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05-30李立国

新长征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公平现代化

李立国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了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在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百年来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教育新动能。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促进和实现公平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人民群众受教育状况,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水平,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党的教育主张在人民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也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都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特征。建国之初,我们党深感新中国85%以上的人口处于文盲状态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向工农开门办学,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发展教育事业。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当时为了尽快发展教育,提高人民大眾文化教育水平,进行了学制改革,各级各类学校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办学。这些重大举措在当时我国“一穷二白”、经济落后、教育处于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改善人民大众受教育状况、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在今天看来的“非常之举”,是基于当时中国国情做出的艰辛探索,对于促进和实现教育的人民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来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1988年邓小平两次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关于增加教育经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对于党中央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都起到了思想指导作用。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方针,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一贯强调,教育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鲜明表达了我国教育的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用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这些都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轉化为更为明确的政策和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彰显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政策导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党的十八大的“办好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再到党的二十大的“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沿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的方向,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今天所追求的教育质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普及与低水平质量,而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变革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教育公平的新目标,其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机会得到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责任,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嘉潞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公平现代化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公平比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