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内涵、要素与逻辑

2023-05-29谢启秦唐云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逻辑内涵

谢启秦 唐云红

[摘要]移动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指在“大思政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通过将物理课堂转移到社会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实现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需要精致的教学内容、娴熟的教师技能、深度的学生参与、高效的过程管理,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在社会发展变动的大背景下,推动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凸显出需求逻辑、竞争逻辑和革新逻辑。

[关键词]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内涵;要素;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11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8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获得感和亲和力,不少高校先后推行“大思政课”改革。作为“大思政课”改革的一种尝试,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带来新感觉、新体验与新收获,深受师生好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移动思政课堂仍不断暴露出形式主义、能力短板、监管困难等弊端,亟待移动思政课堂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界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热词。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又一次强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2]。本研究试图从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出发,分析其结构要素和生成逻辑,进而探讨实现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条件。

一、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及其理论渊源(一)内涵要义

所谓高质量就是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获得感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等。所谓“移动思政课堂”,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为载体,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蕴涵着养成教育与学成教育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3]。本文的“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在传统思政课堂、网络思政课堂与“移动思政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融合传统思政课堂、“大思政课”与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新概念。

其一,传统思政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思政课堂不可或缺,强调以互动模式、启发模式、案例模式、专题模式等为主,具有互动性好、创造性强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比如教学观念落后、课程设置固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环节固定、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属于一种重理论、强灌输、多明理、贵言传的“课堂、教材、教师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其特征是:注重单一、僵化的纯理论,强调单向度“满堂灌”,凭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垄断整个课堂。

其二,网络思政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思政课堂有着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O2O模式、菜单模式、对话模式、“2+1”模式、“3322”模式、“3+1+1”模式等。这些思政课网络模式反映了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属于一种重实践、强探讨、多交流、贵内化的,集教师、教材、课堂、课外、多媒体等于一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其特征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层面的“双向互动”,实行集信息、网络、声像于一体的立体式教学。

其三,移动思政课堂。移动思政课堂是指将物理课堂转移到社会课堂,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兼顾理论灌输与现实问题的一种新型思政课堂,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感和亲和力。移动思政课堂是“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实践,并融合了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思想,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主张通过教师或学习伙伴来完成意义建构,追求崭新的教学观念、兼容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过程、身临其境的体验场景,具有主观性、情景性、社會性和交往性等特点。

本文通过比较3类课堂模式(见表1),借鉴高质量发展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新概念,旨在优化思政课教学,寻找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着力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感、亲和力。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为:以“大思政课”和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教学场地从物理课堂转移到社会课堂;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有效实施课堂管理监控;科学设计教学运行制度。

(二)理论渊源

其一,移动思政课堂与建构主义。移动思政课堂与建构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外界环境与学生的主观性会影响学习效果,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学生在教师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来实现意义建构。比如,皮亚杰强调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4];科尔伯格强调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斯滕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布朗提出“情境学习论”[5]。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讲解。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追求实践出真知,本质是突出外部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影响。此外,建构主义对学习者主动性的强调,要求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这也是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其二,移动思政课堂与最近发展区。移动思政课堂与最近发展区也有着密切联系。最近发展区[6]是指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学习与发展是一种合作活动,不能被“教”给某个学生,而是学生构筑自我理解。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思政课教学应抓住最佳期限,采取相应方式与手段,确保教师借助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应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方式变革,教师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借助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突破自身局限、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为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兼顾理论教学与体验教学、思想灌输与分析引导、理论阐释与现实关切、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实现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

由上可知,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吸收了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思想元素,与高等教育改革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因此,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指根据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在坚持针对性、实践性、师生双向互动性、因地制宜、广覆盖性[7]等原则下,转移物理课堂到社会课堂,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构成要素

根据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要通过精致的教学内容、娴熟的教师技能、深度的学生参与、高效的过程管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才可以实现。

(一)精致的教学内容

在移动思政课堂中,教学内容涉及教材内容、教学讲授内容、教学资源内容以及教学互动内容等,均要精心选择,反复斟酌,体现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真正做到内容为王。在移动思政课堂中,教学内容设计与确定,还必须考虑思政课堂的“移动”因素,教学内容要与社会课堂密切匹配,贯彻“大思政课”理念,深入挖掘,因地制宜。针对社会课堂临场、参与、互动、体验等特点,教学内容设计要选取真实案例,抓住重点,对接热点,深刻剖析,解疑释惑。比如,“移动”课堂到岳麓书院,讲党史教育;“移动”课堂到韶山,讲毛泽东思想;“移动”课堂到石鼓书院,讲王船山和传统文化;“移动”课堂到小岗村,讲小岗村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移动”课堂到社区,讲马克思主义与民生问题;“移动”课堂到法庭,讲法治教育。

