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的实践探索
2023-05-29孙鹤娟刘菲王力东
孙鹤娟 刘菲 王力东
[摘要]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呼应教育现代化,从“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理念释义切入,认识未来学校“场景教育”对教学空间跨越的意义,认识“生态思维”对教学环境再造的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国”“数字强国”的目标指引下,长春市文理高中从实际出发,以打造泛在化学习系统、建设微型化学习社区、建设新生态智慧校园为立足点,制定了8个“以”的实践策略,构建了7个“重构”的行动框架,展开了“全场景新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学校;学校变革;全场景;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55-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09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因信息技术进步而引发的教育变革广泛而深刻,对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建构体系和活动方式有了质性的超越甚至颠覆。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对于未来教育的探索,也开始从过去强调技术赋能教育要素转变为重视教育整体变革以重塑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正不断重塑着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革[1]。2022年11月,《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已经颁布,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已经启动。
长春市文理高中创建于2021年,是一所致力于打造“袖珍、精品、高水平”的民办高中。其以未来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全场景教学、角色职能转换、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为框架,以教学场景的“破壁与重构”为策略,为建设未来学校寻找突破口,聚焦方法创新,探索以“全场景化学习”为特征的“新生态”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对未来学校是这样定义的:“未来学校”是围绕社会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技术和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2]。
当今世界上的教育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3],使对未来学校的研究逐步从背景、概念、特点和前景展望等理论研究转向学习空间重构、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和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学界对“未来学校”的综述研究表明:对未来学校研究的分析框架主要围绕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空间、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转变,而最多见的实践研究视角聚焦于学习方式、场域空间和教师角色,这在未来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中十分常见。譬如,美国建设了世界第一所“未来学校”,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芬兰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创新学习生态系统;欧盟成立了“未来教室实验室”,重新组织传统的教室和其他学习空间,以支持教与学方式的变革[4]。
积极的“未来学校”建设的中国实践始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明确提出未来学校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学校实验室要基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根据国际国内新的背景与趋势,将教育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纳入到未来学校的探索中。通过“中国未来学校培育行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提升行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等六大行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未来学校理论体系,系统探索未来学校实践的中国模式[5]。
二、“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的理念释义
随着技术、教学、知识的发展,教室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这些变化促使学校开始进行学习空间的再设计。新型学习空间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通过学生的協作、互动、讨论等活动促进其主动学习。在全场景新生态的学习空间内,一切教学要素的设计、建构都从学生需求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发展和生命成长过程出发,把空间及其学习资源的掌握和主导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方面北欧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例如,瑞典的Vittra Telefonplan学校被称为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传统的教室变成了非正式学习区、休闲区、探究区以及各种功能区等[6]。他们认为,学校的空间布局不用追求固定标准,教室也不一定都是千篇一律的桌椅排列,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并提供相应灵动的学习空间。所以,Vittra Telefonplan学校抛弃了传统的教室布局,把工厂车间式的教室,改造成“洞穴”“实验室”“营地”“水吧”等新型学习空间[7]。比如,楼梯中的“洞穴”可以沉浸式自学;“实验室”可以开展数学、科学和艺术活动;“营地”里学生可以在这里会面和讨论任务进程;“水吧”里开展社交活动和非正式学习。这些空间功能的设计完全立足学生需求,富于人性化、亲和力,给学生全新的浸入式体验,帮助他们开展个性化的深层次学习。
长春市文理高中建设“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旨在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不同教学场景间的智慧融合,助推教师的精准教学,催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功能上,特别关注了资源要素的融合,实现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混合学习。学习空间的重构特别关注学习主体的体验性和人际的交互性、人机的交互性、学习过程的数据捕捉和集成分析。一方面,具备空间整合思维,追求教学空间的跨越;另一方面,具备生态融合思维,重视教学要素的对话、链接和共生、再生,对教学环境进行“活性”的再造。
