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宵佳节品美食

2023-05-30幼吾

中华瑰宝 2023年1期
关键词:正月十五汤圆台州

幼吾

元宵和汤圆是一种食物吗?两者源自何时?除了元宵和汤圆,人们在元宵节里还会吃些什么?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人来说,食物既能饱口腹之欲,还能祈福纳祥。因此,在中国传统节日或习俗中,美食不可或缺。那么,元宵节里,中国人又爱吃哪些美食?

滚元宵  包汤圆

元宵节时,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品汤圆。不少人认为元宵和汤圆是一种食物,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可能历史上存在着元宵和汤圆混名的现象,但今天的北方元宵和南方汤圆确实有所差异。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制作方法:元宵是以馅为圆核,一层一层滚糯米粉而成,汤圆则是糯米粉和成面团后包馅而成。

关于元宵和汤圆的由来有两个传说故事。一说认为汤圆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末期,楚昭王途经长江,见江中有外白而内红的浮果,吃之味道甜美,不知为何物,便派人问询孔子。孔子回复说此是有复兴之兆的浮萍果。有意复兴楚国的楚昭王听了,忙令人用面仿制此果,并以山楂为馅煮而食之,称之为汤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都食用此物。

另一说认为元宵和汤圆与汉代名臣东方朔有关。据传,东方朔曾救下一名因思家而欲自杀的宫女。这名宫女叫元宵,经常做汤圆给汉武帝吃。东方朔用计让汉武帝下令命宫女元宵及京都家家户户均在正月十五这天做汤圆供奉火神君,以祈求消灾解难。此后,正月十五日做汤圆供奉火神君便成为惯例。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故人们又把汤圆叫作元宵。

传说故事牵强附会,不足为信。事实上,唐代才开始出现元宵或汤圆的雏形—面茧和油炸锤子。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这就是唐代“上元日造面茧”之俗,即将面捏成蚕茧之形,并于其中放入写着官职的纸条,作占卜之用。依此描述看,面茧与后来的元宵或汤圆已颇为近似。唐代卢言《卢氏杂记》则记载,“油炸锤子”为上元节食物,做法是面团先包馅,过一遍井水,然后下锅油炸。这一做法类似于今天的油炸元宵。

记载元宵和汤圆的最早文献资料出现于宋代。那时的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则叫“汤圆”“水圆”“浮圆子”。宋代周必大《平园续稿》记载:“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他还曾赋诗《元宵煮浮圆子诗》描绘煮汤圆的场景:“今夕知何夕?团聚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說家风。”由此可见,元宵节食汤圆在宋代已成风尚。

明清时期,元宵和汤圆之名形成。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曾记载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清代震钧《咫尺偶闻》记载:“十五日食汤团,俗名元宵。”上述记载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明清时期,元宵节食元宵和汤圆之俗依然流传;其二,当时人已将元宵与汤圆归为一物。

总之,中国人食用元宵和汤圆的历史可谓久远,至今,元宵和汤圆的吃法更是花样百出,既可水煮配以白糖、蜜枣、桂花等物,还可油炸、炒;不仅食材品种丰富多样,还有咸甜之分。如山西地区有用黍米面捏成枣馅或豆沙馅元宵,油炸食用,也有用白玉米面滚制成红或白糖馅元宵,水煮后食。又如江南地区流行的“酒酿小圆子”,将汤圆与甜酒酿同煮,酸甜可口。再如广东四式汤圆,以猪油绿豆沙馅、猪油赤豆沙馅、猪油糖冬瓜丁馅、猪油芋艿泥馅四样馅料做成,馅料多样,口味丰富。

吃口面  好运绵绵

元宵和汤圆是元宵节必吃的主打美食,但除了元宵和汤圆,各地也有其他元宵节食俗。

俗语言:“上灯元宵,下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汤面是很多地方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如江苏、安徽地区,人们会于元宵节晚上落灯之后吃上一碗热汤面,寓意来年喜庆绵绵。据说这一习俗的由来是因为该地区从商者众多而中举者少,故而人们希望子孙后代能在科举中出人头地,走仕途之路,于是通过吃面进行祈愿。

饺子也是北方地区元宵节常见的吃食。北方有“十五扁,十六圆”的说法,其中的“扁”指的就是饺子。如老北京人元宵节常吃干菜馅饺子。所谓干菜馅饺子,就是将荠菜、灰灰菜等晒成菜干后,再以肉汤煮发,剁碎后做成馅包饺子。春节期间吃多了大鱼大肉,吃一吃清淡可口的干菜馅饺子,也别有一番风味。

