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价值挖掘研究
2023-05-26郑燕
郑燕
摘 要:人文学科是所有科学之肇始,数字人文推动图书馆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深度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创造文献价值。文章阐述了数字人文特征及其应用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切入点,分析了数字人文时代对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建设提出的要求,重点从跨界融合、项目合作与技术多样三个角度论述了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价值的挖掘,最后从阅读环境、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三个方面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挖掘工作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数字人文;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4-0120-04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数字人文”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数字人文主要集中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1]。同时,数据处理手段的成熟与海量资源的增长,也为数字人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越来越多的文化服务机构采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数据进行组织、挖掘与智能化处理。图书馆作为学科资源的主要服务阵地之一,也深化了对数字人文技术的探究和应用,对人文资源进行统计和深度分析,尤其是加大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挖掘力度。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都记录和见证了过往的故事,并在经年累月的沉淀中酝酿出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外化为风格迥然的风土人情[2],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可以对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依托数字人文技术对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挖掘和价值开发,无论是对民族文化传承,还是对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1 数字人文特征及应用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切入点
1.1 跨界融合性
数字人文属于交叉学科,其文本计量、文化分析等方法可以实现人文领域的跨界融合,从目前的数字人文技术应用情况看,其开展项目不局限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机构,如高校、社科研究所等,还包括档案学和图书馆学范畴,数字人文的优势在于能够打通原本资源库框架,构架资源开放与聚集的新的知识体系[3]。因此,数字人文的跨界融合特征能够为图书馆资源的挖掘与建设提供更开放、交叉性更强的研究理念。
1.2 項目合作性
数字人文往往采用项目制,也就是对某一主题进行垂直深入的挖掘和资源开发,这能够直观体现资源之间的联系性,使数据建设更为高效、科学、有序。因此,数字人文技术与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建设有较高的契合性[4],可以推动图书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主题下的地方资源进行捕捉,驱动地方文献专题建设。
1.3 技术多样性
数字人文在实践上包括虚拟现实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数据库构建技术、自动学习程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呈现出技术多样性的特征,可以适应图书馆智慧化、数字化的转型趋势[5]。当前,图书馆文献构建不仅包含纸质文献,还包括数字资源,数字人文技术,一方面可以促进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转换,使珍贵的地方特色文献能够得以长久保存,避免损失或遗失;另一方面也能从多种渠道挖掘地方相关资源,对地方特色进行汇总,形成覆盖范围广、数据价值高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总和,最终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用户呈现地方特色和资源链条。
2 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分析的要求
数字人文技术与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挖掘的有机结合,决定了图书馆能够突破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壁垒,先进技术的注入与人文理念的融合也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因地制宜,以地方文献特点为依据
不同地方的文献种类和格式存在较大区别,有的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主,有的图书馆以数字资源为主,有的图书馆文字资源丰富,有的图书馆图画或影像资源较多[6]。因此,图书馆在应用数字人文技术时,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结合地方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建设,并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
2.2 因人而异,立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
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和建设时,不仅旨在传承文明成果,还有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因此,图书馆就需要立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使用户能够感受到地方文献资源挖掘的价值[7]。实际上,图书馆只有满足用户的阅读预期,才能赋予地方文献挖掘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才能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率。
2.3 因势乘便,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环境的普及和各类数据技术的进步,使数字人文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挖掘与建设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覆盖面广、纵深性强的系统性工程,关于一个地方的史料往往会分布在各个文化服务机构,如当地博物馆、档案馆等[8],图书馆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将相关文献资源串联起来,实现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形成多种类、跨平台的地方资源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3 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价值的挖掘
3.1 跨界融合——融合地方先进文化
首先,图书馆通过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广泛采集,保障了地方特色资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其次,图书馆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地方资源进行甄别,既能够去伪存真,又可以去除冗余重复的资源,保证了地方特色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再次,图书馆应用数据转换技术将一些年代久远的纸质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使其能够以结构化数据的格式与其他资源进行关联,保障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的系统性和融合性。总之,图书馆挖掘地方特色文献,做好本地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能够将地方先进文化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资源服务[9]。
3.2 项目合作——合作开发地方资源