(一)“全场景教育”:教学空间的跨越
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教学达不到的,呈现出一种教育的新生态,其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校园智慧生态化,“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是开放、共享、共生、共创。因此,未来学校视域下的学校“全场景教育”,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打破传统教室空间,实现教育场景的破壁与重构。这不仅是教学空间的跨越,更是教学理念的跨越。
传统教育中,只有教室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场所和特定空间。20世纪80年代,媒体技术使教室生动和鲜活起来,但教学的场景设计依然拘泥于特定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8]。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空间的再造。知识不仅在特定空间的师生互动中生成,还在人机互动、数字信息的互动中生成;学习者不仅身居“在场”的物理世界,更可以进入“虚拟空间”学习。例如,深圳市率先创办了云端学校、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努力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都在朝着“未来学校”发展。
长春市文理高中在新理念引领下,打造集成智慧和应变的学习场景,重塑学习空间,建构新型教学场域。学校配置了泛在化的多媒体和移动终端、信息互动系统,全时空地表达教育理念、承载教育要素、实现教育功能,替代了传统教室。学校设有的“四大中心”“三大平台”“两大空间”,凸显了“四维”空间、信息动态流变、内容主题化、终端泛在化、学习资源混合式等特点。场景化思维正在深刻影响着教学条件的创造、教学情感的链接和教学功能的实现。
长春市文理高中从教育场景入手,以“为学生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认识和实践层面探索新兴技术支持下的全场景教育空间内容、空间技术、空间功能的再造。学校所有的开放学习空间都具备“情景化、智能化、课程化、功能化”特征,每个空间相当于小型的学习社区,可以支持全科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超越传统学校教学空间的深度重构,赋予全空间以教育功能与价值(见图1)。例如,高一上学期在进行语文学科《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习和课间来到开放式数字化阅读中心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学生以生态小组为单位,领取学习任务,在个性化学科资源教室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在模拟联合国报告厅进行微专题研讨、在沉浸式学习中心进行辩论,最终完成研讨与汇报。这一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教学空间的跨越,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学校通过场景化设计,调动学生感官、唤醒学习意识,培养场景观察、信息交互应用和知识构建能力。驱动空间创新,增幅场景效能,让场景赋能教育[9]。例如,在沉浸式主动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通过终端开展可视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线上选修课程群”资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拥有覆盖高中三年的经典VR实验,全学科微课可供学生自主选修……场景化教学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生态思维”:教学环境的再造
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新理念下的教学环境应该具有互动性和社会性。学校教学空间就是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有机、动态的生态系统(见图2)。因此,长春市文理高中要用“生态思维”建构学校新生态实践模式。
1.生态思维是生态战略的核心。“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创新的学校教育都建构了自己的“生态战略”。生态思维是生态战略的核心,而生态思维的核心是供需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性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生态首先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本质是以学生为原点的教学资源的供求关系。
2.学生在新生态场域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需要组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需要开放更多的学习场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需要遵循人脑科学,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材料”和“场域”。长春市文理高中以学生阅读为中心、以校园環境为场域,搭建多终端、可再生、立体化的有机阅读生态系统。学校组织开展阅读文化建设、阅读场馆建设、阅读资源建设、阅读课程建设、阅读平台建设、阅读数字化建设,设立师生共建共享的“个人图书馆”,打造智能环境下的校园阅读新生态。
3.生态思维也是系统思维。学校生态系统中,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学校对课程资源的供给,构成了系统的动态要素。学校教育新生态,着力打破传统的教育场域、环境和生态圈的壁垒,形成泛在的、交互的、虚实融合的,足以激发和唤醒学习思想流、认知流、信息流、资源流的生态场,重构可视化、网络化、互动性、混合式的学习资源与场域,打造全时空覆盖的学习终端,可以便捷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自适应学习,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认知交融、沉浸心流、虚实结合、成长和谐、资源供给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一个自主赋能的学习能量场。
4.学习资源供给是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长春市文理高中秉持“学生中心”的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原点和资源建设的动力点,提高学习资源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优化学习资源的供给结构。首先,考证教学生态的前端即需求端——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资源供给水平,优化资源供给结构;以资源为轴心,推动需求不断再造与更新。其次,优化教学生态的后端即供给端——学校对学习资源的供给能力。学习资源供给满足学生需求,这样的教学生态系统是平衡的、良性的。
