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下美术基础教学策略的运用
2023-05-30李荣
李荣
美术是中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但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美术课程在整体中学教育不受重视,教学成效不佳,也给教师自身发展带来了一定限制。因此作为教师要明确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利用情感想象、知觉、创造审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从生活出发,从课堂着手,并与学生不同阶段认知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学科建设最终落脚于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使本学科在为国育才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一、高考制度下美术基础教学策略的概述
高中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高考的限制,高中教学的中心放在整体的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基本的美学基础,美术教学浮于表面。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有效的美术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文化素养。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当今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加强高中阶段的美术学科教育、营造美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树立高雅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时代快速发展,美术是审美经验与技巧高度结合的产物,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学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美术史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画派的形成和相互探讨以及美术观念的碰撞才逐步形成。达·芬奇不仅在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价值地位,在造船建筑等领域也有着突出贡献,相比其他科目,美术更能展现自身魅力。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体,存在大量的教学内容,其直观生动的形象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相对而言更加宽松愉快,通过美术教学放松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置身于更加广泛的天地中。
二、高考制度下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学科的课时有限
高考作为学生求学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高中生日常课业压力较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美术学科在高中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例极少,经常会出现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部分高中设置美术学科,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美术课沦为自习课,课堂缺乏有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思路保守
美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坚守所谓的正统思想,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向学生灌输普遍认可的观点,忽略对学生创新性、发散性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整体的创新评估建设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单纯地进行理论论述,没有综合考量学生的美学基础,忽略学生本身的感受能力和建设能力,很难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评价体制单一
在高考体制下,对学生美术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成绩测评的方式。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只是一种学习任务,对美术缺乏深層次的思考,没有认识到美术作品的内涵。部分学生本身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以技巧为主,对色彩、图层、结构缺乏基本的认知,只注重临摹,很难绘画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四)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对整体的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较少,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理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高考制度下美术基础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重视基础教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整体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基础的绘画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降低后续的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素描入手,静物素描主要是以静物为对象的素描绘画,主要利用简单的颜色对物体的轮廓、结构、空间、光感等基本造型进行描绘。素描练习是整体美术教学中的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能简练概括地体现出基础素描中的重要因素,如画面整体视觉感受以及基本要素,“三大面五调子”等。通过观察、比较等多种方法,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和绘画方式,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个系统的基础。
当下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应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美术作品视觉冲击力强、情绪感染力高,更需要老师自身多年的艺术历程和作品分析等等看法来阐述有关美的理解。整合线上线下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观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有效解决美术课堂课时较短的问题,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静物构图时,教师要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步骤,通过一定的练习引导学生对物体形态和质地以及空间关系远近距离、高矮胖瘦等等特征的快速感知,对整体物像的各个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让学生现场理解对体感量感,通过光源的演进、强弱色彩的对比等多种手段,构建不同的视觉感受。针对现在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留心捕捉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设计具有传统意义上美学价值的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
(二)构建连续化的教学流程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情提前设计教学内容,围绕大纲合理安排,比如积累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美感的照片,比如街景、星空、过大年喜庆热闹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情,帮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幽默生动的语言,确保整体课堂教学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综合利用音乐、文字、视频向学生展示,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高中美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重点,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通过前期的鉴赏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在艺术鉴赏的同时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一些与课堂有关的案例和内容,坚持教学的实用性和生活性,用生活化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使学生实现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
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毕加索的作品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查阅毕加索的生平风格、所处的历史环境,通过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采用情景人物法辅助学生形成美学思维。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边鉴赏边学习,采用空白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画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感悟,经过后续的讨论、交流,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的后现代艺术美学风格的作品,降低答案唯一化的死板要求,和而不同地理解学生的表述,逐步嵌入式、渗透式给予更合理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真正的幸福感、获得感。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年级合理规划课程内容。高一阶段,美术教学教师要以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美术鉴赏为主,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知识性教学的同时注意课堂的时间分布,借助自学、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十分钟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在高二阶段,教师可以将美术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不仅示范还要针对性地讲解和细节分析,肯定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基础层面进行更加针对性的教学,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课程内容,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学生在大量鉴赏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观察方式,强化对学生的细节指导,结合日常的教學经验,鼓励学生将物品进行内化,真正做到有重点、有突出,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诠释,用画笔烘托出心中想要表达的主题。观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细节描绘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不同事物进行观察时,通常学生都会从相对简单粗浅的理解层面分析,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先听学生的答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状态,对相同类型带有不同性质的物体进行比较。教师要将事物的发展变化展示在学生面前,美术作品往往是静态的,通过静态的图片来展示动态的画面,利用细节描写构建出动态的画面。
例如,在绘画一双鞋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鞋子的褶皱程度、走路的时间、磨损情况等各个方面展示主人的性格以及经历,借助细节进行刻画,构建统一的情景。教师在设计情景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情景设置,将学科制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分析,对各个画面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辩证思考。在具体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这幅作品主要运用了哪种构图模式?”“作品在表现什么?”“作品的背景是什么?”等问题,由表及里地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师学生协同进步
1.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改政策不断深化,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课程的建设者,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传递榜样力量。美术教师应该热爱自身专业,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艺术品位和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追求美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宝贵的美学素材,通过幻灯片制作的小作品以及文学中的经典语句将复杂美学理论展示出来,启发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也尽量以积极正向的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中美的发现,消除学生对美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实际教学环节中,美术教师要深入学习美学、艺术理论等专业知识,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更加丰富的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将艺术和历史与美术有机融合,使整体的课堂更加丰富饱满,避免了欣赏单一美术作品的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入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美术教学体系,加强对高中阶段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培植,合理释放学生独特的素养气质,明确青春期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时与学生沟通,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来进行讲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古代书法时,教师应该积极与学校联系,到专门的美术教室进行学习,提前准备好毛笔墨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毛笔书写的乐趣,在学习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时,学生可以在纸上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巧,搭建灵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美术课堂。
四、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教学和创设教学情景以及深入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着眼高效课堂,打造时效课堂,在讲和练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科目和未来人生之间都要处理好嫁接关系。美术是美育中的重要一环,高中美术能够为学生的德育和思维想象空间承载更多的可能性,可以为学生的价值理想铺垫厚实的基础,更能让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释放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审美修养,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