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旬教授曾繁仁:“做学问,要从国家需要出发”

2023-05-30李蕊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存在论美学生态

李蕊

1964年7月,曾繁仁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留系任教,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87年秋,受学校委托,曾繁仁赴豫开展项目合作。他们一行七八人,乘着一辆面包车出发,跨越黄河大桥,穿越鲁中、鲁西南、河南兰考,直达河南省开封市区。

当时,我国各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沿途,一座座化工厂冒着柱柱黑色浓烟,空气中弥漫着呛鼻的气味……”曾繁仁回忆。

回到学校,曾繁仁时常琢磨,如何发挥绵薄之力,结合自身所学,为改善当下生态环境做点儿事情。曾繁仁觉得,美学中应该发展出一门学科,将人文性、审美性与生态性统一起来。

后来,曾繁仁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学说,还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学说。这就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美学发生了关联,于是他立足中国现实,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并一挥而就完成万字论文《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两年后,曾繁仁在原有论文基础上出版了个人首部生态美学论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进一步诠释了他的观点: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类应该以一种普遍共生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形成中和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

那篇万字论文成为我国生态美学的代表性论文之一。该文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共同奠定了曾繁仁研究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人文价值观上的思考。

“对我而言,治学是人生价值的持续提升;做学问,要从国家需要出发。”曾繁仁说。

1959—1964年,曾繁仁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求学期间,系里大师云集,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等教师,代表了当时文学研究的高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这4位前辈都给我上过课。”曾繁仁回忆。

当时,系里的教师偏爱让学生发言。“例如,高亨先生给我们上《诗经》与《左传》课,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后,都要围在高先生身边,向先生问学。我们对先生的学术都很景仰,经常引用先生以及前辈的学术观点。”曾繁仁回忆。

“不要老是提高亨怎么说,而要提出你的新说,否则就是重复,没有意义和价值。”高亨先生对大家说道,“你们讲讲,有没有新看法、新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系里讨论氛围浓厚。“大家都在尝试求新,积极参加学术讨论,手里捧着著作,引经据典,甚至与老师展开激烈讨论……”曾繁仁说。

曾繁仁说他“力求将求异与求新的治学精神延续到教书育人中”。他常把学生聚在一起,开展学术讨论,鼓励大家推陈出新。“我的博士生在写博士论文前,我都会问:‘你的研究与前人有何不同?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学术攀登创新之路,未曾止步。2010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曾繁仁再度完成《生态美学导论》一书,这是国内首部综合中西古今资源、全面论述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美学理论形态的论著。

“‘追求真谛,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高亨先生这句话,让我受益一辈子!”曾繁仁说。

曾繁仁家中,珍藏着一张合影:“照片拍摄于2009年召开的‘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曾繁仁说。

当时,曾繁仁做了一篇关于生态美学的报告。会后,一位西方美学理论家找到他后说:“想不到中国学者对于西方这么了解,也想不到中国学者对于生态美学有这么全面的研究。”

曾繁仁对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十分重视。2005年以来,在他的推动下,山东大学多次召开与生态美学相关的大型国际会议,持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学’与‘生态’等都是国外输入的理论,中国没有本土的‘生态美学’。”曾繁仁意识到,中国生态美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中国话语”建设。

从2017年开始,曾繁仁转向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提出了“生生美学”,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翻开《曾繁仁学术文集(十)?生生美学》一书,略扫一眼目录,就会发现此书内容广泛,涵盖古琴、敦煌壁画、中国书法等,内容颇为细致。

“‘生生美学’,以《周易》为出发点,依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艺术,必须博览群书,从浩繁卷帙中汲取精华,才能研究得透、研究得好。”曾繁仁不好意思地笑了,“你看,家里挺乱,到处都是书。”

几年前,年近80岁的曾繁仁与爱人一同踏上火车,奔赴甘肃。“他总说,仅从书中研究敦煌壁画,总归差点儿什么,非要去实地看看。”曾繁仁的爱人笑道,“看到敦煌壁画的那一刻,他的眼睛都是发光的,边看边记。回来后,都写进了书里。”

在研究“生生美学”的过程中,曾繁仁形成了一个小习惯。“有时,我俩正在外面遛弯儿,他忽然着急回家,原来是想到了新观点,得立刻记到本子上;吃饭时,有新想法,他会立刻放下筷子,拿笔记下。”曾繁仁的爱人拿出一摞手稿,“这些都是他近期记的。”

问他为何如此痴迷,曾繁仁思索片刻,抬头答道:“在我这样一个年龄,做点儿有意义的学问,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这就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5日,映雪荐)

猜你喜欢

存在论美学生态
仝仺美学馆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纯白美学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