学校课程资源的建构水平取决于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新时代的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尤其体现在统筹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筛选和组织网上优质学习资源的能力。长春市文理高中的学校领导坚持落实新课程理念,汇聚海量网络资源,整合教学目标,优化迭代课程,为学生集成、优选,广泛引入国家优质资源,形成众多的在线开放课程。例如覆盖高中全程的理化生(经典)虚拟仿真实验、优质高中320门选修课资源、阅读教学示范包、数字星球、人类文明的足迹、尚悦书库等数字资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破壁与重构,实现了知识、信息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推进了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发展,体现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
三、“全场景新生态学校”的实践探索
在建设“教育强国”“数字强国”的目标指引下,长春市文理高中从实际出发,展开了“全场景新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其智慧校园行动框架见图3。
(一)以学校“新基建工程”为基础,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由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技术在校园中的充分应用,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也变为3个,即校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长春市文理高中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高起点办学,对数字校园建设做出统筹设计。重新定义学校、学习、课堂、路径,重构办学理念,从制订规划、软硬件建设、教学应用、产出效益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努力凸显“全场景教育”特色,实现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的“全时空学习”,在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与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相匹配的实际成果。
校园网络硬件基础总控平台部署核心服务器,从而实现校园物联网一体化控制。总控平台终端对网络终端、存储终端、智慧教室终端、智慧班牌终端、门禁系统终端、校园安防终端、广播终端、一卡通终端、智慧考勤终端、办公终端、楼牌终端、教学终端等12项联网终端进行互联,从而实现硬件设备的超融合一体化管理。
智慧校园要“智慧”就必须拥有经验式的大数据,若想实现大数据,智慧校园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就必须融合汇总和打通共享。要想实现这一功能,整个智慧校园的各个应用系统就必须要实现一体化。长春市文理高中的大数据应用平台,能够对学校九大中心数据进行超融合一体化管控。学校建有智慧教室77間,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录播教室,设置3个机位,可以实现常态课堂教学的全科、全程自动化无感录制,课程音频、视频画面都与智慧校园大数据中心的课表实现联动,并进行资源整合,解决了目前常态化教学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要难题。平台已经累计采集了1.3万节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资源,并且自动整合为多机位导播课,而后将以“好课标准”筛选升级为精品课,保存为永久教学资源。
学校基于数字化课表,在教、学、管、评四大环节中,实现了数字化全流程“OTO”(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意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
(二)以学校“场景革命”为路径,构建学校教育教学新生态
未来学校的教学场域,一定是打破传统课堂、传统教材的“场景革命”,学习行为走出传统的“物理空间”,走进“虚拟空间”,实现“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融合学习。场景的特征不仅具有人文化、课程化,更是具备生态化、智能化。学校建设了“两大空间”,即“时光隧道文化轩廊”“步步高阅读天梯”;“三大平台”,即“智慧校园一体化平台”“生涯规划指导平台”“融媒体制作平台”;“四大中心”,即“开放式数字化阅读中心”“沉浸式主动学习中心”“探究式科技实训中心”“折叠式新文科实训中心”。学校的所有空间都是“学习场”,所有学习场都是开放的,连接丰富数字资源的终端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实现全时空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适应学习。课堂成为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高度互动的学习社区、信息技术支撑的实践场域,学校空间都成为开放潜在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场景重构。
(三)以“四生课堂”教研为载体,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应对“三新”教育变革,建构“一体、二维、三阶、四模、五大素养、九大功能主题”课程体系。通过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引进,优化课程资源供给结构,提高课程资源供给水平,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和新技术支持。教师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开展“场景·场融”主题教研活动,凸显多元性、融合性、选择性的课程重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探索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场景体验式学习、小组互助式学习、翻转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推动“灵动的生命课堂、鲜活的生活课堂、自主的生本课堂、智慧的生态课堂”的建设,从空间形态、教学形态、资源形态等3方面实现了课堂重构。
(四)以虚拟教学资源建设为牵引,优化学习资源供给结构
学习时空和学习资源的无边界开放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但学校的目的、本质及其功能的实现,依然要求学习资源供给聚焦培养目标,体现立德树人,着力能力培养,所以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依然是未来学校的要领。长春市文理高中建设了电子资源馆,与教学进程同步集成完整的以课节为单位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包(教案、学案、PPT课件、课时作业、大练习等),充分运用数字校园功能,提高学习资源自我循环供给能力。常规课堂的同步录制、常态化的资源库校本化建设,成为校本资源库的“海量底盘”。
