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沁古今,茶和天下
2023-05-30本刊综合报道
本刊综合报道
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平淡如水,也可浓烈如酒,呷一口茶,留香于唇齿间,沁入心脾的却是人生百味。少许叶片、一缕茗香、几盏汤水,涵养着中国人的心性,滋润着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数百种茶树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地区,这就是后来中国的四大茶区。
在四大茶区,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延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茶农依照自然规律和世代相传的经验种茶和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在茶人的巧手之下,中国茶“家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人们生活的多种需求。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的饮茶习惯也有不同。江浙一带喜绿茶,闽台地区好乌龙茶,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人们习惯用黑茶制作酥油茶、奶茶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都匀毛尖、漳平水仙、君山银针、碧螺春、金骏眉……这些听着亦真亦幻的名词,无不蕴含着人们对自己家乡茶叶的赞美与自豪。
中国人对茶叶是如此重视,以至于饮茶成为社交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
不同的茶俗经过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游历不同的地方,就可以品到各具特色的茶,见识到别具风情的茶俗。但无论习俗如何不同,人们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都彰显着谦、和、礼、敬,这种人文精神为多民族共享,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离不开近年来中国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做的努力。
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中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与茶相关的项目共有44个,涉及15个省(区、市),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本次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便囊括了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有与茶有关的项目,创造了中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
2020年12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请人类非遗的工作提上日程。为确保相关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联合成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浙江省作为牵头申报省份,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联系相关省(市、区),以及申报文本、图片、视频和社区知情同意书等材料的制作,最终高质量完成了申报准备工作,叩开了人类非遗大门。
当然,这一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茶叶已经走出中国国门,走进了亿万世界人民的生活之中。过去,中国人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将茶香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摩洛哥等国都形成了各自国家的茶文化。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饮茶的人数已超过50多亿。随着饮茶这一优雅的生活方式风靡全球,茶在日常交际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无论是用传统技艺制成的中国茶,还是英式红茶、印度奶茶、日本抹茶,都为宾朋欢宴增添了香氛,滋润着人们喉咙与心田。
“中国傳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相关遗产项目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如何做好“后申遗”时代的相关遗产项目保护工作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就在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言以蔽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要做好“守正”与“创新”两方面的工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传承千年,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如深刻影响日本茶道形成的径山茶宴,自唐天宝元年起,由浙江余杭径山万寿禅寺传承,由住持传承给继任者,目前已传至第121代;又如安溪铁观音的制作技艺,在福建安溪王氏家族成员之间代代相传,已传至第13代。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层面对茶文化的探求热度,出现了茶艺师、评茶员等一批新的职业,关于茶文化的研究也愈发火热。1991年建成开放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做好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外,中国茶叶博物馆还注重茶知识、茶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尤其注重做好茶文化的深度研究工作。据中国茶叶博物馆党政办公室主任朱阳介绍,中国茶叶博物馆推出了“中国茶人之家”评选、“牛牛习茶社”等系列品牌、科普特色活动,以及《唐宋元明清,从古喝到今》《一笺杭梦龙井香》等茶艺研创,同时,针对游客们的不同诉求,博物馆还开设了适合各类人群的培训课程和体验内容。这都是茶文化研究成果的一种直观展示,这些项目的成功,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高度心理认同。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保护工作中,做好项目代际传承工作至为重要。2022年12月18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22“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典仪式上,“中国传统制茶技藝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组的47个成员单位共同发布了《迈向可持续发展新未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传承杭州宣言》。在宣言中,保护工作组将5点做法纳入工作组合作进程,其中第一条便是“激发代际传承活力,促进传承发展”,里面提到“促进该遗产项目知识、技艺和实践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及其与正规教育的融合,提升传承活力”。
目前,这一条内容已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体现。据文旅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介绍,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也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据分析,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正规教育有望在制茶技艺传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除了传承方式的扩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单位还在市场开拓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诸如北京吴裕泰茶庄近年来推出了茶月饼、茶粽子、茶饼干、茶味冰淇淋等“茶叶周边”;又如武夷山茶博园投资1.5亿元创作推出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通过艺术提炼,推动茶之文旅走向深度融合。
其实,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茶文化的传承者,都在日常的饮茶、敬茶等相关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相互传递着饮茶礼俗和仪轨知识。
(图片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