行集中有序的交流。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发表创作为主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代表。近些年,《人民文学》杂志正尝试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加直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高自身的全球影响力,其阿文版《丝路之灯》的创刊即是措施之一。
1949 年10 月25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中国第一本国家级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问世,应第一任主编、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之请,毛泽东主席专门为其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2019年,《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信祝贺时再次提到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她在贺信中说:“我是《人民文学》的作者,和众多的中国作家一样,对这份杂志怀有深切的谢意和敬意。‘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是它自创办之始就被寄托的期待和使命。”许多《人民文学》的研究者都认为,作为中国作协机关刊物,这种定位赋予了《人民文学》得天独厚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普通文学期刊之外,还兼具更多的职能,引导和组织全国文学创作。所以其总体定位,带有先天的优越性。与专注文艺政策、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的《文艺报》不同,《人民文学》一直把自己限定在文学作品的特定范围之内,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准。而其历任主编对《人民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主编对作品艺术水准的判断、对风格的认同、对价值的选取,都直接影响了对应时代的文学创作。茅盾、严文井、张天翼、王蒙、刘心武等历任主编,虽然跨越了几个时期,但都是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当代的韩作荣、李敬泽和施战军几位主编,则更多担当的是评论家,这正是《人民文学》风格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70年来,《人民文学》与时代同行,一直站在中国当代文学前沿,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社会现实,不断拓展文学的辽阔疆域。《人民文学》含有引导、组织、管理全国文学创作的功能,其作品涵盖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选段、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儿童小说、网络小说等作品,并开创了《创作谈》等栏目以开展文学评论。自创刊以来,《人民文学》与中国作家们一起携手探索和创新,刊出了许多可以书写在当代文学史册上的优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受众所传诵和肯定。
进入新时期后,在大的文学评奖中,《人民文学》杂志有数十篇获得过全国各项优秀奖;十多篇获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作协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彰显着中国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人民文学》以其权威的地位,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导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和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形成和总体形象。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基于《人民文学》的高端地位,可以在《人民文学》身上找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各方面脉络,包括主流的形成、维护和丰富繁荣,以及非主流的生存状况。同时它也映射出中国当代国家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跳跃式发生。当代中国的每一次文学思潮都能在此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其的总体面貌上和发展过程中,显现了中国文学创作各个时期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面貌和特征。可以说它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起点和重要路径。21世纪以来,《人民文学》获得过多种奖项与荣誉:“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最美期刊”“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百强期刊”“最受读者欢迎的五十种期刊”等等。2015年被推举为全国文学报刊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 。
《人民文学》最大的特质是“最高的国家文本”,引领着当代文学创作主潮。自1949年创刊之后到现在,除停刊时期外都有海外发行。最初对外发行主要是面对海外的华侨、华人,之后慢慢拓展到外国读者。何明星曾在关于《人民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的文章中写道:“《人民文学》杂志海外发行对象主要有两个群体,一是以华侨、华人为主,传播范围以华人居住的社区、社团和华人机构;二是在西方著名大学的图书馆系统,面对传播的对象是学术界的中国学研究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学习中文、使用中文的少数群体。”显然,边缘化、小众化、范围窄是中文报刊在世界上面临的普遍问题。《人民文学》面临这些问题,自身也有清醒的认识。 基于此原因,《人民文学》于2011年11月推出了英文版《路灯》(Pathlight),精选了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的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毕飞宇、张炜等人的作品,由母语为英语的外籍翻译家和汉学家翻译,设计、装帧、排版均按照英语国家文学杂志的式样和开本。这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也是一项艰难的开拓性工程。
