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故事

2023-05-30宋牧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季札曲阜郑国

宋牧

【主题阐释】

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世事沧桑。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繁荣的时刻,诸子百家争鸣,学者辈出,各自著书立说,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文化繁荣。他们的智慧之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孔子的洒脱

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大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成大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有一个或稳定的、或高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人们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在《论语》中至少出现过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再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明代文论家金圣叹),以志纪念。

(摘编自《周国平散文》)

◆素材解读

有的人总是把“洒脱”误认为轻狂、不庄重;有的人总以为做学问就要做到迂腐才算;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富贵;有的人总是把“文章”当作道德,当作“千古事”,当做一辈子都割舍不下的“身家性命”。为何不能学学孔子,洒脱些,豁达些,做一个恬淡、快乐的性情中人呢?

◆适用话题

读书好学 求真务实 君子不器

叔向:为官之德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叔向的大夫,他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有一天,叔向去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韩起(韩宣子名)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于是,叔向便向韩宣子讲了栾武子和郤昭子的故事:“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也归附于他,他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的族人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他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国君的荣宠,在晋国骄横跋扈,可最后的结果是他被杀,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没有人同情他们,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也能建立栾武子那样的德业,所以向你道贺。”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下拜叩头说:“感谢您的教导。”

(摘编自《党员文摘》2021年7月)

◆素材解读

仰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清官良吏群星璀璨。

人生在世,应该持守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思想上的安贫固穷、德行上的清正如水,操守上的知止有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廉者,仕之本”,只有清白做人、认真做事,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

◆适用话题

居贫修德 踏实做人 坚守初心

子产:坚守契约

西周的郑国在立国时代,便和商人们建立起一项宪法性的契约,即“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昭公十六年》),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商人不背叛国家,那么国家就保证不强买你们的商品,也不会强行索取或抢夺。你们有怎样的巨额财富,都与国家无关。”这一契约,在日后对保护郑国商人财产权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两百年后,势力强大的晋国权臣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要一件玉环,郑国执政官子产以“这不是国家府库收藏的器物”为理由回绝了。韩宣子又用压价的方式,向商人强行购买玉环。这时,子产搬出了两百年前的这项契约,谈到了商人与国家的约定,国家有义务保护商人的财产权,否则“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最后,韩宣子只能放弃强买的打算。

子产坚持了郑国的古老契约,守护了商人财产,他秉持“养民”的良好德性,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是“惠人也”(《宪问》),“其养民也惠”(《公冶长》)。

(摘编自《南方日报》2004年4月22日)

◆素材解读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国家要想得到民众的信任,首先就要遵守对民众的承诺。法律就是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契约,依法保护民众的权利,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两千年前的先贤子产,信守郑商盟誓,不夺商人玉环,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回味和借鉴。古代先贤用智慧为华夏民族提供了行为准则,这些已内化为我们的自觉意识,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适用话题

契约精神 遵守规则 言信行果

季札:周礼尽在鲁

季札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名士,很有学问。当他在鲁国曲阜观听到《周南》《召南》《小雅》《大雅》等這些雅乐时,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深深陶醉其中,不住地赞叹:“美哉!美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季札当时出使的诸侯国还有齐国、晋国、卫国、郑国等,但他感到曲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其他诸侯国都城可与之相比的。

在季札出访曲阜三年后,晋国使臣韩宣子也到了鲁国曲阜。韩宣子也是一个学问家,他特意拜见了鲁国的史官,并跟随史官参观了鲁国的国家藏书。在这里,韩宣子不仅见到了伯禽当年从镐京带到曲阜的《易》《象》等珍贵典籍,还看到了《春秋》等鲁国新修的史书。他不禁感慨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

这两个故事说明,曲阜不同于一般诸侯国的都城。它完整地保存着周朝的文化典籍和礼仪制度,是一个东方的礼仪之邦。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2日)

◆素材解读

现今一般认为,所谓“周礼尽在鲁”,是指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作为礼乐文明代表的周礼在鲁国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扬。在古代,尽存周礼的“鲁礼”既有经学学术史上的意义,更上升到国家传统礼制层面,影响国家礼制变迁,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先秦诸侯之礼所不具备的。古往今来,鲁地“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适用话题

与人为善 谦和好礼 仁者爱人

猜你喜欢

季札曲阜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季札挂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季札挂剑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季札赠剑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