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

2023-05-30陈青

今古文创 2023年8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当代价值马克思

【摘要】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既关注生态环境,又关注民生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出发关注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生态层面的需求。本文闡释了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五大内容,即缘起论、需求论、根源论、道路论和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兼具和谐共生的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人民性,对于弘扬生态文明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民生;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8-007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24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生态民生”这一概念,但仍旧可以从诸多著作中窥探其生态民生思想。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以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为起点,既格外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更侧重于从生态视角剖析民生问题,他认为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与民生幸福,强调生态环境也应当是民生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突出并反思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提升生活幸福感。

一、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缘起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民生思想缘起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与自然必须实现和谐统一,才能为人类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生幸福。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紧密相连,若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庇护,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无从谈起,民生幸福更是天方夜谭。同样,自然界若想实现永续发展,也需要人类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和呵护之心,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类与自然界并不是同步诞生的,人类世界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另外,人的生存发展也必须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自然产品和物质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终导致民生困境。因此,人与自然必须实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友好和民生幸福的双重目标。那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间桥梁便是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并不是被迫适应自然界的一切,而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能直接运用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的自然资源,更能运用所创造的一切条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不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必须要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自然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二)需求论:人民的生存需要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条件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外部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价值。马克思的生态民生思想正是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面临的生态层面问题,强调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进而在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中保障民生福祉。

马克思密切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以生活环境为例,煤炭燃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工厂废弃物随意排放导致河流被污染,人口过度集中带来大量生活垃圾,贫困的工人只能居住在狭小拥挤的贫民窟中,甚至连吃饱穿暖这种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种种乱象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幸福感。

此外,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同样不堪入目,不仅如此,工人们还得遭受资本家的剥削从事繁重艰难的工作,工人们越努力越贫困。马克思曾详细描述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2]资本家不仅掠夺工人们的劳动,更掠夺了工人们所应享受的生产条件,无法为工人提供保障人身安全的工作设备、舒适的工作空间、宜人的空气和阳光,致使工人的生态需要和民生需要完全无法得到满足,使得工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更可能威胁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人民改善生态民生的诉求不断增强。

(三)根源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引发生态危机、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逻辑”极力追求最大的利润获取和资本增殖,极力压榨剥削自然环境和劳动群众。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自身最大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向自然界索取,毫无节制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毁坏不管不顾,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也丝毫不进行限制和管控,以期最大限度获得支撑工业发展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而导致生态矛盾凸显和生态危机频发。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再是有血有肉、应当被尊重的生命个体,而仅仅被当作实现资本运行的手段和工具,人民群众的真正生活需求惨遭忽视,大大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不平等。

在被资本逻辑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激化资本逐利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遭到破坏,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采取了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正确行为。例如,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面积,大范围砍伐森林,最终导致土地寸草不生、高山畜牧业遭到破坏。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不加处理地排放到自然界,丝毫不顾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出现断裂,无法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无产阶级的生态权益,也严重威胁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本家不断地将生产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排放的废气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最终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得人民无法享受新鲜的空气,只能呼吸到充满瘟疫菌的污浊空气。而这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四)道路论:共产主义道路的优越

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关,正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解决政治问题。“资本主义已经没有解决生态矛盾和化解生态危机的能力,生态安全型社会必定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的社会形态。”[3]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攫取剩余价值,服务于资本家的利益,根本无法解决生态问题,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普通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化解生态危机,实现良好生态与民生幸福的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生态安全、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每个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福利。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者们将摒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谋求发展的生产方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和资本增殖的目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和民生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五)价值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最终价值诉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民的生存需求和生态需求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之后,人民将会提出更高层次、更丰富的发展要求,达到提升能力和人性复归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4]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旧式分工,每个人不用被固定在某一个生产岗位或生产环节,人人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从而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从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特征

(一)和谐共生的科学性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不断呼唤人类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觉,让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双方之间不合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为了眼下利益而肆意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应当保持长远眼光追求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人类要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从人的角度关照自然,平等对待自然,而非保持征服自然的高高在上的态度,实现维护人类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双赢目标,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要求。

(二)以人为本的人民性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聚焦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更是其本质要求。从人民立场出发,深刻剖析了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态需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放眼未来,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之后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其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关怀。此外,马克思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实际需求,更关注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强调生态与民生共建,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各种层次的需求,着力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总之,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三、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弘扬生态文明观提供理论支撑

“文明关系到人们的行为和品格,人们非绿色、根本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是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5]生态问题是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自然表征,但其更反映出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当。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不同于传统工业文化,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有效应对生态灾难以及有助于发展绿色经济、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兴文化。”[6]即生态文化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利用资源时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而非只关注当前利益,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之爱和生态责任感,形成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行动指南

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要以自然的可承受能力为限度,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应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精神,即要推动实践活动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公众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首先,要不断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改变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确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经济新增长模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多措并举地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態环境因素,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优势。

其次,要让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在选择各类型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时,要将其是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纳入考量标准,要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进行消费,如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低耗能家电、对物品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人民群众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的自然资源利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让后代也能享受绿色发展。

(三)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借鉴意义

目前全球生态问题仍然凸显,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问题依旧存在,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对于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态问题不是某一国家的特殊问题,而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应对生态危机问题时,各国的命运早已被联结起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之间必须团结协作,人类才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胜利。发达国家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和经济优势,不断培养生态技术人才和发展生态科技技术,为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加大生态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当前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重视生态问题,避免陷入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困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结合国情制定出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只有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共同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才能实现双赢,为人类带来新福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0.

[3]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1-8+1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5]方世南.绿色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42(1):15-22.

[6]方世南.从生态小康社会到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和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7,33(12):47-51.

作者简介:

陈青,女,汉族,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当代价值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