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计在中国
2023-05-27
当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气候变化、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挑战和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形塑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设计”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实践者的视野。社会设计倡导以人为本、关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设计师以深入的在地研究和理解社会问题为前提,识别并能够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此外,因为社会设计强调设计结果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要求设计师更多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寻找最佳平衡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巩淼森教授用“敏锐的关怀”来概括社会设计的根本理念,深得我心。中央美术学院周博教授描述“社会设计”这一概念,其本身包含了价值指向,并且有多个维度,它不是为资本服务,不以完全的企业盈利和资本逐利为目的,而是关注过去被隐蔽的一些设计领域,推动这些重要人类议题的改善,比如少数人群的福祉、社区生活水平的完善、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在社会设计的系统中,设计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创造主体的设计师。
设计所服务的对象、用户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设计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设计者与设计所服务的对象之间主体地位的转化。但设计师仍有一定的主动决策权,能够将相关利益者纳入设计的主体行为中。设计师最明显的优势是能运用通用性的社会物质化(social-material)方式(如视觉语言),把不同学科异质性的知识非常高效地转换为具像的方案。社会学家可能需要用10年去建立的一套宏观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师或许用一年就可以出10个具体的方案。社会设计师可以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理解和吸收社会研究的结果,结合本地语境,转化到落地的解决方案里。
社会设计围绕社会问题展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会在社会问题及其认识上都體现出显著的差异。中国这片土地上做事情,更要尊重中国独特的实践语境,提出具有在地性和本土性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西方的经验生搬硬套必然会在中国产生“水土不服”的反应,中国的社会设计应该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尊重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随着社会设计越来越受关注,有很多学设计的同学都有兴趣参与社会设计,但实际上想做好社会设计,对设计新手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实际上,进行社会设计实践的人不仅限于设计师,这是因为社会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社会设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市场需求、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合到解决方案中,因此社会设计师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如社会科学、工程、商业、环境等。如欧盟-湖南大学LeNS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负责人张军教授所说,设计师为了能胜任复杂的社会设计实践,需要打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体系,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设计关怀,促成真实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感谢各位老师对本期专题的大力支持,在访谈中直抒胸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社会设计的理解、对社会设计作为学科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社会设计师们的建议和期许。有鉴于社会设计本身包含了社会学、人类学、媒体传播等多个方面,需要多学科的交互融合,配合本期专题,我们还采访到了社会学方面的青年学者,以及正在国外院校进修的跨学科背景的社会学博士生。此外,对在社会设计实践方面做出诸多经典案例的专家学者们的访谈将在后续的社会设计专题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