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艺作坊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23-05-27蒋高军吴菊芳
蒋高军 吴菊芳
关键词:工艺作坊 新时代 地方高校 教学意义 可行性
前言
查阅文献资料和各类数据平台,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人已从育人体系建构、工作室制度、文化引导、手工艺传承以及就业导向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并形成了具体模式方案。在新时代国家的办学方针和政策在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乡村振兴”“BOE”等教育理念下,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艺术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实施的依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色工艺作坊是对地方的非遗项目和特有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引进到高校,进行文化记忆、精神与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是地方高校从区位特点和地域文化着手,将学校的办学方向紧密联系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办学特色;响应三全育人的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堂建设实际需求,结合当地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将地方非遗文化的代表引进学校建立特色工艺作坊,依托非遗传承技艺和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构建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特色工艺品基地;用工艺作坊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促进项目生根、发芽、结果,并带动科研项目的落地,以提高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推进非遗与经济同步健康发展。工艺作坊是一个大容器,将企业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企业家、专业教师等联合起来,形成民族特色文化创意联合体,其共同参与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到工艺作坊和企业工厂实习,也为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企业设计项目进课堂,学生参与项目,学以致用,熟悉艺术设计岗位工作要求,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学生的传承、创新、应变、协作、创业等多种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经验。
一、当前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设计元素。在信息普及化、知识获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应随潮流,积极思考新对策,厘清发展新思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依旧沿习多年前的教学传统,主要局限在设计学本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及时融合相关新的教学理念,与其他学科领域关联度不强,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都没能与时俱进。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材料,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相对设计师个人原本掌握的知识显得比较陈旧与匮乏,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储备,开拓眼界,对设计活动将会显得无力控制的现象。尤其是在“四新”的要求下,艺术设计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学科,更不是设计本体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它已经成为各学科综合性教学活动。要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设计师,知识领域涉及到工学、建筑学、材料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社会实践。[1]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艺术设计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现代教育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培养适合当下社会的设计师,艺术设计教学要有可行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与之相适应。学界在这一领域讨论的也比较多,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办法,经过筛选和实践,笔者认为,建立特色工艺作坊是新时期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工艺作坊有利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课程质量标准要求“设计学类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艺术设计专业的国标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要达到国标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体现时代性特征,又要具备专业性基础,人才培养的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色鲜明、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教学质量监控到位、教学活动易于实施是教学实现保证。一般而言,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美学修养,熟悉艺术设计在国内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动手、专业知识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院所、学校等部门从事设计、研究、教学、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我国地域宽广,南北差异大,民族众多,多元文化并存相容,高校分布广,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学的存在,全国高校开办的相同专业较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产品的生产制造,统一规格要求,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层次的大学还会有自己的标准,突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是经过设计,长期建设,慢慢沉淀积累的。面对现实的生态状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紧紧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突出地方性和特色,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成为立身之本,才能找到存在感,是活水源头。故地方高校在教学中满足基本的专业知识需求的情况下,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非遗项目和民族手工艺研究,在地域性上寻求突破口,成立工艺作坊作为研究基地。比如在广西桂中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和文化,高速的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民俗文化需要传承延续,工艺作坊依托高校教育解决了现实生活和文化传承的矛盾。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借助多民族优势,积极探寻当地民族工藝项目,在桂中有壮族、瑶族(盘瑶、山子瑶、花篮瑶、茶山瑶、坳瑶)、苗族、仫佬族、侗族等民族,民族习惯各异,民族工艺有壮锦、瑶绣、竹编生活品、民间造纸、风土人情、服饰建筑等,[3] 如图1、2可以依此建立民族工艺作坊、民族版画作坊、陶艺工作坊、民族服饰工作坊、壮锦工作坊、创意设计工作坊、地域民族美术研究室等平台,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十分有益。以工艺作坊为纽带,联动学校、乡村、政府、企业的有效协作,以学生培养为目标,建立企业设计师、民间工艺师、专业教师三方互动教学团队,可以更好地保护、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四新、双创、三全、课程思政等育人理念在教学中应用的尝试,是助力乡村振兴最有效的途径。
三、特色工艺作坊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建立特色工艺作坊,且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场所,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交替,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环境熏陶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校与企业双育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三导师。不同的工艺作坊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学生选择范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喜爱工艺作坊进行学习,便于加强学生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高涨的学习热情,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三方联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行工艺作坊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民族工艺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储备、民族工艺传承等全方位健康发展。在企业导师的教学中,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通过企业项目课程与综合训练的开展,重点强化职业能力、优秀民族元素和设计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在求学阶段明白对未来工作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储备和能力训练指明了方向,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做好准备,在激烈的社会人才市场竞争中轻易地赢得工作机会。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设置必要的课程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解决人才隊伍匮乏的现状,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为企业挑大梁。非遗传承人在工作坊中教学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到民间工艺,认识工艺的特色、文化底蕴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学会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和技巧,领略其中饱含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底蕴。通过有效的学习,将民族民间工艺思想和现代设计理念相容,将民族特色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提升文化品位,发扬地域风,彰显设计个性。[4]