在全场景学习生态中,教学行为从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和网络在线。学校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地球和人类历史足迹等数字学习资源,提供数字化阅读类、大思政新闻类拓展延伸学习资源,提供3倍于学分量的线上选修课资源,以支持学生体验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和翻转式学习,丰富了学习资源供给方式,提升了学习资源供给能力,实现了资源重构。
(五)以泛在化学习终端建设为基础,深化教与学方式的创新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 + ”的兴起,移动学习设备常态化的趋势明显,教育学习类软件借此东风日益增多。多样化的选择让学校和学生应接不暇,追赶新型学习工具潮流的同时一些弊端也暴露无遗。例如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筹备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掀起了移动设备(如平板、手机等)进教室的热风[10]。
为实现校园内的泛在化学习,长春市文理高中配有150个智能终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随时开展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数字化阅读中心和沉浸式主动学习中心,学校提供了墨水屏、智能平板等,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资源环境。在阅读大数据中心,学生的阅读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全过程监测,配合线上测评,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仅2022学年,教师累计发布阅读计划36次,学生有效阅读作品数171篇,完成阅读测评人数299人次(1/3),通过大数据的各维度阅读指标数据,为教师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持。
(六)以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为重点,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
2017年5月,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高峰论坛上就“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了专题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11]。因此,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体、推动者,长春市文理高中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与“新基建”同步规划、推进,侧重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学校开展切合智慧校园应用需求的“智慧校园一体化平台功能使用能力”培训。学校的信息技术专家采取一对一讲授演示、短视频微课、后台观察使用反馈并带动模块优化升级的深度培训,直至确认落地常态化使用。这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同步、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同步,教师全场景教学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数字资源课堂应用等“贴地”培训方式,使全员信息素养水平迅速提升,完全适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和要求。全员教师不仅可以熟练使用平台、运用大数据工具,而且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七)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切口,促进教育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学校秉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以过程评价导向,建立了动态赋能的学生成长平台,确立了评价重构框架。创建信息档案管理、健康管理、大数据成绩质量分析、学分档案管理、新高考生涯规划、德育行为管理、成长写实记录等“七大”系统管理平台。以学分管理为例,基于本校的学分管理思想,学校确立了“八大”学分模块。所有学生的学分即时同步到与各应用数据打通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数据同步融合。学分自动汇集到学生账号下,班主任及管理部门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分构成详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学分情况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学校结合新高考育人要求,精心打造“动态赋能综合素质成长平台”。打破数据壁垒,融合生涯板块,与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数据实现对接;打破学期限制,实现全过程数据轨迹跟踪分析;打通多维数据,让数据对话,推动评价的数据转型。
(八)以学校管理流程再造为契机,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
学校“智慧校园一体化管理平台”由“七大板块”构成,即智慧教学板块、智慧教务板块、智慧办公板块、智慧资源板块、智慧成长板块、智慧服务板块、智慧传媒模块。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对话,实现学校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放大了数据的管理服务价值。长春市文理高中以选科选课线上自动化发布,构建数字化信息交互方式;以无纸化办公平台建设,实现团队精准协作;以智慧班牌联动课表中心,通过AI人脸考勤技术,实现学生走班考勤管理;以线上线下教学督课信息集成融合,赋能團队助力教师成长……这些常态化教育教学要务,目前已实现智能服务全流程、信息发布全终端、系统覆盖全场景、数据监测全过程,有效提高了学校管理效能,实现了管理重构。
四、“未来学校”建设的总结与展望
(一)初步实现了创建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的目标
建设“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是长春市文理高中顺应“三新”背景在设计学校初期就着手规划的方向。学校拥有数字化智慧校园优势,小型学习社区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全场景教育”。在“探究式科技基础实训中心”,学生积极参加人工智能、3D创意空间等社团活动;在“折叠式新文科基础实训中心”,学生通过新闻录播实践平台、微电影制作体验、沙画创作平台,关注人文、现实,提升审美能力、创造力;在“沉浸式主动学习中心”,学生通过终端开展网络化、可视化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线上选修课程群资源;在“开放式数字化阅读中心”,学生实现了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学校从空间功能、空间技术、空间内容到学习组织,实现了超越传统学校的深度重构,形成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课程化的开放空间,建设了一个全场景新生态的智慧学校。
