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侧重,异彩纷呈
2023-05-30李国贵
李国贵
入乎其内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割据,争雄争霸;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时的学说流派众多,文献浩如烟海,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作品也可以称作“诸子散文”。在文化的天空中,儒家、道家思想犹如两道闪耀的光芒映照着华夏古今,影响着世界。诸子散文既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作品。我们阅读诸子散文,首先需要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从而体会诸子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一、儒、道思想各有侧重而又辩证统一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会发现儒家、道家的思想观点既各有侧重,又辩证统一。
1.儒、道思想的不同
(1)思想核心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颜渊》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实现“仁”要靠自身的努力。《孟子·离娄下》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意即“仁”就是要爱别人,对他人尊敬有礼。《齐桓晋文之事》写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为人处事要效法大自然的和谐、宇宙的宽广。
(2)文化主张
儒家文化讲伦理,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稳健地发展,需要仁、义、礼、智、信来维持关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草率鲁莽,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体现孔子礼乐治国的主张和对伦理文化的重视。
道家文化讲规律,主要讲人与道或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家思想认为,一个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试图凌驾在自然界之上,要顺势而为。《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对道的重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是对道家规律文化的运用。
(3)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强调建功立业。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要努力完善自身,积极进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意在强国,冉有意在富民,公西华意在礼治,都是在谈政治管理,力图有为。
道家主张出世的人生态度,无意功名。道家思想重在向内修行,由《庖丁解牛》中“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可以窥见。他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儒、道思想的统一
儒、道思想虽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完善自己,为了家国天下;道家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一种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历史延续,文化传承,集体主义价值观已深入中华民族血脉。
儒、道两家都要求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现集体价值。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時候要学习儒家,讲仁爱,讲礼仪,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在独处的时候要学习道家,顺应天性,效法自然。
二、诸子散文异彩纷呈而又影响深远
诸子思想不同,人物个性有异,他们的散文浩繁而精致,言辞畅达而优美;写作技巧多样,表达风格独特。
1.技巧风格异彩纷呈
(1)论事说理的技巧
①用对比突出特征。《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通过对比,让人明白了遵循规律的重要性。
②用排比增强气势。《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指出事情之所以不成功,是由于主观上的不作为,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子形成排比,增强了雄辩的气势,产生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③用比喻具体形象。《齐桓晋文之事》中以“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以“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通过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④用寓言增添趣味。《庖丁解牛》其实是借一个寓言来说理,故事性强,而道理蕴含其中,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2)语言表达的风格
诸子散文的语言表达各具风格,如《论语》自然随意、言简意赅、内蕴丰富;《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思辨性强;《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形象生动;《墨子》质朴明快、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句子警炼;《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逻辑严密……阅读诸子散文,我们仿佛置身花海,感受着不同的色彩和芳香。
2.思想艺术影响深远
(1)思想内容
先秦诸子散文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体现了“文以承道”的优良传统。
(2)语言表达
先秦诸子散文都善用排偶和比喻,既使文章辞采缤纷,又能增强气势与说服力。叙事简洁凝练,说理畅达严密。不追求词藻华丽,多讲求实效功用。率性的表达,自由的抒写,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3)文体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有观点、无论证的语录体,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展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儒、道思想各有侧重;通过鉴赏,我们感受到了诸子散文的异彩纷呈。我们学习儒、道思想,能在博大丰富的思想体系中获得人生成长的滋养;我们研读诸子散文,能在各显其妙的文学艺术中提升洞察世事的能力。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①,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②之音,举疾首蹩[安][页]③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前一个“乐(yuè)”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作动词用,快乐。②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③疾首蹙[安][页](cù è):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安][页]:皱眉头。[安][页]:鼻梁。
1.你是如何理解孟子说的“与民同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分析这篇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分析《孟子》语言表达的风格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