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川西传统村落营建探析
2023-05-30夏丽君
摘 要:地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该地区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的方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村的村落选址、空间布局以及单体建筑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总结出莫斯卡村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营建智慧及特色,并总结其对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及地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统村落;川西地区;村落营建
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各具特色。在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因素影响,村落与外界交流较少,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传统村落形态也相对保存完好。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莫斯卡村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古村落的典型之一,与其他文化区聚落相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营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与村落概况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在对地域文化概念的相关界定研究中,学者雍际春提到,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人们可认知和认可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门处于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1]。另一种观点主要以“地域要素”和“文化认同”为指标对地域文化展开划分,认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应从“文化”入手,把“地域”作为切入点,考察文化的地域环境属性和特征,不能单纯以地理学为中心[2]。综上所述,本文理解的地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该地区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而传统村落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村落风貌。
(二)村落概况
莫斯卡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距离丹巴县城约100千米,位于金龙沟和莫斯卡沟汇合的三角地带,所在地海拔约4千米,拥有森林、雪山、高原草甸、海子和河流。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该地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莫斯卡是丹巴方言中革什扎话的音译,其意为“宽阔平坦”。金龙寺是全村最大的寺庙,2002年,从事宗教文化研究的专家杨嘉铭教授在金龙寺发现了规模罕见的《格萨尔王传》石板刻画。以前对史诗的发现、编纂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文本和说唱艺人上,缺少石雕艺术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为史诗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意义非凡。莫斯卡村的特殊环境创造出了属于它的文化特性。
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村落营建
(一)村落选址
村落选址是营建的第一步,莫斯卡村的选址过程主要考虑以下要素:第一是基本的生存。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因子,进一步确定选址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是否适宜生存,土地资源能否满足自给自足。莫斯卡村地势平坦,三面环高山,高山冰雪融化汇聚的河流金龙沟与莫斯卡沟交汇于此,为游牧生产与定居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莫斯卡地区山林茂密,草原广袤,天然石材丰富,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牧场和优良木材与石材。第二是从地形来看,莫斯卡村被高山和河流围合,在高原地区是少见的平坦开阔且四面围合之地。从民族崇拜来看,莫斯卡村围绕金龙寺多年来逐渐形成围合之势,发展到现在,如同一个方形城堡坐落在天地之间。第三是今后的发展。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后,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以交通、生活资源和民族融合为条件进行村落选址。莫斯卡村位于丹巴县、道孚县、金川县交界处,从元代发展至今,村落并未衰落,正是因为选址得当。几百年来,莫斯卡村一直为附近牧民提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地。根据上述要素总结得出,莫斯卡传统村落的选址受到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多重影响,以融合的眼光看待村落的有机生长才是关键。
(二)空间布局
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传统村落营建中,平面规划布局受土地使用边界的限制影响,空间则受建筑材料、民族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莫斯卡村在空间布局上呈中心式空间结构。金龙寺作为牧民们生活的中心,它的体积、外观和高度决定了其主导地位,其他建筑围绕金龙寺向外辐射。整个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向心性。莫斯卡村外围有一道长110米、宽90米、高约2米的石头墙,以金龙寺为中心围筑,围墙的四个方向各有一个小门,门口有接近80厘米的台阶,是为了阻挡牲畜进入村内。围墙内是牧民们用石头和木料修建的民居,屋顶用黑色的页岩覆盖。民居以金龙寺为中心向外发散形成若干道路。除金龙寺的广场外,另外还有一大一小两个空地供牧民节日活动时使用,道路、建筑、广场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村落空间(图1)。