借鉴已有的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在挖掘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价值的过程中,采用了“协同合作”的理念,充分应用数字人文的技术优势,联合档案馆、博物馆、地方史志藏馆、私人收藏家等多方力量,合作实现资源的开发和串联。例如,广州图书馆打破主体桎梏,打造跨地域、跨资源库的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向社会征集与发布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源,切实牵头社会面的协同合作,实现对地方资源的全面组织与整理。
3.3 技术多样——深入挖掘资源价值
数字人文最具优势的莫过于其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数字化技术可以支持文献收集行为,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支持阅读与阐释等行为,见下页表1。基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图书馆能够实现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内在关联。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字人文的自动化能力也随之升级,这就使图书馆能够进一步打通时空限制,进行跨族裔、跨语言的大规模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挖掘,这在传统人文研究中是不可想象的。
4 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挖掘工作的优化路径
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挖掘与开发要以人文为核心,增强用户友好性;要以资源为基础,打造地方特色资源库;要以技术为助力,实现数字人文的历史性跨越。
4.1 打造阅读环境,提升人文服务氛围
数字人文平台颠覆了图书馆传统的文献建设工作,支持图书馆开发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系统功能,如:图书馆可以允许用户根据字段在数据库进行检索,或通过链接解析的途径获取文献资源,这就意味着图书馆能够打造立体、可追溯的阅读环境。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图书馆为读者打造的阅读环境能够使读者沉浸于地方文献本身,同时數字人文的阅读环境彰显出人文情怀,突出了地方特色资源的人文价值[11]。此外,数字人文技术还使图书馆服务能够兼顾用户友好性,数字人文所包含的可视化技术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展示更加仿真、主题也更加清晰,便于用户查找和利用;VR技术则能与当代年轻用户的阅读偏好相契合,使地方特色资源能够走进年轻用户群体,扩大其影响力,突出了地方特色资源的社会价值。
4.2 创新资源模式,推进专题文献开发
地方资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图书馆可以按照专题模式对其进行专题整理。目前,已有部分图书馆或机构打造了专题研究项目,见下页表2。例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与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联手打造的“数字敦煌”项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字人文项目,该项目充分应用了数字人文技术,对敦煌文物和莫高窟形态进行扫描修复,并以数字形式保存,应用可视化技术和VR技术进行展示,使人们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敦煌的历史[12]。现有的数字人文项目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图书馆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结合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挖掘亮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献专题。一方面,专题的模式构架清晰,图书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数据补充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地方的人物传记或文学作品散落民间,图书馆在向社会征集时也会减少资源整合障碍,能够吸纳更多的文献。
4.3 推进技术革新,实现数字人文跨越
在数字人文视阈下,技术是图书馆进行数字建设和资源挖掘的保障,只有推进技术革新才能使地方特色文献的挖掘工作与时俱进,带给用户耳目一新的体验。首先,图书馆要在资源采集和数据关联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算、分析及配置,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手稿、照片等要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使其能够适应数字人文环境[13];其次,图书馆要重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分析,在保障数据资源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优化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结构,使地方文献的构建实现数字人文跨域,同时拓展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地方珍贵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通过人文视角,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图书馆可以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价值,以专题的方式将来自多种渠道的地方资源呈现出来[14]。可以说,数字人文技术为图书馆地方资源建设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使图书馆能够应用多样化的数字处理技术,将原本独立的个体元素组成新的集合,也使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惠及更多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胡娟,柯平.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27-36.
[2] 吴建中.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机遇、挑战和创新[J].图书馆杂志,2021(12):4-11.
[3] 孙美虹.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9):207-209.
[4] 张素娟,赵毅,董晓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黑龙江省地方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以开放获取5种文献资源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9):128-129,131.
[5] 徐玮婕,陈雅.公共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指标研究[J].图书馆,2021(2):29-35.
[6] 赵毅菲.大数据时代加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1):40-41.
[7] 崔阳兵.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9):112-113.
[8] 曾文.被忽视的大多数:数字人文生态中基础型学术图书馆的策略空间[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9):77-83.
[9] 蔡晓君.面向数字人文的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以泉州海丝文献资源库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68-73.
[10] 刘圣婴,王丽华,刘炜,等.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与平台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22(1):6-29.
[11] 王贵海.我国数字人文研究演进路径及图书馆支持策略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0):106-113.
[12] 蔡迎春.特色资源建设中的数字人文应用进展研究:基于国内数字人文相关项目及实践案例[J].图书馆建设,2018(7):18-24,30.
[13] 金家琴,夏翠娟.数字人文的跨界、融合与对话: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快闪报告”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8(12):29-38.
[14] 何虹.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途径探索: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9(11):105-111.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