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父母成长班”的家校共育探索

2023-05-30袁鹏飞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运行机制

【摘 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实践举措更要走深、走实。学校通过建设三年一体化的“智慧父母成长班”,构建课程、优化师资、多元实施,家长学员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通过“父母”角色的本真体验和修正完善,完成了自我生命的“二次养育”。

【关键词】家校共育;智慧父母成长班;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4-0074-04

【作者简介】袁鹏飞,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0) 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站主持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教育由过去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学校需要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尽管很多学校设立了家委会,创建了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但家校共育尚有不少难点、堵点没有引起重视或解决。

随着社会转型和发展,家庭教育正面临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新矛盾和新挑战,亟须构建科学系统的组织、指导和支持体系。[1]只有了解需求、精准施策,家校共育才能取得实效。为此,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在2018年建校之初就大胆构想、建设“智慧父母成长班”,开展一系列实践和探索。

一、构建“智慧父母成长班”系列课程,设置家长三年学习内容体系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一条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

家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家长育儿需求,提高角色胜任力。[2]17借助家长问卷调查、家访访谈以及学生个案咨询,结合具体课程实践经验,学校形成了一体化的“智慧父母课程”体系(见下页表1)。课程设置既关注从“核心内容”到“主题活动”的横向一致性,又关注从“关注孩子个体”到“关注家庭系统”的纵向系统性,改变了以往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无序性和散乱性。通过课程,家长学习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一体化的父母成长内容,学校培育了一批家庭教育理念新、实操能力强的“种子家长”。通过三年的学习,家长还成了孩子的“同窗好友”,获得“上岗证书”,与孩子一起“毕业”。

二、建立“智慧父母成长班”专业师资队伍,提供家长全方位帮扶

目前,家校合作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体系的制度性标准。学校及教师必须形成“大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主动承担起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职责。[3]与专家、教授相比,学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家长沟通等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

然而,一线教师在面对家校共育问题时存在以下困难:一方面中学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满负荷,时间和精力受限;另一方面,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同,教师的相关专业能力不足,尤其在心理咨询、医学、法律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智慧父母成长班”的师资成员主要以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站的教师为主,其中既有班主任,又有对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研究兴趣的学科教师。为了充分发挥成员们的优势和能力,学校首先根据每个成员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培训和任务分工。如推荐成员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业务培训,鼓励成员参加高校心理学教授主持的督导研讨,启动“月研究制度”,定期开展理论专业培训。其次,让每个成员“术业有专攻”,即根据从教年段和擅长领域指导成员进行专题研究。如有的成员主要研究幼小衔接、学习习惯、学龄期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时间管理等,有的成员主要研究小升初衔接、情绪管理、青春期沟通技巧等,有的成员擅长信息技术,全力开发家庭教育线上课程,有的成员是资深心理健康教师,适合开展心理团辅或家庭治疗。所有成员都加入课程设计和讲解,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再次,整合家庭教育、父母成长、心理咨询等研究工作,使家庭教育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最后,启动“学校导师”+“校外力量”的融合师资配置。学校邀请心理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知名教育专家、法治副校长等校外力量加入研究队伍,在专业引领的同时,拓宽学员的视野,延伸家校社共育的工作渠道。

三、健全“智慧父母成长班”运行机制,强化实施效果

家长教育课程是成人教育课程,学校应按照成人教育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家长课程,尊重成人自主性学习特征,注重家长的已有经验,注意家长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2]15-16为此,结合本校实际,“智慧父母成长班”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3个特点。

1.“自生长”学习

从起始年级开始,家长自主报班学习。每个年级1个班,学员约60人,每月安排2次周五晚上集中授课,确保学员的上课时间和听课效率。“课后积极练习,认真实操,以获得行之有效的技能和方法”是“智慧父母成长班”的亮点。每次课程结束后,家长需要完成相应的课后反思或实践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种“自生长”。另外,“智慧父母成长班”的“学习委员”每学期会带领全班共读一本家庭教育的理论书,定期推送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小视频或文章,供家长自主选择和学习。如“居家抗疫、家校同心”线上系列课程包括“情绪的觉察与管理”“服从指挥、积极配合”“做好时间管理和分配”“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等主题,并配有“留言互动”专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2.“互生长”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自身的教育资源,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分享、案例点评、家教小故事等不同形式,让更多家长的教育智慧“流动”起来。如征得家长同意后,将家长作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推荐到课堂,所有成员参与讨论、相互点评,通过案例讨论引发家长更多的思考。再如,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次课前一刻钟,家长成员竞相上台,轮流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或讲述“如何陪娃写作业”,或讲述“如何体现家庭成员的担当和责任”。无论对教师还是家长,这都是一种“互生长”。经过碰撞和凝练,这些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家校共育的优势,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3.“实践性”活动

“智慧父母成长班”不同于普遍意义的“家长课堂”,在这里,家长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组织者、讨论者、操作者、评价者。家长参与制定课程内容,可以选择、增加或修改有关课程。课堂上,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家长进行角色扮演,并复盘过程,再进行小组讨论,探寻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法。另外,家长还组建了班委,利用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把“智慧父母成长班”的活动延伸到校外,如户外拓展,亲子农耕,参观美术馆、图书馆,开展班级总结表彰大会等,进一步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学校“智慧父母成长班”尝试将家长作为学员主体,将他们的育儿聚集点从关注孩子学习生活转移到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完善上来,通过“父母”角色的完善和体验,帮助家长完成了自我生命的“二次养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0.

[2]洪明.学校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5-17.

[3]边玉芳,袁柯曼,张馨宇.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