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数学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23-05-30张春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微课程小学数学

摘要: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建设,是基于整体育人、全面育人思想的,在实现数学课程教学一般目标的同时,促进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共生,为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而教,为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教。其具有儿童性﹑融通性、全面性、丰富性、发展性等特征。通过系统设计微课程目标和内容,实施多类型微课程,实行可视、可行的课程评价,最终构建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童心数学微课程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心数学﹔文化生态;微课程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数学课程教学也是如此,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技能的传递,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渗透,更重要的是能够跳出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教学的范畴,促进儿童人文素质和理性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展开了童心数学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一、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内涵

童心是儿童生而具有的,是人的天性。儿童由于富有童心,因而不受文化成规影响,不迎合别人的意思,也无功利性,只以自己的意思和方式言说,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充满了离奇的幻想和美好的期望。童心是教育的“根”,并赋予教育生命和活力。毋庸置疑,小学数学课程及其教学要呵护童心、尊重童心,依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规划与编排。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黄正泉教授等指出:用文化生态这种柔性的法则来改造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硬性”规则。他认为,不管从哪一角度定义文化生态,它的目的都是调节人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使自然、社会、人能够和谐发展。[2]胡弼成教授也提出了“教育是文化生态的龙头”的观点。他认为,在教育实践层面需要把学校设计成人性养成的场所。[3]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内涵:依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数学教学,尊重童心,守护童年,让儿童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想象力等得到呵护和激发,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对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生态认知,培养他们亲近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保护自然、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的意识,进而达成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共生,最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数学微课程。之所以称为“微课程”,是因为其并非完整、系统的课程,而只是在国家课程中有机渗透,以及开展一周一次的数学专题课和一月一次的主题实践活动。

童心数学微课程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儿童性。尊重和认可儿童原本就有的宝贵的童心,不压制、束缚童心,遵循儿童的生长节律,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心理特征,关注儿童已有的现实经验,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学习。

融通性。将数学知识、思维的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儿童既学习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又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潜移默化地达成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

全面性。在促进儿童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提升的基础上,从亲近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等角度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即对于儿童来说,既有理性精神的培养,又有人文素质的涵养。

丰富性。国家课程的有机渗透、专题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多样的课程类型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发展性。课程的具体内容是动态的,在不断地挖掘、设计、实施中发展变化,根据不同的学情、社会情况等不断地改进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儿童的需求。这也是微课程的一大优势。

二、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建构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

童心数学微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引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亲近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情感,形成保护自然、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的意识,达成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共生。

据此,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内容分为“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四大维度,并根据学段进一步细分侧重点。

“儿童与自然”维度:低年级,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亲近自然;中年级,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破坏自然会造成的恶果,从而感悟到要尊重自然,对待自然不能随心所欲;高年级,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意识到要拿出行动来保护自然。

“儿童与传统”维度:低年级,侧重于让学生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初步了解一些浅显的、有趣的历史,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亲近传统文化;中年级,侧重于让学生接触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学习资源,更好地开阔眼界;高年级,侧重于让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真切地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

“儿童与社会”维度:低年级,侧重于通过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中年级,侧重于通过用数据说话,让学生知道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逐步具有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高年级,侧重于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儿童与自我”维度:低年级,侧重于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信心;中年级,侧重于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正确对待成功,悦纳自己;高年级,侧重于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调适自己,逐步完善自己。

(二)课程类型与教学策略

1.在国家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

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渗透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内容。

例如,学生成天与纸打交道,教室地上总是时不时有废纸片。对此,在二年级学生学习乘法后,教师出示这样两道题:(1)小明捡了4张废纸片,小冬捡了2张废纸片,一共捡了多少张废纸片?(2)4个小朋友,每人捡2张废纸片,一共捡多少张废纸片?在学生分析两道题的异同后,教師提问:“4个小朋友捡了8张废纸片,6个小朋友呢?8个小朋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捡废纸片的小朋友越多,捡起的废纸片就—”“越多!”“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看到地上的废纸片就捡起来,教室里、校园里会怎样?”学生一起回答:“干干净净。”教师引导:“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成为看到地上的废纸片就捡起来的人,更希望看到没有哪个小朋友随意乱丢废纸片。”“是啊,老师,我们都不丢,地上就干净了,也就不需要捡了。”“如果有同学不慎丢下,看到了就捡起来。”

这样的两道题,既让学生明白了乘法和加法的不同,感受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越大,积越大(捡废纸片的人越多,捡起的废纸片就越多,地上就越干净),更让学生体验到不随意乱丢纸片,就不需要捡,明白要爱护教室、校园环境。