在推出《路灯》五年之后,中国文学的“国刊”《人民文学》杂志创办了阿文版《丝路之灯》。2016年8月25日,《人民文学》杂志阿拉伯文版《丝路之灯》出版暨“丝路文学”晚会当天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吉狄马加,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加尼姆·希卜里,埃及文化部副部长海赛姆·艾勒哈吉阿里,阿拉伯出版协会秘书长巴沙尔,中国作家刘震云,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坤、徐则臣,埃及开罗杂志主编赛义德·马哈茂德,埃及国家图书总局发行部主管苏海尔,摩洛哥出版协会秘书长穆拉蒂,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总管易卜拉欣以及来自中国、埃及、阿联酋、摩洛哥、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作家、翻译家、出版人出席该晚会。《丝路之灯》首发式及研讨会分别由《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和副主编李东华主持。出席出版晚会的作家、汉学家还就《丝路之灯》阿拉伯文版的翻译出版、中阿文学交流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做了深入探讨。与会参与者谈到,中阿文学交流仍有待加强,当务之急,需要拓展翻译渠道,使之更加畅通。这对促进和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杂志的阿拉伯文版取名为“丝路之灯”,寓意文学宛如灯火,能够照亮21世纪连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新丝绸之路。这盏丝路之灯的光亮能超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上的差异,点亮人性之美,抵达人心深处,使人情感相通。
我是作为全程译员而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的,可以说见证了这一盛事,并在随后翻译了一些作品并收入《丝路之灯》。 在《人民文学》杂志阿拉伯文版《絲路之灯》出版暨“丝路文学”晚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致辞也指出:“《丝路之灯》的出版,是第一次以集束的方式向阿拉伯语世界介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铁凝在致辞中引用了中国的圣人孔夫子的名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我们想说的话如果说不好,变不成好的文字和文学,那就传播不到更远的地方。将好的作品比作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能够将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带到神秘的阿拉伯世界。 铁凝还说,“很多人以为,丝绸之路已是过眼烟云,这条光辉漫长的道路上,再不会丝绸遍地、商贾云集,驼队、马帮和大漠孤烟也成了历史。我不这么看。车马和骆驼的确停下了,但我们的语言文字还在这条道路上笃定沉默地运行着,千百年来从未断绝。今天这个简朴却隆重的仪式即是见证,汉语和阿拉伯语在这里又一次会师。在全球化、高科技的当下,两种语言正用文字,用文学和艺术,重新开启了一条新的文化的丝绸之路。”
埃及文化部副部长海赛姆·艾勒哈吉阿里说:“文学是连接中阿两国人民的坚固的桥梁,《人民文学》阿文版的发布,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们文学交流的桥梁。中阿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中国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值得我们去学习。” 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大使加尼姆·希卜里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过程。他认为,“一带一路”上的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对话的重要通道,不仅传递丝绸、香料,也交流文学、思想、价值观、风俗习惯。中国人用文学表达他们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受到阿拉伯人民的欢迎。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下,中国文学和思想类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对于积极构建中阿两国人民之间交流的桥梁、夯实人文交流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李东华介绍说,《人民文学》外文版每期以文学性主题形式策划选题,围绕主题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同时兼顾国外读者的阅读期待。在翻译方面,邀请外国母语译者翻译,适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与国外出版社、高校、孔子学院的合作,进行推介,扩大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与会的所有中国作家和出版人共同表示,《丝路之灯》是中国文学走向阿拉伯世界的一个非常好的路径。但着手去做,却需要耐心,不能着急,也希望通过出版《丝路之灯》,促进文学作品互译的工作,不断推进有价值、可持续、更多领域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阿文版的《丝路之灯》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第九个外文版,也是第一次以集束方式向阿拉伯读者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按照阿拉伯读者的阅读习惯选文,让阿拉伯人阅读之后多方位地了解中国。人民文学杂志阿文版《丝路之灯》不仅向阿拉伯读者传达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还要向他们展现中国作家的创作能力,让他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让他们了解中国作家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的写作者和发展历程的记录者,还是人类共同话题的写作者。2017年1月、2月、5月《丝路之灯》分别参加了埃及开罗国际书展、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书展、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书展。
《丝路之灯》运行初期计划以季刊的形式发行,但是由种种原因,这个计划一直未得到实现。自2016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多期,向阿拉伯世界推荐介绍了二十余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丝路之灯》每一期有不同主题,系统地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参与翻译的都是阿拉伯本土著名翻译家和汉学家,如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原中文系主任尼内特·纳伊姆教授、现任系主任莫娜·福阿德、本系的中国文学教授马格迪·穆斯塔法、埃及赫乐万大学中文系主任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沙特国王大学副教授、著名翻译家哈赛宁等译者,翻译审核定稿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著名阿拉伯语学者张洪仪教授负责。