(二)民族工艺融入设计教学是发展路径的选择
民族工艺起源于农耕文化,是各族人民生活生产的产物,是智慧与艺术的结合体。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族工艺在主流文化中逐渐被边缘化,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遗存正在消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民族工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政府部门的保护下,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下,民族工艺将大有作为。比如藏族的唐卡艺术,在时代的影响下要很好地将技艺传承发扬,以前旧师徒传承制的已不合时宜,很难维持发展下去,需要新的一种方式来发展,因此在本世纪初,好多高校建立唐卡艺术研究室或工作室,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北名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高校申请了美术学或民族工艺专业,有的作为一个专业的方向,有的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进行讲授,并且还有唐卡艺术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市场经济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高校不只是传业授道解惑,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新时期教育必须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和责任。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特色工艺作坊是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平台,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背景下,将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理念与民族精神价值通过特色工艺作坊进行协调发展,把民族工艺传承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结合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与发展。[5]
(三)特色工艺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民间手工艺文化历史悠久和内涵深刻,在不同时间、地域中华民族先人们就地取材,根据生活的实际需求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实用器具,这些东西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生活化的特点,体现了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关照,是人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的表现,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包含中华民族的原始情感和民族精神。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创新,工艺作坊教学模式就是要把非遗传承技艺和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引进学校,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广阔的推广平台、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优质的后备人才),构建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特色工艺品创研基地,以提高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非遗与经济同步健康发展。如广西壮锦艺术,在非遗的传承和设计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利用壮锦传统图案中的文化元素,将壮锦文化的符号化应用在现代设计实践中,丰富的色彩图案元素对于现代设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如包装设计、服饰设计、日常用品、文创产品等。[6]可以培养出了大批新时代的手工艺设计人才,并将国家与民族的艺术风格和设计产品相融合,形成蕴含民族文化特质的作品,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四)强化课程思政符合教育潮流
基于特色工艺作坊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为本,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创新转换活化非遗资源、坚持教育本源凸显幸福价值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育人”先“育德”,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故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拼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民族工艺作坊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研习场,民族工艺更是我国各民族流传沉淀多年的优秀文化产物,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本身具有很鲜明的思政育人功能,传递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比如壮锦,是壮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在前人的劳动成果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一针一线的背后述说着无数的感人故事,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均蕴含者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坚韧的工匠精神,是精彩的文化留存,也是民族精神和审美的实物体现。在工作坊的教育过程中,结合工艺品的溯源、审美特点和技艺传承,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植入教学实践中。在工作坊学习实践中,体会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加强道德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五)工艺作坊是实践教学和创新研发主阵地
通过学生可以连接工艺师(传承人)、企业和学校,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工作坊,工艺师进行技能的传授和制作过程的指导,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支持,学生边学边做,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研发,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工艺坊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将成熟的项目投入到企业生产的一线,集教 、学 、研、创、产于一体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如壮锦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抽取壮锦的色彩、图案、肌理等元素符号,可以单纯以色彩为元素作为包装的主色调,也可以用图案作为包装的点缀元素,提升包装的品质,也可以色彩图案两者结合凸显民族特色,在整体设计过程中注入民族元素,提高设计品味和独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创业意识,在设计项目实践中磨炼自己,尽早地接触实际工作,更多地磨炼自己的技能,总结经验验证理论,实现理实交替,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企业与学校、车间与课堂(艺术工坊)、继承与创新三维度协同育人,实现优秀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实现了专业特色的形成,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7]在工艺作坊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六)特色工艺作坊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工艺作坊的教学实施是从社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确立、教学模式应用、评价标准执行等4个方面进行了调整。第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前,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走访企业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大型企事业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定点对口培养定制性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效果。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了解教学行为是否能满足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能否达成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故校企共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双导师制,将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提高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通。精选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增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实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第二以特色工艺作坊为依托,建立适合于艺术设计学的新教学模式。工艺作坊是产、学、研三者融合实施的载体,将人才培养、项目设计、企业生产联系起来,各取所需,培养出适合市场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就业保障。[8]
结语
民族工艺其实质就是设计在不同民族人们生活、生产等方面应用的结果,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设计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是高度契合。因此,通过工艺作坊将传统的民族工艺特色与当代艺术设计理念相结合,就是要实现艺术设计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改革,实现高校设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二元互动和良性循环。同时,以工艺作坊为纽带,联动学校、乡村、政府、企业的有效协作,形成企业设计师、民间工艺师、专业教师三方互动的教学团队,学生在理实交替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通过工艺作坊中对民族工艺的实践学习,体会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