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学霸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2023-05-30石悦欣
石悦欣
“(你们)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
对于做父亲,梁启超相当有自信。
1927年的夏夜,院子里和帐中的蚊子成群结对,天下大乱与它们无关,它们只想吃一顿饱餐。此时,梁启超身体已不再健朗,子女们正处于择业的节点,不能再拖了。
“一个多月没有写信,只怕把你们急坏了……”梁启超提起笔。
他在信中唏嘘康有为教子“八塌糊涂”,女婿负债,两位世兄“活是两个大傻子”,两位小姐,只能被女婿摆弄。“像南海先生(康有为)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
在信中,他挨个跟子女们谈学问、选专业、生活如何、身体是否康健。这是身为父亲的梁启超一直在做的。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出身广东山村寒门,但自他开始,满门俊秀。梁启超共有子女九人,其中有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专家,还有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图书馆学者……他们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翘楚、中流砥柱。
他们没有仰仗父亲的名声,“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即便学贯中西,但也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学成归来后,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报效国家。
一个不含蓄的父亲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生活中的梁启超,从不吝啬表达父爱。他在信中会称思顺和思庄为“大宝贝”和“小宝贝”,“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指思成和思永)”,梁思礼是“老白鼻(baby)”。思念凶猛时,他也从不掩饰,“我的宝贝思顺,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
梁启超酷爱写家信,据统计,他写给子女们的书信几乎占到了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
生活中,即便自己忙得脚不沾地,他也会盯着孩子们学习,抽空带他们出去游玩。
在讲演结束的暑假,梁启超会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坐汽车兜风。思忠和思庄总缠着他去北戴河游玩,梁启超带孩子们登莲蓬山,到鸽子窝看日出,去南天门观海,整修庭院……
梁启超的一项教育原则是褒大于贬,鼓励为主。给孩子们的奖品大多都是他亲手写的对联或诗词等。梁启超根据谢国桢给孩子们的评分,给孩子们奖励。思忠额外获得了两个字幅:用篆书写的“慎独”,用隶书写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梁启超把儿女当成朋友一样平等对待。除了关心儿女的事,他也花费大量的笔墨记述自己的近况和所思所想,与他们交流。
1927年,梁启超的小儿子思同患流行性肺炎病逝,稍大一点儿的思礼也因肺炎连日发烧,差点儿没命。梁启超着急到五天内给海外的孩子们写了三封信。当时时局动乱,连年兵灾。梁启超在信中讲了很多悲观的话,“也许我现在就要亡命去了”。但在信的结尾,他告诉孩子们,“你们别要以为我心境不好,我现在讲学正讲得起劲哩,每星期有五天讲演,其余办的事,也兴会淋漓,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谅来你们知道我的性格,不会替我担忧。”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梁启超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挚友,他非常喜欢林徽因。但他也明确告诉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事得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当林长民被奉系军阀袭击身亡后,梁启超第一时间写信给梁思成,告诉他要镇定,好好安慰林徽因,在天下动乱之时,“只好随遇而安罢了”“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当时梁启超的境况也不容乐观,但还是揽下了林徽因的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典礼在加拿大总领事馆完成。他们能成婚,是梁启超“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梁启超还为他们精心安排了欧洲的蜜月旅行,他们在那些充满欧洲文化的建筑旁照相、画素描、写日记,那次蜜月之旅也为二人的建筑史教学与科研打下了重要根基。
“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甚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主义做根柢。”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中阐释自己的趣味观。
“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0了。”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
尽管梁家子女众多,但梁启超没有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现代教育,对每个人都有具体的指导。他常常购买旧书、字画,既自己赏读,也当做礼物送给孩子们,在文化和审美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
梁启超在天津时,家中有个习惯:每晚六点半,全家都围坐在大圆桌前,听他天南地北地讲。
1924年后,只有思達、思懿、思宁还在梁启超身边。事务繁忙的梁启超就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谢国桢做家教,课程的内容涵盖国学、史学、书法等。课堂就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中。每周有半天休假,无所谓考试。
