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3-05-30李军国崔明花

新长征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省加工业粮食

李军国 崔明花

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东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粮仓,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我省能够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为重点,打造全国人民的粮仓肉库、中央厨房。”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省农业振兴发展、产业兴旺的根基。

虽然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经济大省。我省粮食人均商品量、人均调出量均为全国第一,年调出量全国前三,总产量全国第五。粮食生产贡献虽大,但粮食增值加工转化能力弱,地方财政收入缺乏税基和税源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省对粮食相关产业开发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目前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处于“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民增收滞缓”的状态,靠出售原粮和初加工产品来维持运转。2022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不足3500亿元,而位居首位的山东省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我省农民人均收入18134元,而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133元。

虽然我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但不是畜牧业生产大省和强省。应当说,玉米不仅是“饲料之王”,也是粮食作物中产业链条最长的粮食品种,籽粒不仅可以用作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而且大部分秸秆是肉牛、肉羊等草食性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料。作为玉米生产大省,我省玉米年产量和商品量、商品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玉米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玉米秸秆年产量可达4500万吨,但食粮型和食草型畜牧业发展并没有进入全国的前10名,无论是耗粮大户生猪常年出栏、存栏量及猪肉产量,肉鸡和禽蛋产量,还是畜产品产量和大牲畜肉牛、肉羊饲养量都没有进入全国前列。

虽然我省农业资源十分充裕,物产非常丰富,但不是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省和强省。我省是全国的“大粮仓”,珍稀农特产品种类繁多,人参产量占全国60%、世界40%左右,梅花鹿养殖量占全国50%以上,中药材、食用菌、林蛙等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但由于这些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不足,都是以“原字号”或“初字号”产品卖出去的。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这块短板,已经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我省食品加工业排位在全国20名左右,加工转化率低于全国水平。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只有1.23∶1,低于全国2.3∶1的平均水平。

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和滞后,主要源于缺乏强大的经营主体,没能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使得农业一二三产业脱节严重。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没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大部分是以初级农产品和原料卖出去,造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没有市场竞争力。如何发挥农业大省、玉米大省的优势,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将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立足于省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层面观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客观认识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寻找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研究分析其原因,以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我省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破解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和困局的关键,就要建设好农业的全产业链,发挥“黄金玉米带”作用,将玉米种植带和畜牧养殖带紧密结合,抢抓食物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和国家在沿海地区、水网地带禁养限养机遇,发挥我省人均耕地多,广袤的黑土地有足够的畜禽粪污消纳承载能力这一优势,利用丰富的玉米资源和秸秆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玉米和秸秆变肉”工程、“富民强县”工程,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食品精深加工业,用“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把产业链留在县城和乡镇,把价值链留给农民。

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文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以地定养”原则,在核定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确定各地畜禽养殖规模和范围,采取“小规模、大群体”形式,培育发展种养结合的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精准扶植中小养殖户,将畜禽养殖业打造成为促进我省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把我省打造成畜牧业强省。建设生猪、肉牛、肉羊、肉鸡、白鹅养殖大镇200个、专业村3000个、养殖大户5万个,把“玉米和秸秆变肉”工程打造成现代农业标志性工程。

要发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精深加工业在三产融合中的核心作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往往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富裕一方农民。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产地初加工向上游可以延伸至采收、种植甚至育种,向下游可以延伸至深加工终端产品。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带动贮运、销售等配套产业发展,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有效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的新业态,形成产业链内效益最优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达到全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以建链、延链、补链、強链为抓手,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破题,依托水稻、玉米、杂粮杂豆等优质粮食资源,大力发展谷物油料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等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深度开发“原字号”,将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向产粮大县布局,优先支持产粮大县、特产大县、牧业大县等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发展产地初加工、食品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农产品资源。让粮食增值,变成食品,进厨房、上餐桌、装口袋。同时,要加快落实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实税费减免,用地、用电、人才等优惠政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产粮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型。利用5-10年时间把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打造为万亿级规模,将我省的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此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

(作者:李军国,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崔明花,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大省加工业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我的粮食梦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