(二)娴熟的教师技能

教师和教材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8]。在思政课上,教师技能如何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也是决定思政课供给质量不可代替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教学场地转移,思政课堂教学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涉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场地选择、学生组织管理、教学经费投入以及人身安全保障等诸多难题。在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中,娴熟的教师技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还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根据木桶原理,如果教师存在上述能力短板,那么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水准就会受到限制。因此,移动思政课堂的教育生产力由最低水平的教师教学技能决定。

(三)深度的学生参与

杜威总结出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原则,卡内基总结出了“1两重的参与重于1吨重的说教”[9]。在思政课上,学生参与程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衡量思政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深度的学生参与是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变量。大量实践与调查结果表明:课堂讲授、阅读、视听、示范、讨论、动手、教别人(即运用),这些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其相对效果分别为5%、10%、20%、30%、50%、75%、90%。也就是说,课堂教师讲授效果是最禁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效果最差[10]。还有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对大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11]。日本学者金子元久提出教育力理论,认为大学的教育力发生于大学方面的教育规律与学生方面的成长规律的交接处[12],学生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排斥型,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进而影响着大学教育力及其学业成绩。在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中,深度的学生参与意味着大学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课中紧跟教师讲解,仔细观察体验,深入思考分析,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从而真正确保移动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和获得感。

(四)高效的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對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学管理由学校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行使,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要推进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建设,基本思路是实施过程管理,以学生满意为导向,遵循决策—实施—监测—改进等工作流程。首先,由学院课程组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必须涵盖与移动思政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进度等;其次,进行移动思政教学组织管理,一般由任课教师负责全程组织实施,独立完成,既要维持田野教学秩序、保证课堂纪律、发起讨论与互动等,又要保证参与学生人身安全;最后,开展移动思政教学质量评估,一般是由教学督导、学院领导和听课学生来打分,有跟班听课、师生访谈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要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移动思政课堂必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尤其是室外现场教学。

(五)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参考的教学活动,是判断教学活动价值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力地提升教学效果,不科学的教学评价会损害教学生产力。移动思政课堂教学评价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主要是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将教师移动教学工作纳入评价范围,大力支持和鼓励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行为,褒奖他们采用移动思政课堂教学,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估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把绩效考核与职称、福利绑定,完善和落实科学评估机制。二是把学生学习效果纳入移动思政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制定学习纪律和完善考试制度。一方面,加大课堂纪律执行力度,扩大课堂纪律覆盖范围,建立精准考勤机制,升级课堂监控手段,全面评价移动思政课堂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思政课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弱的特点,相应地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期末考核中的比重,尤其是大学生课堂表现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

综上所述,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精致的教学内容、深度的学生参与、娴熟的教师技能、高效的过程管理和科学的教学评价等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促成和推动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的生成和发展,并形成教育生产力。

三、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在传统思政课堂的基础上,与“大思政课”、新发展理念相结合的结果,不仅遵循着迎合学生胃口的需求逻辑和推进教学改革的竞争逻辑,还蕴含着思政课教学的革新逻辑。揭示和理解移动思政课堂的发生与演化逻辑是推动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基础。

(一)需求的逻辑

从需求侧来看,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需求的重要尝试,是党和政府对思政课教学的殷切期望,也是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基本论断。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很尖锐的教学矛盾就是: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思政课学习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之间的矛盾。其一,学生知识需求升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3]认为,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等基本需求;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OO后”大学生显示出开放、上进、务实、“网络化生存”[14]等鲜明特点,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均带有“网生代”的深深烙印。在思政课教学中,与“逻辑+修辞”的传统思政课教学和“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的网络教学相比较,正在推广的移动思政课堂带给“OO后”大学生新感觉、新体验与新收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教学环节亟待完善,教学效果亟待提升。其二,党和政府迫切要求。作为公共课程,思政课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通过移动教学空间,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升华道德情操,会更好地获得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下,一届又一届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不少毕业生前“腐”后继,暴露出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伦理道德败坏等“缺钙”综合症,亟待从教育的源头入手,堵住漏洞,解決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基于需求导向而提出来的一种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争的逻辑