等子女们长大后,纷纷越洋留学。梁启超多次嘱咐思成,所学专业不要太“专门”,生活不能变得单调,这样会容易厌倦,厌倦就会苦恼,容易滑向“堕落之根源”。梁启超更是现身说法,说自己能够永久保持不厌倦的精神,就是因为能保持丰富有趣的生活。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时,除了学业优异,音体美样样精通:他曾任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也曾是体育大师马约翰的爱将,跳高获过校运会第一名,还是个足球健将。
梁启超也建议思庄,“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你本来有些音乐天才,能够用点功,叫他发荣滋长最好”。
在子女面临选择时,他只是以父亲的经验分析学科的发展,提建议,从不干涉他们的兴趣。
当梁思成在美国留学,考虑回国就业时,梁启超只是建议他从美术建筑转为建筑工程,但由思成自己做决定。
思成、思庄和思永都在美国留学,思顺随丈夫在加拿大。当梁启超听到思庄决定去加拿大时非常高兴,他本不愿思庄和哥哥们一样在美国读书,“狠不愿意全家变成美国风”,最好思庄可以前往欧洲深造。梁启超广博开阔的学术胸怀在这里展露无疑。他希望儿女们能学习感受不同国家的学问和学风。
对于思庄,梁启超本想让她学生物,希望家里能多几个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思庄按照他的指点,进入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读生物。但读了一段时间后,始终对生物不感兴趣。梁启超听说后,赶忙给她写信:“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还告诉思庄,自己所推荐的未必合适她,“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姊姊哥哥们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于是,思庄转到了自己挚爱的图书馆学,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工作,成了图书馆学家。
梁启超曾在信中给孩子们写过,“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皆以修身为本”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生活清苦,之后在一位华侨的帮助下,才带着全家搬到了神户郊外的一幢别墅。周围依山傍海,可以听见海浪和松林的涛声,梁启超将那里称为“双涛园”。梁家特有的“梁家学堂”也在这里诞生。“双涛园”里有梁家的子女,也有亲戚的孩子,梁启超称他们为“双涛园群童”。
“双涛园群童”的“领班”是十五岁的思顺,她每天在梁启超的指点下练字、读诗,当父亲的秘书兼日语翻译,肩负着引导弟弟妹妹的职责。
梁启超平日不是奔走活动,就是著书办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只要有空,就会给他们讲故事。晚饭后,众人围坐,梁启超一边喝酒,一边讲爱国英雄的故事。这些精神成为子女们的人格底色,在日后各自的人生中支撑着他们。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后,梁启超成为了重大嫌疑人之一。家人们担心他的安全,梁启超则引用孔子的经历和《中庸》,告诉儿女们自己如何面对患难,“君子居易以俟命”。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弟子蔡锷发动“护国运动”,梁启超逃出北京。在前往广西的路上,梁启超给儿女们写信,称“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他又將自己一路躲避追堵、险些丧命的经历写成《从军日记》,寄给思顺,并交代她保存好,言“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
“皆以修身为本”是梁家教育的核心,根基便是儒家文化的修身之学。他亲自为儿女们讲《孟子》,希望他们可以熟诵《四书》《论语》等儒学经典。
1923年,思成、思永在北平遭遇车祸,思成左腿骨折,思永嘴唇碰裂了一块,腿上微伤。在思成住院治疗的两个月间,梁启超认为这正是读书的好时候,让他借机温习《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希望他可以在忧患中成才。因为这件事,思成的出国留学计划耽搁了,还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微跛。梁启超开导他说:“人生之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梁启超乐观的天性影响了子女和兄弟们。
1926年,梁启超便血,“协和”医院割掉了梁启超的右肾,没有查出病变。
徐志摩等人对此十分不满,在报纸上声讨“协和”。但梁启超却还在为“协和”说话。他在《晨报》上刊发《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之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之微意。”
手术失败后,梁启超一直都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却从不放大痛苦,总是在信中跟子女们说自己仍在“得意地讲演”,身体“健旺”,请他们不用担心。他开玩笑说自己从前就想知道右肾是否有毛病,事实证明是健康的,“我却真放心了”。甚至还跟孩子们调侃,自己小便的颜色跟二叔的“普洱茶”相比,简直是“雨前龙井”。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溘然长逝,年仅56岁。中国依然在风雨飘摇之中,军阀混战,列强虎视眈眈。梁启超曾对儿女们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尚未实现,而他的少年们陆续成长起来了,继续着他未尽的事业:
1948年,梁思成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为保护中国古建筑耗尽一生心血。他和林徽因及清华师生一起设计了新中国国徽。
1930年,梁思永冒着战火硝烟回国,参加考古工作。后来与兄长梁思成同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1949年,梁思礼获博士学位,毅然回国,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也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
如梁启超那篇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所写,“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
(摘自2023年第6期《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