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思乡情 经典永流传
2023-05-28刘海侠
刘海侠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尝试写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我们在导读和鉴赏的基础上,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为例,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选取典型的意象。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赋予了它们“相思”的内涵。
注意诗歌的节奏。《乡愁》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既突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构思也很巧妙。《乡愁》中,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划分了四个人生阶段;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空间上的阻隔: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而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乡愁也一层层加深。
总之,写诗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做到情景交融,表达浓烈的感情;要有鲜明的节奏,增强诗歌韵律美;尽力使其有新颖的构思,让人眼前一亮。
母 爱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施伊朵
刚出生,
母爱是一张小小的摇椅,
我熟睡着,
母亲摇晃着。
长大些,
母爱是一锅喷香的烧肉,
我大吃着,
母亲注视着。
青春期,
母爱是紧紧皱着的眉头,
我逃离着,
母亲紧追着。
慢慢地,
母爱是几条深深的“沟壑”,
我抚摸着,
母亲微笑着。
童 年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潘可越
小时候,
童年是我本以为平常的生活,
看不见,摸得着,
我在哪里,
童年就在哪里。
长大后,
童年是怀念的从前,
无忧无虑,无所事事,
我在这里,
童年在那里。
后来啊,
童年只是一根棒棒糖,
一架纸飞机,
看不见她的模样,
只留下她回忆中的倒影,
我在这里,
童年,不知在哪里。
而现在,
童年只是无穷的幻梦中,
最常浮现的那一支舞,一幅画;
是掌心中,
看得见,摸不着的光团。
她在温暖而遥远的地点,
让我笑着流泪。
我在这里,
童年,
也在这里。
梦 想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刘佳颖
小时候,
梦想是一轮弯弯的明月。
我在地上,
梦想在天上。
上学时,
梦想是一个满满的书包。
我在外面,
梦想在里面。
后来啊,
梦想是一条长长的跑道。
我在起点,
梦想在终点。
而现在,
梦想是一座高高的灯塔。
我在下头,
梦想在上头。
思 念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胡栩涵
小时候,
思念是一个温暖的怀抱,
里面满是安心、依赖。
我在哪里,
外婆就在哪里。
长大后,
思念是一通通的电话。
叙着平凡琐事。
我在這里,
外婆在那里。
后来啊,
思念是一张张薄薄的车票,
一桌桌丰盛家宴,
一场场家庭旅行。
外婆在这里,
我在这里和那里。
而现在,
思念是夜幕中的点点繁星,
是仰起头不落的泪水,
是梦中亲切的话语。
我在这里,
外婆在心里。
评语 母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无不在母爱的关怀下成长。施伊朵同学的小诗《母爱》讲述了她的四个成长阶段,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刚出生的“摇椅”、长大后的“烧肉”、青春期母亲紧皱的“眉头”、慢慢懂事后母亲脸上的“沟壑”,与母亲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都将留在“我”的回忆中,成为“我”珍藏在心头的那份独有的美好时光。
潘可越同学《童年》这首诗除了典型意象,更特别的是这首小诗有两条线索交叠,一是童年在“我”眼中是什么,代表着什么;二是童年与“我”地点、距离的变换,从如影随形到隔时相望。而首尾两段中,童年的“物态”也发生了转变,从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固体”,到最后看得见摸不着的“念想”集合,作者对童年的印象也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最后的明晰。在甜蜜的回忆中夹杂着时光匆匆的丝丝苦涩,可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回忆的再现,更是作者对童年的一种纪念。
梦想常埋藏在人们的心底,刘佳颖同学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梦想融于《梦想》诗中,分享给读者。诗中“明月”“书包”等意象勾勒出作者心中关于梦想的小小种子,“弯弯”写出了明月的雅致,“满满”反映了学生时代繁忙的学业,“长长”写出追逐梦想的道路之长,“高高”则写出了梦想的伟大。这一组叠词,读起来富有音韵美。特别是最后一句,颇有韵味,值得反复品味和诵读。
胡栩涵同学的《思念》是选取一系列与外婆相处的典型意象,笔触细腻,“我”和外婆相处的一幕幕如在眼前,对外婆的思念也是势如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