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城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2023-05-28陈云燕杨燚
陈云燕 杨燚
(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学”课程是城市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定位是培养学生对于城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问题。为达到培养要求,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对“城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后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证实改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因
(一)过程性考核不够合理
原有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组成不合理,缺乏过程性考核,期末测试成绩不理想偏向于临时突击、知识点不牢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考核方式为30%平时表现+70%期末成绩,平时表现构成为: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笔记,期末考核为闭卷考试。平时表现考核不具课程特色,期末成绩占比高,对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问题难以进行有效检验,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期末临时抱佛脚以书本知识为主、不注重平时表现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考核方式与培养目标不够匹配
课程考核方式及环节与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配性不足。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但现有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容易忽略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未体现专业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考虑在课程考核中融入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城市实际问题的调研,并组织小组间竞赛,有利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环节内容缺乏创新
现有考核方式未能与现阶段混合式教学的大潮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渠道、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已成为现阶段的需求,教学中融入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工具,丰富教学资源,不应只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还应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而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有所体现。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一)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定位、专业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从理论+实践的角度思考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二)改变教学策略
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
1.线上线下完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的效果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课前预习采用线上预习+线下预习的形式。一方面,借助学习通教学平台,课前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进行知识点介绍的短时间学习内容课程预习作业,一般单个内容学习时间不超过5分钟,包括阅读文档、案例视频和预习习题三种形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将其设置为闯关模式的任务点,学生必须完成上一任务点才能进行下一任务点,线上学习的情况构成课程综合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章节的预习通过线下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目的形式完成。
课后进行知识巩固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程的课后巩固可采用线上和线上两种形式。一方面,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创建课程资源库,建立课程习题库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另一方面,采用章节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测验设置为任务点闯关模式,保证完成度。此外每个章节可留一定的课外查阅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资料并整理答案,而后由教师统一组织线下答疑或线上讨论。
2.课中学习融入翻转课堂
课程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单向输出,要多采用案例分析、多媒体视频、资料分析等教学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在课程教学中讨论、案例分析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过程,由学生主导课堂,将实际参与纳入综合考核评定。课程可进行课程小组建设,学生组队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性项目,包括课堂讨论、课外资料搜集、实地调研及调研报告撰写,使学生团结合作得到培养,提高课堂参与度,改变课程教学中仅有讲与听的模式。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与考核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课堂的教学相对而言更多是理论知识讲授,因此结合课程实践环节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和细则,要求学生就有关城市问题进行课程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十分必要。
(三)重构课程考核方式
对比原有课程考核方式,结合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重构。原考核方式为30%平时表现+70%期末成绩(闭卷考试),平时表现构成为: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笔记。为体现过程性考核与实践性检验,可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构成环节注重实际参与性考核,期末测试内容可通过制定考试大纲完成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一)主要改革内容
1.强化过程性考核
改革前,“城市经济学”课程采用的是平时表现成绩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决定课程综合成绩的简单考核方式,在此种考核形式及考核内容下,发现考核结果与人才培养毕业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改革中强化过程性评价,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整个考核中的比重。具体来说,将考核比重调整为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课程综合成绩。其中,过程性考核评价由平时表现成绩25%+实践调研成绩25%构成,调整后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上升至50%,强化了对学生过程参与的考核,有效避免突击应付考试情况的发生。
2.增强综合实践能力考核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输送,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考核方式设计需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过程性考核模块。具体如图1。
图1 课程考核构成变化
过程性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实践调研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包含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线上成绩,本门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学习通上发布课程资料、主题讨论、线上作业、章节测验、案例分析等相关任务,形成线上学习的平时成绩,占10%。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线下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课堂笔记等课堂表现,考勤情况以及课后作业形成的成绩,其中,课后作业占5%,平时考勤占5%,课堂表现占5%。
实践调研成绩由调研报告质量与报告汇报展示两部分组成。将学生分组或学生自行组队,调研小组根据确定的调研主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占15%。每个小组根据调研情况制作PPT 等进行汇报,汇报形式不仅限于PPT,可融入多种展示形式,如图片、视频、情景展示等,占10%。
过程性考核相较之前加入了实践调研环节,多方面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为专业相关学科竞赛奠定基础。各环节均制定评分标准,评分人员为课程团队教师,确保考核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3.完善课程考核基础支撑
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考试试卷制定等与课程考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于课程综合成绩的评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考核效果,不应只对考核方式进行变革,也应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试内容进行调整。所以本课程相应的修订了课程大纲、教案,以及制定了考试大纲,并在考试结束后进行了试卷质量分析与课程总结,既为课程考核做好扎实基础支撑,也为下一轮课程教学提供教研资料。
(二)改革实践成效
以2019 级与2020 级两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2019 级教学班为改革前的课程考核方式,2020级教学班为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学目标达成度情况如表1。
表1 “城市经济学”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
结果显示,未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从2019 级的数据可以看出各项目标达成度值之间差距较大,原有课程考核方式与教学效果未能很好地满足毕业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通过2020 级的数据可知,各项目标达成度值反映了考核方式各环节的相辅相成作用,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强化了原有课程考核方式未重视的实质性过程评价。从课程综合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与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表现一致性较高。
四、改进措施
虽然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强调了学习的全过程性,凸显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基本体现,但也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持续改进。
(一)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
通过加强课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搜集学生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安排和考核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团队作用提升培养质量
通过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创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对理论的讲授或者是调研环节的开展进行一定的创新。特别是课程实践环节,要发挥团队力量,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参与,提高学生调研及调研报告撰写过程中的全过程高质量指导,以实现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
(三)多形式拓展学生能力
以本课程学习为基础,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成长为一名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在学校与企业不断互动、反馈、调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