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奥之城”文化背景下新时代课程思政路径理论研究*

2023-05-28王一凡张馨心周苏洋李文忠

智库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奥思政课程

王一凡 张馨心 周苏洋 李文忠

(1.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3.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4.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

2022 年2 月,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8 年夏季奥运会之后北京第二次举办奥运会,这也使得北京成为全球首个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两届奥运会的举办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为各个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宝贵经验,创新性地将新时代课程思政和“双奥之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以对“双奥之城”文化发展的研究为契机,同时为了明确当下思政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探讨如何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将“双奥之城”文化发展融入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通过文献调查和数据调研的方法,笔者统计了高校学生对双奥文化下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并同时提出创新型方式将双奥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牢固校内第一课堂思政教育,发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运用“互联网+”第三课堂,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

一、高校学生对“双奥之城”文化和课程思政背景了解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学生对双奥文化及思政课程了解程度,笔者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到145份有效问卷,其中88.97%的调查对象为高校大学生,也包含部分研究生及以上的在校生。

93.1%的调查对象都了解北京是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且绝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观看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半数以上调查对象表示观看过三个项目及以上(详见表1 和表2)。75.86%的高校学生体会比较深刻的是奥运会中迎难而上的奥林匹克精神,其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本文第二板块着重提及介绍的内容。

表1 调查对象是否观看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多选题)

表2 调查对象对两次奥运会主要了解方面 (多选题)

62.07%的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不够了解,其中有十多位调查对象甚至从未听说过课程思政(详见表3)。同学们普遍更倾向于公众号、慕课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希望通过实地参与学习课程思政,所以慕课及公众号将作为项目组后续介绍宣传双奥文化及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将通过慕课及公众号普及双奥文化,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向大家介绍课程思政,从夏奥到冬奥,课程思政的概念逐渐普及,双奥文化也和课程思政不断融合,下文笔者将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二、双奥之城文化:从夏奥到冬奥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明晰

2008 年的北京夏奥会,中国用一场开幕式,展示了中国的强大,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重新认识了中国;14 年后的2022北京冬奥会,却用一种“大道至简”的中国哲思,让世界再次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

从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的“折柳寄情”“红蓝交织”,妙到毫巅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五湖四海,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热诚好客,依依惜别”的东方浪漫。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上演了一出让人动情的时空交错。孩子们在“鸟巢”中再次唱响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各国执旗手向中央汇聚的同时,五环以与2008 年北京奥运会完全相同的方式升起,与大雪花火炬交错落下,以此“双奥瞬间”致敬“双奥之城”。

中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璀璨生辉。国家速滑馆好似一条冰丝带,承担着奥运会冰上项目;水立方一改,成了冰立方;跳台滑雪“S”型赛道依山而建,恰是一个“如意”。这些建筑都饱含中国风的元素,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祖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见证。北京作为举办城市是一座桥,这座桥让中国文化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让这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并未十分明晰,而是单纯对思政课程的开设。通过对课程思政历史演变的研读,可以看出: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自2010 年,中国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上海设立实施,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了以“着眼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三位一体”为基础的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切实提升了大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而本篇论文主要介绍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与“双奥之城”文化相关联的这一部分,下一板块将具体介绍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1]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名词解读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详细指出了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建设课程思政和怎样建设课程思政。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绕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题,在全国各个高校全面推进,使得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熟、机制更加完善。[2]

(二)探索课程思政关键理念与冬奥文化的结合路径

1.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牢固思政课程基本方式

(1)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

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双奥文化教学讲座、学术沙龙、奥运场地调研等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各学科备课组共同研讨如何将双奥文化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并与新时代教育改革模式相适应,以提升教师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及能力。

(2)思政课程老师带队研讨

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体育教师及各科教师之间研讨合作,共同商议如何将双奥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各学科建设,可以成立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及工作室,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深度沟通及教学交流。