北方元宵节还流行一种叫作面灯的面食。面灯也叫面盏、棉花灯,即用面粉制成的灯盏。元宵节这天,人们捏出12盏面灯,象征一年12个月,上锅蒸煮时,以面灯内水汽的多寡来判断来年年景。满族人在正月十五日晚上会举行验新月活动,他们用荞麦面制成12盏灯碗,标上月份,每一碗中放一颗豆,然后放入锅中蒸煮。豆粒涨大意味着涝,豆粒小预示着干旱,不大不小表示风调雨顺。有些地方则将面灯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在面灯上捏出12道褶子,代表一年12个月,再用食用油点上灯,即可祈福纳祥。

在山西地区,人们将软米面捏成中空外实的窝头形状,灌上食用油,装上灯捻,到处点放,名曰夜油。点过夜油后,再将窝头烙成小饼给小孩吃,叫吃灯。据说小孩吃了面灯,心明眼亮,前程光辉无限。其实,无论形式如何,人们做面灯、吃面灯都是在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河北石家庄地区,有元宵节烤柏灵火的习俗。烤火时,人们常将馒头、花卷等面食用筷子捅上,烤八家的火后分吃,边吃还边说“吃了眼明,不生杂病”“吃了贴病,普度众生”,句句都在祈福。

南方地区多以大米为主食,但元宵节这天,浙江浦江一带也有吃馒头(发面)和麦饼(圆形)的风俗,寓意发子发孙大团圆。尤其是麦饼,已成为浦江的特色美食,浦江也被称为“麦饼之乡”。从外形上看,浦江麦饼与北方烙饼颇为相似,做法也是大同小异—面团包馅后用擀面杖压成一张又圆又薄的饼,再放入锅中煎烙。

不过,浦江当地有些麦饼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一般需要用到两口锅,首先将麦饼放入一口不放油的锅中,麦饼煎至快熟时,再将麦饼移至有油的锅中,并于煎饼中央凿一个洞,打入鸡蛋,等鸡蛋熟透,一张麦饼也就制作完成了。

喝粥羹  健康滋润

中国有些地方还有元宵节喝粥羹的传统,这一习俗始于魏晋南北朝。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祭门户时,要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祭祀门户。

喝粥羹习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在正月十五日,吴县一个叫张成的居民在房子一角遇到一位自称为“地方之神”的妇人,她要求张成在明年正月十五这天煮一碗白粥,上面加盖肉脂来拜祭她。如此,她便会保佑张成家的蚕业兴隆旺盛。张成遵循了妇人所言,果然年年丰收。邻里四坊纷纷效仿,有些人还在粥上盖肉片以表诚意。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正月十五日喝粥的习俗依然延续,但粥里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如陕西地区,人们会在元宵节吃元宵茶。所谓元宵茶,并非传统茶品,而是在面汤中加入各种蔬菜和水果,有点像杂烩粥。元宵茶里不仅有面糊,可以增加饱腹感,还有蔬菜水果,能提供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吃起来不会像元宵那么甜腻,故成为陕西地区颇受欢迎的元宵节美食。陕西人还喜欢在面糊中加入花生仁、芝麻、黄豆、核桃等干果,以油炒制而成油茶,这也是当地元宵节常見的美食,即所谓“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

浙江台州一带在正月十四日看完花灯之后有一家人围坐一桌食糟羹的习俗,当地谚语曰:“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糟羹是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等食材炒熟后,加入少许米粉或山粉(番薯等植物块茎淀粉),煮成带咸味或甜味的糊状食物。在台州,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吃咸羹,正月十五日喝甜羹。甜羹则多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和桂圆等做成。

台州糟羹颇有渊源,其由来据传与两位著名将军有关。一说认为其始于唐代,那时台州经常遭海盗袭击。百姓们为了感谢正月十四这天还在抵御海盗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及其将士,便用带糟的新酒当水,加入菜和粉,搅成糊状,送与他们吃。另一说认为糟羹出现于明代。据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时,曾被敌寇追至台州地区,军队潦倒零散。正月十四这天,台州当地百姓集各家食材,熬制出一碗碗带米粉和蔬菜的糊糊,送去慰劳戚家军,士兵们连赞好吃。此后,当地百姓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日都吃糟羹以纪念戚家军。

传说真假难辨,但细究一道美食的形成原因,终究离不开当地的物产、地理环境与气候。正月期间,浙江沿海地区天气湿冷,而醪糟酒具有活血通经之效,淀粉类食物热量大,做成糊状还易消化,加入蔬菜能补充维生素,吃上一口热糟羹,既营养健康,又能调节脾胃,还能驱寒,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南北方饮食各具特色,在元宵节食俗上也是异彩纷呈。但是,无论食物的外观如何不同,食材如何变化,其内涵始终如一。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欢庆节日,本质上是在表达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猜你喜欢

正月十五汤圆台州
元宵VS汤圆
正月十五夜
找不同
汤圆来卖萌
Listen and Number 等
汤圆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正月十五吃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