(二)建设未来学校的展望
通过两年的教育实践,长春市文理高中初步具备了未来学校的一些特征,但尚不具备未来学校的完整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拘泥于高考的功利目的,尚不能完全放开;大数据的整合运用、教学方式的混合运用、课程资源的融合、教师角色的转换等都需要在长时间的探索中不断深入研究、破解并建模。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培养模式单一、方式方法传统老套,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运用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面对国际教育前沿的发展理念引领,很多学校在整体上已呈落后趋势,长春市文理高中作为未来学校实验基地,要对国家数字化战略做出最快响应,先行探索,求解新题,破解难题,推动未来学校建设由表及里,走向深水区。未来学校建设的行动框架,将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普及智能教室和虚拟实训室、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技术支撑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为此,长春市文理高中将集中破解3个关键问题:一是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育教学分析模型;二是在学生本位理念下的“全场景新生态”的教学建构中,做好书本知识、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三者的统一规划设计;三是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大数据应用获得更多的数据来反复修正评价指标和学习参数,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全场景新生态智慧学校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学校发展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进行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开放性平台,适应新高考要求,与国际未来教育接轨,形成一个良性的智慧校园生态。
参考文献:
[1]王永綦.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重构[J].西部素质教育,2021(18):7-9.
[2]《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节选[J].教育科学论坛,2017(14):3-4.
[3]王永固,许家奇,丁继红.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0(03):3-14.
[4][6][7]曹培杰.未來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1):114-119.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发布[EB/OL].https://learning.sohu.com/a/611377691_494598,2022-11.
[8]黄先开.以信息技术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20-09-17(09).
[9]张新鑫.基于全场景化呈现的服务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翻转课堂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2):110-114.
[10]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教育科学,2019(08):8-12,50.
[11]程威俊,涂英桥.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颠覆性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8(10):31-35.
(责任编辑:刘丽)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All-situational,New Ecological Smart School”
——Schoo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School
SUN Hejuan,LIU Fei,WANG Lidong
(Changchun High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Changchun,Jilin 130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option of new concepts,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ies,echo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starting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ll-situational,new ecological school”,the significance of “scene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school in terms of spanning the teaching space an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thinking”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recogniz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power” and “digital power” ,Changchun High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has formulated eight “to”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constructed seven “reconstruction” action frameworks based on the building of a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a miniaturized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logical smart campus. The paper carries out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ll-situational,new ecological smart campus”,and finally makes a summary and expec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school”.
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uture school; school transformation; all-situational; new ecolog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