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等效电源”的理解和应用
2023-05-28左刚武
左刚武
等效替代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方法。在学习电路这部分知识时,若能巧妙运用等效电源法进行分析与求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根据电子元件的U-I 图像可知,该元件为非线性元件,按常规解法不能确定该元件的工作状态。将电源与定值电阻R 视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电源,令新电源的电动势为E1,内阻为r1,则E1 =E =3 V,r1=R+r=10 Ω。对于新电源,设其路端电压为U,则U =E1-Ir1,即U =3-10I。在如图7所示的U-I 图像中作出新电源的路端电压U 与干路电流I 的关系图像,如图8所示,则两图像的交点即为该元件的工作状态。讀图得交点坐标为U1 =0.7 V, I1 =2.3×102 mA,则该电子元件在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P=U1I1=0.161 W。
3.确定可变电阻消耗电功率的变化情况。
例3 如图9所示,已知电源电动势E =6 V,内阻r=1 Ω,定值电阻R0 =5 Ω,滑动变阻器R 的最大阻值Rmax =4 Ω,当滑片P 向右滑动时,判断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并求其消耗电功率的最大值Pmax。
解析:将电源和定值电阻R0 视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电源,令新电源电动势为E1,内阻为r1,则E1=E=6 V,r1=R0+r=6 Ω,滑动变阻器为新电源的外电阻,其消耗的电功率即为新电源的输出功率。新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满足P出=I2R外=E21/R外+r21R外+2r1,新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关系如图10所示。当R外 4.分析电学实验中的系统误差。 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系统误差分析是一个难点。利用等效电源法进行分析,该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1)电流表外接法的系统误差分析。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令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为U =E-Ir,引起系统误差的原因在于电压表的分流,将电压表与电源视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电源,令新电源电动势为E1,内阻为r1,则E1 = RVE/r+RV ,r1 = rRV/r+RV ,即E测=E1 (2)电流表内接法的系统误差分析。 实验电路如图12所示,令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该实验引起系统误差的原因在于电流表的分压,将电流表与电源视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电源,令新电源电动势为E2,内阻为r2,则E2 =E,r2 =r+RA,即E测=E2=E真,r测=r2>r真。 总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等效思想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高中阶段我们为了“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效率,会慢慢养成“记忆”二级结论的习惯,不过,牢记物理学习的初心———理解、分析、推理→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方能圆大物之梦、悟大物之美。 (责任编辑 张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