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思政课建设新的时代要求[15]。从供给侧来看,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也是锦标赛体制和综合国力竞争在教育中折射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指出,高校思政课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的关键课程[16]。因此,实现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项有益探索。从国际国内大环境来看,在百年变局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逆全球化不断凸显,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角逐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集中于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集中于人才竞争。在抗疫斗争、中美贸易战、修例风波等事件中,以爱国主义和专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历史昭示:如果爱国主义教育缺位,就可能留下矛盾冲突的隐患,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于此,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高校小范围来看,在当前的锦标赛体制下,自1998年改革以来,各大高校陷入了对人才、项目与科研成果等的激烈追逐,并形成了教育资源“军备竞赛”。上好思政课,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一轮思政课改革中赢得比较优势,是各大高校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也是高等教育长期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革新的逻辑

从教学实践来看,移动思政课堂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过程,意味着从粗放型探索试点向集约型升级转型,并实现移动思政课堂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中,不少思政课教师遭遇职业天花板,主动选择躺平、佛系,“无项目、无成果、无经费”,在教学上不思进取,依赖PPT、依赖教材、依赖老把式,陷入教学“路径依赖”;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网生代大学生”,不但对满堂灌输的讲授法心生厌倦,而且对花样百出的网络教学也产生审美疲劳。比较而言,在推进移动思政课堂教学中,旨在通过移动教学空间和改革教学评价,一方面推动教师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另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觉融入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实现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预期目标和内生动力。

四、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多角度、多方位地讨论和分析了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构成要素和内在逻辑,目的在于推动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

由于移动思政课堂的本质在于通过转移教学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深度参与体验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感和亲和力,所以,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堂而言,移动思政课堂是一个巨大挑战。其一,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适应变革,自觉打破思政课教学现有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思政课堂、网络思政课堂比较,移动思政课堂强调转移思政课到社会场域,学生在现场参与和实践体验中接受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对于移动思政课堂而言,就是要教师牢牢抓住移动课堂这个“牛鼻子”,好好备课,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优势和资源;要教师深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和制作现场教学内容,比如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著名书院、红色文化、道德楷模等。其二,与传统思政课堂不同,移动思政课堂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走”的课堂,学生不断地在真实世界中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听取、交流以及思考等多感官刺激来获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从中明白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亲身体验实践中得到的收获,比理论课单一的理论灌输来得更真切更深刻更难忘。其三,在移动思政课堂中,由于教学活动发生在野外场地,如何确保几十上百人在一所书院或红色景点前认真听讲中国故事,可能带来新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等问题。如何保证大学生更有效地参与移动思政课堂,不仅是组织管理问题,也是一个全过程动态监督问题。其四,由教学空间转移衍生出来的又一个问题是:如何科学评价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在移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功能、评价类型、评价方法等,其中如何发挥评价机制的立德树人功能是评价制度设计的关键所在。

当然,高质量移动思政课堂只是众多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提倡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也不否定现有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实际上,我们更主张通过践行更生动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更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只有深入领会“大思政课”精髓,精准把握移动思政课堂的特点、要素和逻辑,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6(02).

[3]蒋德勤.“移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诉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50-52.

[4]〔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第二版)[M].卢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

[5]BROWN,J.S.,COLLINS,A.& DUGUID,S.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01):32-42.

[6]〔苏〕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1。

[7]蒋德勤.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71-72.

[8]Eom Sean B & Ashill Nicholas.The Determinations of Students'Perceived Leraning Outcomes and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Online Education:An Update[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16(02):185-215.

[9]沈震,钱伟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66-74.

[10]刘怀珍.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大班教学的小组讨论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1(03):69-72.

[11]朱丽蒙,付信志,提越.大学生个体因素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57-58.

[12] 〔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13] Maslow,A.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M].Great Britain: Macat Library.1943:7-36.

[1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228.

[15]王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2(06):39-42.

[16]習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王岚)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Connotation,Elements and Logic

XIE Qiqin,TANG Yunhong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Hunan 421008,China)

Abstract: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refers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mobilizing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transferring physics class to social class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needs exquisite teaching content,skilled teacher skills,in-depth student participation,efficient process management,scientific teaching evaluation,etc.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society,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highlights the logic of demand,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connotation; elements ; logic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逻辑内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