(3)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

各高校之间加强合作沟通,交流经验,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遇到困难共同解决突破。高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能力作为将双奥文化融入各科目的第一课堂,就是作为基础,只有基础打得牢固,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才能让高校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将双奥文化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中,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在实践中认识奥运会,打开思政课新舞台

1983 年,教育学家朱九思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它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时间开展的旨在夯实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自身视野,挖掘自身在科技、文体、艺术等各方面的兴趣和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的出现开启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人才受到各行业越来越多的青睐,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1)参加大规模志愿实践活动,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素养

第二课堂的素拓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开展有意义大规模的志愿活动,而在两次奥运会中,北京高校的同学们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高校志愿者需经历组织选拔、学习培训、服务上岗、移除隔离等环节,全周期历时将近两年。通过对两次奥运会新闻资料的查阅,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本着奥运会中“追求卓越”的精神,以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本科生赵泽华在采访中提到:正是通过兴奋剂检测中心的志愿服务经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锻炼了科研必不可少的专心、耐心与细心。[3]

(2)开展多形式主题实践活动,感受奥运文化和思政魅力

高校可以以院系班级、社团等组织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奥文化”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如双奥知识问答竞赛、以“双奥”为主题的校园歌手大赛、传承“双奥之城”北京文化遗产的舞动新时代舞蹈比赛等等,邀请专业的评审团进行评审定级评优评奖,定会调动学生们参与主题活动的热情。在“双奥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中,青年们不再是旁观者,他们将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点亮奥运梦想,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思政课最生动、最有效的开展方式。综合运用第二课堂,更多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素拓活动,才能真正地开启高校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新篇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运用“互联网+”形式,拓宽课程思政可能性

(1)利用线上互动模拟,在趣味中掌握知识

将双奥文化知识与互联网的新兴技术相结合,在趣味的游戏互动中拓宽人们对双奥文化的了解,提高思政课程的趣味互动性。例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官网上的趣味互动H5 小游戏《冬奥一起来》,可以定制冬奥春游照,让用户制自己喜欢的春游照场景,在乐趣中掌握了冬奥知识,点燃了冬奥热情。又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开播专题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运用数字动画、3D 建模、二维动画以及实景再现等技术手段,打造了一间虚拟艺术馆,在数字世界全方面的了解北京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

(2)线上慕课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将大学课程上传到互联网使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随的进行观看学习。慕课从产生到传入国内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4]

慕课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技术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果测评技术的应用,使得增强学习者间的交流与讨论成为可能,也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推广“双奥之城”文化精神成为可能。但这些效果的实现,在思政课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一定的监督,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做到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是远远达不到希望的效果。[4]

线上慕课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应以线下的课堂讲授为主,线上的慕课为辅,将其作为一种预习和复习的手段,使学生提前共享课堂信息。为加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师还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所理解的内容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深刻的方式讲述出来。

(3)用微电影讲好课程思政

将课程思政自然生动的融入到课堂知识的讲授中,要避免生搬硬套和照本宣讲。通过微电影将在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理念表达出来,既保证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也融入了学生自身的思考,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微电影与其他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不同,微电影时长短、成本低、表达方式自由、所传达的思想高度凝结,且可以在网络空间以较短的时间广泛传播。大学校园微电影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大学生,倡导学生以双奥文化为背景进行拍摄创作,即可增进其对“双奥之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两届奥运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双奥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思政,可以让高校学生受到文化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精神文化指引,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创新性地将“双奥之城”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相结合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详细分析和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笔者对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即如何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梳理,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将双奥文化财富融汇其中,使得在“双奥之城”文化背景下,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迸发了无限的生机和可能。

本文尚未对二者结合路径进行切身实践和数据分析,仅在理论上阐明了将“双奥之城”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后续将在当下较为火热的短视频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上线推出慕课及文章推送,得出大量事实依据后将撰写实践报告及总结分析性论文。

猜你喜欢

双奥思政课程
“双奥之城”,我的幸福回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七绝·双奥之城 大好河山 冬奥追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