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委圆桌:书斋中的年轻人缺什么?

2023-05-30金姬

新民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社论青少年

金姬

复旦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批评家。

学会写时事评论,是关心外部世界的好方法。

小说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說《繁花》被誉为“最好的上海小说,最好的城市小说”。

没有人让你写陌生的事。你自己的发现、你最熟悉的内容是什么 ?这些是真正属于你的。

时代总是把历史的重任赋予年轻人,但年轻人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的舞台,并请来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立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张涛甫等诸位学术大咖担任评委。

《新民周刊》对评委进行了采访,大家谈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比前辈们更多地认识世界,但他们仍需走出书斋,去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现实环境。

你为什么会有兴趣成为青少年社论大赛的评委?

本来限于工作的范围,我对当下青少年的思想情感状况缺乏了解,所以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这次评审工作。

王战:了解青少年就是看到中国的未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这一代青少年就是我们的中间力量。这对于出生于新中国、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我们这代人来说,看到青少年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未竟事业的延续。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和对社会、国家的思考,侧面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动力和未来图景。

参与青少年社论大赛评选的工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他们对世界、城市和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无论在政府岗位,还是在社科院、社联等工作单位,青少年工作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上海社会科学院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关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一直在高校工作,也是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关心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这次《新民周刊》邀请我参与青少年社论大赛的评审工作,我十分感兴趣,很想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关注哪些社会问题,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我是第一次担任和青少年相关的社论大赛评委。社论是“评论当中的评论”,难度非常高。所以,我很好奇现在的青少年会写出怎样的社论。想不到,在评审阶段,看到了不少令人惊艳的佳作,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欣喜。

阅读这些年轻人写的社论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陈思和:通过阅读参赛文章,我的总体感受是,许多中学生的视野还是比较宽阔,对社会也是关心的。他们能够看到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也有态度,能够积极思考,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这就很可贵了。

我很欣赏一篇获奖文章《听见被清退高龄建筑业农民工的哭声》,这篇文章所议论的材料来自于媒体报道,作者围绕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禁止使用60周岁以上的农民工进入施工现场作业的“清退令”发表议论,他既肯定了“清退令”切实保障了高危从业者的工作安全,又尖锐提出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批被清退的农民工应何去何从?再进一步,文章作者不但从农民工进城历史来肯定他们在改革开放、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和牺牲,又饱含热情积极建议他们如何转行业,怎样开始新的职业人生。文章最后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提升每一个人的幸福感,一个都不能少。”作者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发挥人道主义的同情,在他的感情深处就怀着这样崇高的社会理想。这非常可贵。

新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是在国家高速发展、世界加速全球化、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接触东西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并富有理性洞察分析能力。这次青少年社论文章,不但关心热点话题,留意身边小事,以小见大,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题材丰富,对人文世事有着自己深度思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关于石匠工人的文章,有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国家当前所需提出对未来思考。工匠精神是促进个人发展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精神来源,是我国发展到现阶段亟需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种精神财富。这位学生,从石匠工人这个不为人所关注的群体入手,折射出的是整个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精神价值,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这次参赛的主要是05后高中生,他们的视野,他们思考的问题,他们的人文关怀应该说都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我注意到,相当多的社论都是从一个案例、一种现象或大家议论的话题展开,体现了笔者的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还有一部分社论是针对当下急剧变化的世界,评论不同产业需要如何应对?优秀传统应该如何继承?国家发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不同人群应该怎样做?都涉及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

例如,这次金笔奖、银笔奖两篇作品,我都投了推荐票。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学子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课本知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应该更多地进入到社会,关注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对社会的进步,对这些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学们的作品确实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而且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写作技巧上都非常不错。而且,当我得知参赛的主要是高中生以后,我有些惊讶,毕竟不少作品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而获奖的优秀作品,甚至超越了普通大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此次青少年社论大赛的选题视野以及切入的角度。我发现,现在的青少年视野非常开阔,大到对整个宇宙和人类命运的一种关切,小到对于“小镇做题家”等网络流行语的隐忧,他们都有涉及,并且有巧思,提出一些闪光的观点。

对参与此次青少年社论大赛的1000多位上海学生,你有什么话要说?