《丝路之灯》第一期共205 页,双色印刷,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为创刊写的前言;第二部分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马伟丽副教授给阿拉伯读者写的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简介;第三部分是该期的小说内容;第四部分是该期的一首中国当代诗歌;第五部分是该期的译者简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丝路之灯》第一期的序言中写道:
“古老神奇又生机勃勃的阿拉伯世界,自古以来,在经贸和文化上与中国一直有着深度的交往与交流,丝绸之路所联结的,不仅是布料、香料、食物和器物,还有金字塔和长城,到了现代以后,当然还有鲁迅与纪伯伦、马赫福兹和莫言。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阿拉伯故事是《一千零一夜》。在中国,这部永恒伟大的作品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天方夜谭》,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的互译还不够丰富,尤其是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和互相对话的应有气氛还不够浓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在已经出版了诸多语种的外文版杂志的经验基础上,如今又创办了阿拉伯文版,受到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阿拉伯汉学家、翻译家的热情支持,现在即将呈献给阿拉伯世界的朋友们。所选的作家都是中国当今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作品都带有新鲜而悠远的中国味道,并带有人类共通的对世界、对心灵、对日常生活和超验精神的追索和想象。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大事,标志着中阿文学交流史新的篇章,正在经由我们出色的作家、智慧的翻译家、敬业的编辑出版家和可敬可亲的读者朋友们,联手打开。”
第一期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由中国外文局出版社出版,埃及开罗杂志社发行,本期的主题是“来自中国的故事”,收录了九部短篇小说和一首诗:分别是:铁凝的《逃跑》,刘震云的《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为朋友而作的一次旅行日记》,方方的《云淡风轻》,迟子建的《一匹马两个人》,李洱的《史蒂芬又来了 》,劳马的《一块五毛钱的爱情》《消失的三轮车 》,石抒情的《灰袍子》,徐则臣的《古斯特城堡》,吉狄马加的诗歌《我,雪豹……》。这期十分注重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女性文学,如铁凝、方方、迟子建的作品,还有部分当代著名作家如刘震云、劳马、徐则臣,也有少数民族作家如石抒情,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丝路之灯》得到更好地传播,第一期《丝路之灯》于2017年第48届开罗国际书展免费发放1000册,之后随《开罗》杂志免费发放300册。
第二期共185 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埃及文化部副部长海赛姆·艾尔哈加里对中阿文化交流以及本期所收录的作品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是该期的小说内容,第三部分是该期的两篇散文,第四部分是该期的译者简介。第二期2017年10月出版,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出版、埃及智慧宫文化传媒集团和埃及文化部下属的《图书世界》杂志联合发行。该期的主题是“当前的中国”,收录了八个短篇小说和两篇散文,八个短篇分别是: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麦家的《两个富阳的姑娘 》,余华的《空中爆炸》《在桥上》,徐则臣的《摩洛哥王子》,叶梅的《广场舞》,钟求是的《街上的耳朵》,文珍的《西瓜》。两篇散文为贾平凹的《进山东》、何张炜的《融入野地》。这一期同样注重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性。
中阿双方正在筹备翻译出版《丝路之灯》随后各期时,第一期和第二期已在阿拉伯地区产生巨大反响,阿语主流权威媒体对《人民文学》之《丝路之灯》第一期和第二期作了详细报道。如英国伦敦的《生活报》(Al-Hayat )于2016年8月26日的报道说,在第23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际,《人民文学》杂志阿拉伯文版《丝路之灯》出版暨“丝路文学”晚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期《丝路之灯》将为阿拉伯读者免费随埃及《开罗》杂志10月份同时发行。阿联酋《宣言报》(Al-Bayan)于2017年3月28日的报道说,中国文学在阿拉伯地区属于非主流文学,因此,《丝路之灯》文学杂志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和很大必要性。将为中阿文化交流填补一块空白。《人民文学》之《丝路之灯》第一期收录了10篇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还有一首占用20页的诗歌。另外其前言包含了对中国文学史很丰富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很丰盛的文化盛宴。该杂志由开罗杂志社出版发行。第一期将免费发放。埃及《第七日》报纸于2018年1月18日的报道说,在第49届开罗国际书展之际,作为《丝路之灯》的中方代表,智慧宫文化传媒集团与埃及图书总局签署了一项国际备忘录。双方同意《丝路之灯》和《世界图书》杂志一并同时发行。埃及图书总局局长海瑟姆·哈吉·阿里 博士和埃及《图书世界》杂志总编扎因·阿卜杜哈迪博士出席签署活动。本期《丝路之灯》包含7部短篇小说和2篇散文。其中徐则臣的《摩洛哥王子》讲述童工的问题,文珍的《西瓜》讲述生活快速节奏下职工的工作压力问题,余华的《在桥上》讲述当今年轻人由于经济条件不愿意生孩子的现象,叶梅的《广场舞》讲述一对男女的一场外遇,余华的《空中爆炸》讲述新时代背景下的朋友关系。贾平凹的散文《进山东》讲述作者参观孔子故乡的感受,张炜的散文《融入野地》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上述情况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的样貌,或许也不难领悟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这也是本人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