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生成式教学研究

2023-05-29姚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生

摘要 生成式教学无论从教学哲学或教学技术理解,均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动态生成。生成式教学有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作为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和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其融入高职思政课运用生成式教学较为适切。基于当下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兴趣、认知、认同及参与四维度表现,以乡村振兴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选择五方面具体融入点。针对所选择的具体融入内容,在生成式教学过程对应地探索融入路径以助力师生互动,帮助高职生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能力。

关键词 生成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乡村振兴;融入路径;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6

Abstract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dynamic generation of teaching elements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or teaching technology. Generative teaching is helpfu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ocial process in the generation and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ppropriate to apply generative teaching of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awareness,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n the five integration point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integration, several integration paths have been explored correspondingly in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process. This help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n help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Generative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Rural vitalization;Integration path;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生成式教学研究”(HKYDJSZYB-2022-5)。

作者简介 姚丽丽(1991—),女,浙江湖州人,经济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政治研究。

生成式教学注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反对过度强调知识传递的教学物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思政课教学实践与生成式教学理念颇为契合。生成式教学不仅是从技术主义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其不囿于指向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是师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均体现“生成式”。该研究基于认同生成式教学更是一种教学哲学思维的视角,以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为例,探讨生成式教学实践。

1 生成式教学与高职思政课的适切性

生成式教学,亦称为生成性教学,是近年兴起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之一。目前,主要有教学哲学与教学方法两大视角阐释这一概念。基于思政课相比专业课的特点与定位,高职思政课与生成式教学较为适切。

1.1 教学哲学视角的生成式教学

教学哲学视角下,生成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思维。如郭元祥[1]提出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杨洋等[2]呼吁课堂教学提升人性向度而非理性至上,通過重构课堂教学而减少知识解读偏差。程良宏[3]则进一步鲜明反对生成式教学日趋走向技术主义的倾向,认为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并非二元对立,在批判预成性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基础上,从教学哲学理解生成式教学,试图建构一种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程良宏[3]明确提出生成式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和内在理据。其提出的机理结构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在共构的教学主体结构、学科知识和生活联结融通的教学内容结构以及探究对话与有意义讲授补充转化的教学方法结构”等三维框架。而内在理据则从师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构成要素特点阐明。故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主张的教学目的不限于知识获取,更是扩展人的视野与智慧。

1.2 教学方法论视角的生成式教学

从教学方法论视角看待生成式教学,在当下学界仍颇为流行。朱文辉[4]认为“生成式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论”。章木林等[5]以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激发学生自主学習能力,构建“生成式翻转学习”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范平[6]提出了构建课中学生动眼、动口、动情、动手等“四动”生成式教学模式。至于如何衡量生成式教学的应用实效,周序等[7]认为量化比较并不妥当,反而课堂观察、师生访谈以及行动研究更为合适。

1.3 生成式教学适用于高职思政课课堂

该研究在认同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实际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运用。侯红霞[8]认为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要将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 李颖姣[9]提出生成式教学为思政课构建了生存论路向,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唤醒,亦让思政课获得历史性权威;且大学生接受了过往十几年较传统的“应试教育”,再加上资本逻辑侵蚀、网络世界诱惑、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等,其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较为缺乏,而思政课在生成式教学模式下,以自由平等的教学过程更能帮助学生建构自我“内在灯塔”。可见,生成式教学与思政课有较好适切性。而高职生相较于本科生学科知识基础更薄弱、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理论思辨能力,运用生成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讲好一堂思政课更具需求空间。

2 生成式教学中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现实需求

生成式教学语境下,教学内容不仅限于既定教材知识,而是教材知识与教学主体的真实生活经验、真实体悟关切相结合。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亦需与时俱进,把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同时,宣贯最新国家方针政策,将当前最新社会发展成就纳入教学内容。因此,将乡村振兴有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2.1 乡村振兴是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

“乡村振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之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乡村振兴内容。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2022年是收官之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天专门负责乡村振兴事务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4月《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10]。可见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的国家战略,事关实现共同富裕,是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1]探索乡村振兴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就乡村振兴展开精彩叙事是思政课必要的嵌入内容。同时,乡村振兴是动态推进过程,融入高职思政课非常适合生成式教学。

2.2 乡村振兴是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支撑人才的契合度较高,是输送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来源地。故高职生是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之一,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宏观上有助于让德育在我国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助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等[12]。高职生成长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德育的滋润,离不开政治、文化、职业、道德、法治素质等“软实力”的提升。而思政课正是提升高职生这些“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激励更多高职生有动力、有能力、有毅力走向广袤的中华乡村大地书写奋斗人生,是将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微观个体层面,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综合素养,增强其对于我国乡土实情的了解,促进其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觉醒。笔者面向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舟山等6地市共17所高职院校部分在校生开展了乡村振兴主题在线问卷调研。其中,就“毕业后,是否乐意到农村创业就业?”这一问题,受调研的高职生24.43%选择“非常乐意”,56.20%选择“比较乐意”,仅18.50%选择“不太乐意”,而“完全不乐意”则只占0.87%,可见绝大多数高职生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作为自我成长发展的广阔舞台。至于进一步调研“影响选择是否到农村创业就业的首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参与调研的高职生15.01%选择“农村发展潜力大”,26.88%选择“所学专业对口”,29.32%选择“城市就业生存压力大,农村竞争小且生活成本低”,三者相加合计超过七成。由此可见,高职生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首要考量,正是乡村有着比城市更利于其自身发展的相对优势,能够为高职生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机遇。