2.一周一次的数学专题课

在国家课程教学渗透的基础上,实施一周一次的专题课,进一步促进儿童与自然、社会、传统、自我和谐共生的发展。

例如,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小學生对水的认识尚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少浪费水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三年级开设了《珍惜水资源》专题课。本节课由“习近平总书记赴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当地推进长江岸线”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然后,设计了四个层次的与水相关的问题:(1)一个水龙头1秒钟滴1滴水,以20滴水约1克来计算,这个水龙头1分钟约滴多少克水?1小时约滴多少克水?(2)一个水龙头打开1分钟大约流出15千克水,这个水龙头1小时大约流出多少千克水?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2千克水,这些水够一个成年人补充多少天?(3)用水冲着洗菜的用水量大约是在盆里洗菜的用水量的4倍,如果用水冲着洗菜的用水量是72千克,那么在盆里洗菜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4)明明家附近有一个化工厂,化工厂中有一个处理不当的污水排放口,测得这样一个污水口排放的污水每分钟污染16千克水,照这样计算,1小时将会污染多少千克水?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水、保护水的生活习惯。此外,教师还通过视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

这节课,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水的相关问题,既锻炼了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又通过计算数据的分析,切实感受到节约水、保护水的必要性。

3.一月一次的主题实践活动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的各种资源,开展一月一次的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和谐相处。

例如,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意识”为课题,通过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渗透绿色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意识,掌握绿色生活小技能。

活动一:收集过度包装的物品、数据,感受过度包装的危害。活动中,学生展示收集的过度包装的物品、数据,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拒绝过度包装,不要“美丽的浪费”。

活动二:通过实际数据计算,进一步体会到过度包装的危害之大。具体题目如下: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8亿件包装盒。据测算,每生产1亿件包装盒需要用纸3万吨,需要砍伐大树20万棵。

(1)生产8亿件包装盒耗费纸张多少万吨?

(2)需要砍伐大树多少万棵?

(3)每棵大树占地1平方米。这么多棵大树共占地()平方米,相当于我国总面积的( )。

(4)1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大约吸收二氧化碳0.1千克,释放氧气0.073千克。这么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千克,释放氧气( )千克。

学生在一步步的计算中明确:做这些包装盒砍伐了160万棵树,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600000 少吸收了16万千克(160吨)二氧化碳,少释放了11.68万千克(116.8吨)氧气。亲自算出的数据对学生来说更具冲击力,他们集体提出这样的倡议:可用可不用的包装—不包装,不得不用的包装—少包装。

活动三:动手包装,提升绿色生活的数学技巧。怎样才能减少包装用纸,进行绿色包装呢?学生四人小组一起研究怎样包装才能使包装用纸最少,在观察、操作、体验中得出结论,借助数学工具寻得简约包装、绿色生活的技巧。

通过以上系列实践活动,将数学教学和绿色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在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绿色生活意识得以生长,绿色生活责任感悄然形成。

(三)课程评价

童心数学微课程的评价,主要采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的变化,一般采用量化评价,即通过抽样分析、问卷测试、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加以评价;还要评价学生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程度,而这些是传统量化测试所无法实现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展开过程性评价,从学生认识和行为变化的视角来评判,即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和谐程度的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思想、行为。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编排了《有趣的七巧板》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拼出了不同的数学图案。从学生创编的作品(图1、图2为学生作品,主题分别为“以礼相待”“悯农”)中,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并通过评价及时地对其他学生加以引导,在启迪、触动、影响中促进学生共学共进、共生共长。

再如,《珍惜水资源》专题课教学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家庭的节水方案。通过节水方案的设计情况,评价学生对节水的认识、应用程度。同时,教师还注意观察学生在平时校园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关水龙头的情况,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价。

与量化评价相比,质性评价少了不少刚性,多了一些弹性;淡化了统一性和标准化,强化了丰富性和多样化。二者相辅相成。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根据需要,还会联系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

童心数学微课程的建设,是基于整体育人、全面育人思想的,旨在实现数学课程教学一般目标的同时,促进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的和谐共生,为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而教,为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教。数学,能给儿童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影响—爱因斯坦与现代教育(下)[J].教师之友,2001(5):20.

[2]黄正泉,成星.试论文化生态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柔性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60.

[3]胡弼成.教育:文化生态的龙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4-8.

(张春新,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微课程小学数学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