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崩塌?日本制造业神话的破灭
2023-05-30陈实
陈实
2022年11月,百年企业日本制钢所公布了对其旗下公司数据造假问题的调查报告,承认其位于北海道的一家子公司制造的涡輪机相关产品,在质检过程中存在数百起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将未达客户要求的产品数据篡改为合格的检验数据后发货给客户,迄今已持续24年之久。早在2022年5月这一丑闻即开始曝出,随即引发舆论沸腾。近年来,包括小林化工、神户制钢、三菱、铃木等诸多日本知名企业频繁曝出造假丑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此次事件再一次掀起了日本国内外对“日本制造”的强烈质疑:为何以“高品质”著称的日本产品丑闻不断?日本制造是否将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事实上,日本总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日本社会财富结构特征出现变化和老龄化日益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对“日本制造”进行的过度品牌塑造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日本制造业神话的破灭。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约5.55万亿美元。但在随后的20多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却陷入了长期停滞的局面。到2021年,其GDP总量仅为4.94万亿美元,相较于26年前反而萎缩了约10%。在同时期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一现象并不常见。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日本政府20世纪80~9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及其造成的泡沫经济的破灭,是此后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它对包括日本制造业在内的各经济环节造成了持续性的打击。首先,泡沫经济下的高消费不复存在,日本民众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变化与GDP发展水平几乎保持同步,依然维持在25~30年前的月均30万日元左右。缺乏稳定增长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促使民众自觉减少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支出,很多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通过个人融资手段超前消费。经济增长停滞同样会对企业投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缺乏不断增长的本土消费能力,也导致大批依赖本土市场的日本制造业者面临根本性的生存危机。其次,以“安倍经济学”为代表的日本政府经济政策并未能改善日本经济总体走势。即便部分企业短期内受益于特定政策获取了高额利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一度出现了走高的局面,但普通民众难以实现资产增长,这导致日本在当前政策下从长远看来仍然难以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此外,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日元严重贬值等诸多问题不断冲击着日本市场,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面临困难局面,也意味着日本制造业目前缺乏稳定发展的根基。
日本社会老龄化日趋加剧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日本人口总量已经出现萎缩的情况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21年日本总人口约为1.25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已达3600万,占总人口比例约29%,远超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以21%为最高级别的“超老龄化社会”标准,老龄化程度居世界第一。日本社会的老龄化不仅导致劳动力缺失、社会福利压力增大等一系列传统问题,更因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导致了制造业面临的新问题。日本老年人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因而普遍能有一定的家庭财富积累。数年前日本媒体曾估算,户主在65岁以上的老年家庭平均拥有的金融资产约达2003万日元。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则因为收入相对较低,转向“草食系”“佛系”或是“小确幸”式的生活方式,反而不能成为带动消费的主力军。
这一现象对日本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各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相关商品中,因此在短短数年中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支付、智能家居和电动汽车等新产品席卷全球,迅速成为很多国家市场中的主流。但日本社会严重的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相对强大的消费潜力,使日本企业不得不在经济大环境较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在产品的革新与适老性之间寻求平衡。相较于冒险地创新应用突破性技术从而吸引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部分企业必须考虑更保守地维护住已有固定使用习惯的以中老年客户为主的用户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需求。例如,日本尽管发明了二维码,却长期未能将其发扬光大,反而是科技后发的中国将之进行了最广泛的应用。日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也常年落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夏普等品牌仍保持了具备翻盖和实体按键功能的非智能机的制造与销售。又如,强大的日本传统车企却在新能源汽车销售上远远滞后。2021年全球汽车销售排行榜中,销量前10位中就有丰田、日产三菱、本田和铃木四个日本品牌。但在同年度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前20位排行榜中,日本品牌仅有丰田排在第16位,其全年销量仅为排名第一的特斯拉的约1/9。在日本国内,中国品牌比亚迪制造的纯电动公交车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使用,且电动汽车也打入了日本市场,这在传统汽车领域是难以想象的。可见,日本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远不止由于经济大环境所带来的困顿,其社会结构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造业进步革新的重要障碍。
在日本社会中,“国产”曾经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也成为受日本国内外消费者认可、从业者为之自豪的共识。但这一形象的成功构建,不仅是“日本制造”本身质量的体现,也是日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予以推广和维护的结果。首先,日本制造业和日本产品的良好形象是伴随着日本经济奇迹产生的。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腾飞过程中,诸多日本企业确实以高标准制造出了高质量而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并打入全球市场,广受各国消费者赞誉,这是“日本制造”曾经辉煌的根本。其次,众多日本生产厂商长期以来一直集体维护甚至是共同吹捧着“日本制造”的形象。在诸多产品包装上,不仅经常打出醒目的“国产”或“日本产”的字样,有些产品甚至还略带歧视性地标注着“进口原料不使用”或是“某国产原料不使用”之类字样,以此向消费者灌输“日本制造”优于其他国家产品的观念,并以此将其相对更高的价格合理化。同时,日本政府、日本消费者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日本制造”形象的维护者。日本政府重视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有很强的意愿在海外市场推广日本品牌与产品,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这样的前提下,日本国内及海外市场的消费者长期对日本制造产品予以充分信任,特别是存在着将对某些特定品牌和特定商品的信任与认可扩散到“日本制造”整体的现象。
借由总体良好的风评与口碑,一些不诚信的投机取巧者意图“搭便车”,通过造假牟取更多利益,最终导致“日本制造”神话的破灭。除以次充好外,日本产品还出现了“产地造假”的现象。例如,2021年12月,日本岐阜县曝出某批发商将约6600条原产地为其他国家的鳗鱼标注为日本爱知县产,而且人们后来发现该现象已持续数年。这一案例体现出:首先,造假现象的原动力仍是经济因素。日本对鳗鱼的消费量极大,日本本土鳗鱼产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因为长期宣传其品质远高于外国产鳗鱼,造成价格不断上涨。同时,该事件是在当地政府部门审核企业财务过程中发现的,并非消费者因发现商品品质存在差异而曝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产鳗鱼在品质上与日本鳗鱼并不存在明显差距,高价却并不高质量的“日本产”商品似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除这一案例外,也存在着其他日本企业将包括裙带菜、蛤蜊等产品产地进行造假的违法情况。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是必然的。日本确实不乏诚信生产经营的企业,但资本的逐利本性并不因国民道德水准或社会风气而改变。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蛋糕”总量无法做大,给制造业的经营带来了天然的困难。同时,日本消费市场增长潜力有限,特别是年轻人消费能力不强,导致以往极具创造力的日本制造业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市场需求的限制,从而不复往日辉煌。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突发因素影响下,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部分制造商不惜使用造假等手段追求利润。长期以来被构建乃至被神话的“日本制造”也因此遭遇了信任危机。伴随着包括“中国制造”在内的其他国家优质产品走向全世界,曾经辉煌无比的“日本制造”不知还能维持多久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