2.3 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四维表现”急需提升

该研究的在线问卷调研,就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兴趣度、认知度、认同度以及参与度等“四维表现”进行了调查。每一维度变量分设有多道量表题,每道量表题均采用Liker4级计分,4选项分值由高到低分别赋值为“9、6、3、0”。对量表题进行信效度检验后,以变量数据的平均值加以比较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四维表现”。如图1所示,高职生的认同度最高,兴趣度次之,认知度再次,参与度最低。可见,高认同度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参与度。但就现实需求而言,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最关切的恰是平均值最低的参与度。故提升高职生参与度是探讨生成式教学中如何融入的重要考量。

为探究高职生其他三维表现是否对于其参与度有所影响,运用路径分析,建立如图2所示的路径模型图。可见,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认知度与认同度直接对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兴趣度则对于参与度没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只能通过认知度或认同度间接对参与度形成正向影响。故高职生“四维表现”之间关系结构较为复杂,在实践中思考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容选择及融入路径,由此路径模型图可见并不一定局限于关注参与度,有益于其他3个维度表现提升则亦可纳入考虑。

3 生成式教学中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容选择

乡村振兴为高职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教材与实践舞台[13]。生成式教学认为课程知识的确定性是相对的,具有境遇性和价值性,包括了教学主体在特定境遇中的主观价值判断。故教师将鄉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是基于自身理解进行自主选择、主动创造和建构的过程。以乡村振兴融入具体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笔者基于高职生对于乡村振兴的了解、认同及参与现状,以提升高职生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为重点,同时兼顾提升其认同度、认知度以及兴趣度的目标,结合课程教材各章节内容,提出乡村振兴可融入点(表1)。

3.1 树立志愿服务乡村的人生追求,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

当下,城乡不断融合,乡村社会传统价值理念不断突破,思潮日益趋于多元化[14],构建高职生服务乡村意识要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引导。思政课帮助高职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信农、爱农,改变脑海中对于乡村风貌的固有刻板印象,增强对于未来可能的服务对象——农民的情感联结,进而促进其树立服务乡村意识,增加毕业后开展助农扶农实践的可能。

3.2 坚定扎根基层实践的理想信念,选择乡土大地实现青春梦想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一线驻村干部的艰苦奋斗。后脱贫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亦离不开基层干部勤勉奋斗的坚定信念。高职思政课教学融入对于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尤其是对于其中典型先进人物事迹的介绍讲解,有助于高职生理解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何以成功。进而提升高职生对于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实现个人梦想需要理想信念支撑的自觉认同。

3.3 培育创新思维,投身未来乡村的创造性建设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农村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还在于人。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技能人才,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乡村传统手工艺亟需创新发展,乡村传统产业亦需转型升级。高职农村生源的学生占比远大于本科院校,在线问卷调研中,68.93%的调研参与者属于农村生源,故其更高概率选择返回乡村参与创新产业发展,为未来乡村建设贡献创新举措。

3.4 传承乡村传统美德,自觉成为乡风文明的积极践行者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高职思政课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对于厚重的乡土传统道德加以“扬弃”。开展关于孝文化、和合文化、礼文化等内容教学,延伸探讨对于乡村传统美德推陈出新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求,增强高职生对于乡风、家风、民风等方面的兴趣度;交流思考“新乡贤”的重塑,提升高职生争当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新乡贤”的兴趣,进而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焕然一新。

3.5 提升法治思维,积极认同乡村治理法治化

据费孝通所描绘的“乡土社会”以人情和宗法管理乡村事务,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家庭从原来的几代同堂的大家族到大多成年子女和父母不同住的原子化家庭,乡村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亦在走向法治化。法治思维下,规则意识和公正平等理念及讲求逻辑和理性科学的思维日渐深入人心,为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在青年一代打牢民意基础。

4 生成式教学中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实施

生成式教学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讲授”相结合、相补充,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且互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与精神产品之间,教师根据不同情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和生成意义[15]。故思考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具体路径,须遵循教学方法随情境而择,教学过程含有效互动,且避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有意义讲授”之间的二元对立。故针对上述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可融入点,笔者认为话语重构的精彩叙事、短视频赋能的情境教学、问题导向的“头脑风暴”、启古纳今的分享互评、基层巡回法庭的现场教学等在高职思政课生成式教学过程中是可实施路径。