通过评审稿件,我很强烈地意识到,这项活动非常有现实意义。社论就是政论、议论国家大事,引导青少年面对当下的现实世界,关心当下社会上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并且要学会有态度有立场,有主人翁的精神。青少年要有参与意识,树立起“天下事就是我的事,与我有关”,这就是主人翁的精神。

青少年知晓天下,但尚未出“茅庐”。在接下来的路途中,仍需要通过“知行合一”进一步提升修炼自己的才华与道德,持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国际化视野、学好中外历史,了解国内外时事,不断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贡献。

新民周刊首屆青少年社论大赛金笔奖(冠军)获得者、上外云间中学高一学生李尚亿。摄影/吴轶君

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轻人不仅要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要融入社会,更多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我觉得年轻人有这个责任,因为世界的未来是年轻人的。

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社论能起到什么作用?

王战: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基因,譬如提倡“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格物致知”之时,还需要“致良知”,要成为一个既掌握广博知识,又具有道德良知的社会建设者,“良知”是立德之本。

接下来可能要考虑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更加润物细无声,在顺应符合时代变化和国家的需求基础上,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特点。

像这类社论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青少年学子能直接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培养他们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面对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思政课更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这是我们青少年最缺少的教育环节。因为现实无法伪装,无法粉饰,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青少年当然首先是阅读书本,从书本中获得真理的启示,但重要的是,任何书本上获得的真理也需要到实践去检验。

思政课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而是要让孩子们在思辨的基础上、在不同观点的争辩中逐步树立起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

学经世致用之学,问数字时代之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观察世界风云,评述天下大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评论是思想的果实,思维的体操。期待新时代的青年评论人沉入时代的腹地,从时代地心,导出思想的岩浆和情感的地热。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为什么说青少年突破信息茧房、突破书斋变得很重要?

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加速推动我们“类脑智能”时代,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可能用不了多少时间,这一代青少年就会面临“人工智能”的类脑挑战,其挑战性更甚于“信息茧房”。面对科技进步,青少年需要更多的技能来应对信息大爆炸和人工智能的挑战,我相信只要善于利用好新科技手段,将更有助于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青少年需要有信心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并加入到这一浪潮中来。

现代出版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可以看到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发达的网络也让我们获得了远比我们所需要的大量的信息,阅读逐渐成为社会所崇尚的良好风尚。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是值得称赞的,已经不容易了。但是我觉得要避免只读圣贤书,要体验社会、体验生活,有条件到处走走看看,去不同的地方,深入当地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这样才能对书本中接触到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会启发更多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国家、城市和社会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且不是一成不变的。走进现实、深入实践,就会感到书上得来终觉浅。走进现实世界,也是青少年将所学应用到实践,创造价值的过程。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这是我们青少年最缺少的教育环节。因为现实无法伪装,无法粉饰,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青少年当然首先是阅读书本,从书本中获得真理的启示,但重要的是,任何书本上获得的真理也需要到实践去检验。所以,走出书斋,更多去认识实际中的世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重要的。

我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时,和很多国际学生有交往。知道相当多的国际学生在上大学前很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青少年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的信息仍是很片面的。当他们到中国后,目睹中国的变化,亲身体验中国的文化,还是会很震惊,对中华文化的感觉会很不一样。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银笔奖(亚军)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李雨璇。

我一直鼓励我们的家长们,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原来也已经定好让孩子出去看看的,不要因为突发疫情或者地缘政治关系而放弃。因为,这样的经历会加深他对这个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也会加深他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责任感。

今天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都需要人类共同来面对。年轻人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养成积极的思维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社论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