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毛栗味正美
2023-05-30王韬
王韬
中午下班回家嘴馋,便习惯抓来一把晾得半干的毛栗剥来吃。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以后,野生毛栗便逐渐成熟,大巴山北麓、汉水南岸的陕南山民便翻山越岭,钻进深山老林里,捡回这种无污染、纯绿色,绝对具有诱惑力的美味。
毛栗和板栗同属一个科,但一个野生一个人工培植,毛栗生长在野生自然环境下,个头瘦小,大小不一,没有华丽的外表,很不起眼;板栗是由人工种植的,个头肥大,大小均匀,颜色艳丽,初见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两者不仅从外观上不同,从味道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山里刚捡来的毛栗,浑身饱满,外壳光亮,周身薄薄的绒毛根根挺立,看着很是养眼,也最能引起人的食欲。然而,此时的毛栗并不好吃。因为果实水分很重,咬开甚至能看到乳白色果浆,口感很脆,但没有甜味。到了九月份,晾了一段时间的毛栗水分也蒸发得差不多了,糖分也分解了不少,正是最好吃的时候。
拨开稍有干瘪的外壳,便是一层毛绒绒的果衣,打开果衣,黄灿灿的毛栗果肉便露出真面目。果壳、果衣和果肉,基本都是半贴半离的。剥去果壳,食指和中指托住果实,拇指一捻,果衣与果肉就生生分开了,像捏着一颗橡皮糖。迫不及待的丢入口中,口感脆糯甜香,伴着“咯兹咯兹”的脆响,激得两腮口水迸飞,嚼得越来越有味道。口里大嚼,手里也没歇着,继续第二颗、第三颗……偶有一颗果肉发黑,霉烂的,也属正常,毛栗大多是自然成熟脱落后,在地上捡来的。
在陕南,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毛栗的钟爱,不仅是寻求一种口味上的满足,更是追忆一种与大自然交流的趣味。
许多陕南人,都有进山捡毛栗的经历。看好天气,起个大早,带上蛇皮口袋,别上弯刀就出发了。老山民年年进山,知道哪里有毛栗,还有几个备用地点,都是径直朝老地方去的。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体力,能捡到更多的毛栗。毛栗多的地方,满地都是,再把树一阵狠摇,“噼噼啪啪”掉落下来颗颗饱满的毛栗爱死人。捡的舍不得走,直到装满所有蛇皮口袋和带来的能装的器物。到此时,大都傻了眼,装了这么多,还要翻几个山梁子,过几条水沟子,咋背得走呢?有的嫌路远,能背多少算多少,多捡的干脆不要了。有的劳力好,把多捡得找个草丛掩盖起来,再做点伪装,第二天再来背。甚至还邀上几个亲戚或邻居一路來捡。
年复一年,到了捡毛栗的时节,那些年年进山的人慢慢学乖了。捡毛栗都是捡大个、匀称的,小个儿的都不要。若看到满地捧的人,一定是头一回捡毛栗的。
毛栗常吃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辙有诗赞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按李时珍介绍,“以袋盛生栗,悬挂风干,每晨吃十余颗,随后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在人工种植、规模生产的今天,这种纯自然环境下生长出来的野生坚果,以其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等特点,越来越走俏,成为大众追捧的“香饽饽”。
毛栗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炒熟了吃,味道甜面。还能制成饼和糕点。毛栗的营养保健价值虽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不能一次大量吃,吃多了容易胀肚,每天只需吃六七颗,坚持下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滋补效果。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毛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要饭后大量吃。这是因为毛栗含淀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
去野外捡毛栗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能捡到的毛栗越来越少。有时,在小城街边能看到,指头大小的毛栗都被捡来卖。
物以稀为贵。也许,再过好多年,能吃到纯野生的毛栗,会是一种奢侈的事。但它的味道,一定会始终不渝地保持着纯美,我们完全可以,在小城舒适的时光里,慢慢享受这种低调的奢华。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