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国家,配得上“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吗

2023-05-30刘琦

北方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哥本哈根三轮车

刘琦

21世纪初,英国歌手凯蒂·玛露来到北京参观,那趟旅程给她印象最深的不是故宫、长城,而是铺天盖地的自行车。回到英国后,玛露根据所见所闻写成《900万辆自行车》,一举成为2005年度英国最热单曲。

900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是对见惯了宏大场面的中国人来说。而且作为北京人,自打记事起,我身边的人也确实多以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因此在潜意识里,我总是把北京与自行车画上等号。这也导致我后来听闻丹麦自称“自行车王国”时,不禁嘀咕起了“凭什么”。

后来有机会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玩,我才发现其中不同:如果北京的自行车文化是以绝对数量取胜,那么哥本哈根或者整个丹麦,更像是把自行车当成了一种生活哲学。

我第一次對当地的自行车文化感到惊叹是在地铁上。

那节地铁车厢被一扇玻璃门分成前后两部分,一边是正常的座位,另一边竟然摆了一排自行车停车槽。不一会儿,一名年轻人将自行车直接推进车厢,把前轮卡在停车槽里,然后按下墙壁上的折叠座椅玩起了手机。等到了站,他又不紧不慢地推着自行车离开车厢,奔赴余下的路程。

看着他,我不禁回忆起在北京的日常:每天早上,我都要骑自己的自行车到地铁站,等下了地铁,再花1.5元骑共享单车到公司。“如果北京地铁也让带自行车该多好啊。”当然,脑补了一下北京地铁的客流量,我很快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除了地铁,哥本哈根还有不少对自行车友好的小巧思:比如路口处,自行车道旁通常设有扶手及踏板,骑行者等红灯时可以将手或脚靠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马路上有专门显示骑行信息的路牌,告诉人们最近的“自行车高速”在哪里;横穿市区的运河上,还有很多造型优美的桥梁,这些桥不允许机动车及行人进入,只对自行车开放。

显然,丹麦政府对本国的骑行设施十分自豪,他们在官网写道,“仅哥本哈根市就有40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整个丹麦的自行车道足足有1.2万公里!”1.2万公里,相当于在北京和广州间往返5个来回。丹麦人也丝毫没有浪费政府的良苦用心,早、晚高峰时段,哥本哈根街头挤满了骑行者,自行车道比机动车道还拥挤。

丹麦人对骑车的热情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那时,丹麦像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已经进入了机动车时代。但是后来,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让燃油价格疯涨,丹麦人开始反思汽车到底是不是最理想的出行工具。也正是从那时起,哥本哈根市民开始推行“星期天无车日”活动和一系列反对机动车的游行,自行车变得流行起来。

进入21世纪,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都市人缺乏运动等话题变得越来越流行,自行车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根据丹麦政府网站数据,如今,每名丹麦人每天平均骑行1.4公里。每10个丹麦人中,9人都拥有自己的自行车。而在哥本哈根,自行车的数量竟然比机动车还要多。

丹麦人几乎是生长在自行车上的民族。在哥本哈根,我就看到不少家长把还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放在“三轮车”车斗内。之所以给三轮车加引号,是因为丹麦“三轮车”的车斗位于骑行人前方(我坚称这样十分危险,因为一旦发生追尾,最先遭殃的就是孩子)。

等长大成人,丹麦人就会在工作日穿着通勤装骑车上班,在周末换上运动服进行休闲性质的骑行。鉴于对骑行的狂热,我甚至认为丹麦人会选择用三轮灵车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结果上网一查,果真有人这样做。

总之,在丹麦,骑行是一件太过普遍的事情,以至于私家车作为社会地位象征而高人一等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了。一天傍晚,阳光以十分柔和的角度倾洒在哥本哈根的街道。在一个路口,我看到白领与体力劳动者、头发花白的老人与背着书包的学生、身材高大的壮汉和打扮时髦的女子都骑着车,肩并肩在路口等红灯,忽然有一种十分和谐的感动。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飘过一句话:“好吧,丹麦确实配得上自行车王国的称号。”

(摘自2023年第6期《看天下》)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哥本哈根三轮车
想变漂亮的三轮车
哥本哈根缘何争当首座碳中和城市
三轮车历险记
天津市城市街区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构建研究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行车与三轮车
为何日本骑车者众多却罕见自行车道?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016 REFORM 双年设计展于哥本哈根 KINFOLK GALLERY盛大开幕
广西城市道路增设专用的步行和自行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