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小古文语言魅力

2023-05-30白姣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思维能力

小古文是一种篇幅较小、语言精练的文言文,其内容丰富有趣,相比于长篇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小古文凝练简约,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應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古文教学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挖掘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

一、挖掘示范资源,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维度之一。因此,语文教科书中的任意一篇文章或文体,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从课本中挖掘出语言训练的资源,并带领学生走进古文的世界,理解并运用古文字词。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示范资源,构建文言文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以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小古文《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司马光砸缸是大家耳熟闻详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之前已对内容梗概有所了解。在《司马光》这篇小古文教学前,教师基于语言构建和运用的核心素养,可设计三个语言训练板块。第一板块:前后对照,辨析语言。《司马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小古文,大多数学生刚接触时,对于语言特点和形式都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原始经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与小古文文本内容进行对照,解释文中每个句子的大概意思,这样便能直观地体现出文言文简短、凝练的特色,也为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第二板块:品味涵泳,赏析语言。通过对照辨析后,有的学生会发现小古文的语言表达简洁并且篇幅较短。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司马光》:“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一句主要描写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救出小伙伴的过程。句子虽然简短,但其中的动词非常精准,值得学生深入品析。如“持”“击”等动词刻画出了司马光果断、机智、勇敢的形象。

第三板块:创设练笔情境,有效迁移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小古文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如,在《司马光》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计对比辨析、品味赏析、迁移应用三个语言训练板块,挖掘小古文的语言训练示范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掌握文本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维度,学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还要掌握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古文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养成梳理阅读内容的习惯,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王戎不取道边李》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大致了解其中的内容,但还有学生并不能理解王戎的回答以及为什么王戎能够看出李子是苦的。可见,学生并没有将上下文进行有效结合,因而无法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教师可以从小古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比如,文本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说明路边的李子树上果实非常多,压弯了树枝,是很容易被采摘的,但却无人采摘,其言外之意就是李子是苦的,难以入口,导致人们不愿采摘。由此可以看出王戎聪明、观察细致,能够根据相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同时这篇小古文也告诉学生,看问题要见微知著,从细节入手,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小古文的内容,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语言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捕捉审美内涵,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品析语言的美,强调人文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都是经过专业筛选与历史检验的优秀篇章,文言片段充满趣味。学生在学习小古文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审美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三维度,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应不断历练和深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审美意识。

以《精卫填海》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小古文入手。《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赞扬了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展现了其善良的愿望以及宏伟的志向。此篇小古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不幸被淹死,幻化成一只小鸟,为了避免大海再次夺走年轻的生命,便无休止地衔来石头和树枝想要填平大海的故事。在本篇小古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带领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梗概,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探寻小古文的韵味和审美内涵。阅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描写女娃的语句主要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教师让学生从句子中圈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如“溺而不返”“堙于东海”,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从侧面衬托出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折射出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强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人物描写方面进行赏析,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再从精神品质过渡至文本审美的视角,从而捕捉到小古文的审美内涵。教师还可以拓展精卫填海的不同版本,让学生寻找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学,感受女娃溺水后变成精卫衔石填海的神奇经历,体会神话故事的奇妙生动。

在此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小古文阅读中捕捉文本蕴含的审美内涵,不但引导学生感受了神话故事的整体表达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小古文以其独特的文体特点,融入了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小古文教学时,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转换阅读视角,利用小古文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也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姣(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思维能力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司马光砸缸之谜
培养思维能力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培养思维能力
司马光砸缸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