(三)单体建筑
金龙寺始建于1786年[3],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格萨尔王传》石刻“博物馆”、藏戏“歌剧院”,以及牧民其他社交活动广场,是当地及周边地区牧民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中心。金龙寺采用四合院的构造模式,大殿位于院子主位,面朝东方。大殿一共有三层,一楼和二楼为石木混合结构,一楼外围的承重石墙向上贯通至二楼,增加了稳定性。一楼大殿中间设有佛堂,佛堂前供奉佛像,后方设祈福大殿,一层的“U”字形转经区则从外围绕大殿一周。二楼是当地人学习和生活区,未经允许,不得擅闯(笔者调研期间,二楼关闭)。三楼为木材结构,面积小,极少游客可以进入。大殿主体在保证整体性基础上减少房屋自重。大殿两侧廊房共两层,房檐高低错落不规则(图2)。
民居的建筑营建受地域文化影响,建筑的空间、平面布局和材料等都反映出了牧民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最初,牧民们会在节日时期在金龙寺周围搭帐篷,后来人们将帐篷改成了简易的住宅,并在该地区定居。莫斯卡村的牧民以放牧和挖虫草为生,其民居底层无饲养牲畜的空间,主要用于储物,比如取暖所需的木材和其他燃料。民居围绕金龙寺有序排布,建筑平面呈规则的矩形,高度为两层,一楼主要用作储物,二楼则以居住、烹饪、会客为主。挑楼式的木厕外悬,粪便落入下方坑中。由于当地常年气候干燥寒冷,不存在腐臭问题。民居多使用木门窗,并且门窗开口较小。这种门窗形式能够抵抗冬季寒风的进入,也有利于防御。木质门窗配的是黑色窗套。为了简化施工,在墻上涂刷上小下大的梯形黑色窗套,与建筑的墙线呼应。门楣和窗楣装饰有藏式彩画,引人注目。民居采用石木混合结构,木材主要应用于墙体、横梁、柱、挑楼、挑厕和门窗等。木梁为水平方向上的主要承重构件,石材是垂直面的主要承重构件(图3)。莫斯卡村的建筑物不同于丹巴县其他村落建筑的地方在于以石代瓦,用石板代替瓦片。莫斯卡地区盛产页岩,对于牧民来说,页岩具有距离近、开采容易、价格低廉、质地好等优点,是代替瓦片的最佳材料。
莫斯卡村经历发展变迁,凝聚了民族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集体记忆。原始粗犷的石墙、以石代瓦的页岩瓦片和未经打磨的木材都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莫斯卡村传统建筑的标志性特点。村落的空间形式及其建筑都符合建筑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4],适应当地环境,见证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和演变,承载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一)现存问题
第一,自然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丹巴县旅游业发展,莫斯卡村在每年夏天会迎来大量游客。为了接待游客,牧民们在旧村的外围建了新村。新村建设布局散乱,破坏了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肌理。第二,建筑营建方面。传统民居存在屋顶漏水、墙面木材老化等问题,但受制于材料、技术、人力、财力等,牧民往往选择用现代化材料改造或重建民居。旧村外围的新建民居与传统村落格局缺乏联系,原有建筑特色消失,村落的历史价值和风貌也随之受损。第三,文化传承方面。以前因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莫斯卡村的人口流动性较弱,受外来文化影响小。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莫斯卡村的文化传承逐渐衰落。加上传承方式大多是师徒式或家庭式,传承范围较小,传承人数也较少,这些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应对策略
第一,保護自然风貌与改善人居环境。新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要尊重传统村落的原有形态和结构,合理调整用地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质量民居,尽可能地改善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在保持村落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保护生态自然,兼顾景观特色,让游客对莫斯卡村有良好的印象。第二,加强特色建筑保护。按照专题性的露天博物馆模式打造莫斯卡村这一传统村落,以保护传统村落为目标,保留旧村的原始样貌。在新村和旧村交界处,建设格萨尔文化博览区主入口空间,在公共建筑内加设文化室与传承人工作室,集中文化功能,打造格萨尔文化体验区。第三,将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联系起来。利用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格萨尔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打造具有特色自然风光和浓厚民俗风情的传统村落,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例如:和牧民到大草原去体验骑马和放牧;在文化体验区内听格萨尔王的故事,观看石刻艺人雕刻格萨尔王。通过这些活动,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在空间形态与物质环境上的体现,因此保护地域文化的原始性和多样性,是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中,应先明确地域文化的原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地域文化的再生和营造,以达到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目的。本文以莫斯卡村为例,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发掘其对传统村落营建的重要意义,对传统村落的有机生长展开探讨,旨在为这类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以实现传统村落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2-57.
[2]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3]于坚,易水,胡宗平.袖珍坛城莫斯卡[J].中国西部,2007(增刊4):112-123.
[4]侯新文.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夏丽君,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