4.1 话语重构的精彩叙事,双向度讲述

打破教师单向度严肃讲授的课堂传统,重构教师讲授话语体系。将关于青年服务乡村改革发展的通俗文本、幽默语段、生动案例内嵌其中,打造以精彩叙事为核心的融入过程。同时,允许高职生有充分机会讲述自身所生成的关于服务乡村的想法观点,与授课教师的精彩叙事相配合,形成平等双向度思想交流的课堂推进形式。其中,将讲好乡村振兴人物故事作为精彩叙事的重要内容,如课堂“现场连线”乡村领头雁,“角色扮演”讲述乡村创客奋斗史等,以“讲故事”方式阐理释道,打动高职生心灵,帮助其树立志愿服务乡村的人生追求。

4.2 短视频赋能的情境教学,沉浸式交流

充分利用高职生日常偏好的抖音、B站等短视频,打造沉浸式情境,帮助高职生坚定扎根基层实践的理想信念。鼓励高职生将提前拍摄的乡村振兴短视频进行课堂分享,其他同学提问互动;或教师选择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典例的短视频在课堂展播,进而研讨分析镜头里的青年为何能牢牢扎根乡村基层干事创业。进一步,亦可将实践教学设于乡村情境,将教学“搬移”至非遗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或红色旅游资源等特色乡村,高职生运用镜头自主实时拍下在乡村奋斗逐梦的青年身影,促使其对于在乡村逐梦何以可能生成直接鲜明感受,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的热忱。

4.3 问题导向的“头脑风暴”,讨论真困惑

结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未来乡村建设需要怎样的创新”这一主题,高职生分小组提前行动,收集相关信息,形成组内观点,进而进行课堂小组PK赛,争鸣关于未来乡村建设的难点与痛点。以发现的真问题为导向,运用职教云“头脑风暴”和“分组讨论”等功能,分析未来乡村建设所需创新想法和创新举措。在这开放式交流中,师生共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不断生成各种新观点新思维新角度,并通过“词云”功能统计汇总。据此,高职生更能理解“创新引领未来乡村建设”这一观点,进而自觉培育自身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4.4 启古纳今的分享互评,思辨寻共识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传统美德的回归及乡风文明的推进。古往今来关于此方面已有诸多经验,前人对于乡村传统美德、质朴乡风等亦有许多美好描绘。师生共同就古今乡村建设相关精神产品进行对话互动,“站在前人肩膀上”争鸣思辨,探讨如何传承乡村传统美德和践行乡风文明。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16]。如何以“富春山居图”启古纳今,师生在思辨中增进共识,继而通过参与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实践途经,进一步拓展第一课堂,将共识理念真正在乡村落地,以实际行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4.5 基层巡回法庭的旁听与模拟,法治彰理性

乡村治理法治化,首先需要参与者拥有法治思维。目前,全国多地的县区级基层法院为方便村民在家门口解决纠纷,创设了新时代下的基层巡回法庭,主动走进乡村,积极构建“枫桥式法庭”[17]。通过提前沟通与确认,基层巡回法庭在某村开庭时,思政课师生共同在现场旁听或通过网络在线观看直播,详细了解以法治解决村民矛盾的真实过程,提升对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自觉认同。现场或远程“围观”庭审后,鼓励高职生分小组交流体悟与思考,下堂思政课随即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高职生扮演“庭审”现场不同人员角色加以互动,生成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为熟人社交网络下法治乡村建设积蓄力量。

5 小结

生成式教学的主张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有其同向性。乡村振兴作为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和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并运用生成式教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在具体思考融入内容与融入路径时,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四维表现”是首要出发点。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之间互动丰富的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建构,能够促进高职生生成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提升其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9):32-37.

[2] 杨洋,曲铁华.课堂教学对知识的解读偏差及其重构: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38-44.

[3]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及其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4] 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何以能够成为一种方法论:兼对周序博士的回应[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36(9):88-94.

[5] 章木林,邓鹂鸣.“生成式翻转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61-70.

[6] 范平.基于“三全育人”导向的高职课程生成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23):108-112.

[7] 周序,栾泽.从理念到技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1):122-127.

[8] 侯红霞.论德育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的必要性及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6):51-54.

[9] 李颖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式”教学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5):70-73,78.

[10]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DB/OL].(2021-04-29)[2022-08-02].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OGVmZTM2MjAxNzkyMDZkNDIxNDI4Y2U%3D.

[11] 習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OL].人民日报,2021-03-07[2022-08-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526815664080 364&wfr=spider&for=pc.

[12] 刘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13] 时伟.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21(19):104-106.

[14] 孙莉.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50-54.

[15] 程良宏,孟凡丽.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与内在理据[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36(9):73-79.

[16]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EB/OL].(2022-05-23)[2022-08-02].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5691881.htm.

[17] 胡小霞,王晓东.“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巡回审判巧释法,法治宣传入民心[EB/OL].(2022-07-08)[2022-09-26].http://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91255.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