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爱
2023-05-26谢七七
谢七七
闭上眼睛,和中国蓝天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灾区开展救援的那些场景,又一次在王文琪的脑海中闪过。他在救援中担任翻译工作,竭尽所能地充当救援队队员的“耳朵”和“嘴巴”。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强震后,尽管国际救援力量不断向震区汇集,但由于灾区缺乏重型机械设备,又遭遇雨雪天气,再加上语言不通等,导致救援进程的推进十分艰难。
“00后”男孩王文琪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2022年9月,他作为留学生来到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就在地震发生的前几天,他刚刚通过了土耳其语C1等级考试。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关注当地的情况,想为灾区做点什么。
当王文琪在留学生群里得知急需一批中文-土耳其语翻译时,他立刻报了名。语言的障碍会直接降低救援效率。当天晚上,他便开始了翻译工作:提前与土耳其管理部门协调,了解作业位置与信息,请其派遣车辆将救援队送往救援地点……当沟通得差不多了,就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来不及休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伊斯坦布尔机场,与中国蓝天救援队会合,一同飞往灾区进行救援。
王文琪跟随救援分队来到土耳其东部的马拉蒂亚省。废墟周围安置了很多白帐篷,当地百姓在帐篷前或坐或立,默默地望着曾经的家园,时不时传来压抑的哭声。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震后现场,王文琪大受震撼,他擦了擦湿润的眼眶,说:“我一定要好好翻译,为救援队争取宝贵的时间,尽力救出更多人!”
在救援现场,王文琪寸步不离地跟着救援队队员。哪里有任务,他常常第一时间就作出反应,把现场的需求一一反馈给救援队队员。需要当地救援力量配合时,他就用土耳其语传达中国救援队队员的想法。在使用声音探测设备时,他会分别用中文和土耳其语告诉周围人請保持安静,以免干扰探测。
2月9日下午,王文琪与救援队队员在一处废墟前探寻到微弱的生命信号。那是一个T字形街区,街道很窄,两侧楼房多已成废墟。王文琪快速将救援现场负责人的话转述给队员:“进入街区搜救有很大风险,剩余的楼房随时可能垮塌……”当时已经有不少队员在搜救过程中受伤,他自己也扭伤了脚,但是听完他的翻译,现场没有一个人退后。
在废墟边,王文琪需要协助指挥挖掘机师傅按照救援队需要的角度与方式进行工作。这次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多,加大了他的翻译难度。眼看挖掘机的角度始终不对,王文琪急得汗透衣背。“减少一分钟沟通上的障碍,就能争取早一分钟的营救时间。”想到这里,他飞快地奔向挖掘点,对着巨大的斗齿挥舞手臂,连说带比画:“往左一点!向上!”“对了!”一声兴奋的大喊,他都没意识到自己破音了。来不及歇口气,王文琪又主动加入救援队伍,帮忙一起清理通道。
当中国蓝天救援队成功救出被困多时的男子时,王文琪忍不住落泪了。这个高大的男孩再次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保障中国救援队与其他救援力量之间的顺利沟通,是我最大的职责。”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在国际救援力量聚集的场合,他迅速成长起来,充当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的“耳朵”和“嘴巴”。
救援队队员与时间赛跑,王文琪也忙得不可开交。从马拉蒂亚到灾情更严重的阿德亚曼,他每天工作近17个小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夜里在帐篷睡觉时常常被冻醒。但他从来没抱怨过,他说:“我四周满是失去家园的人、失去孩子的人,他们遭遇的才是真正的痛苦。只要能多救出来一个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文琪和救援队队员走在路上时,总能听到有人高呼“中国的救援力量来了”!有时还会有孩子拉着家人走上前,想与他们合影。为了方便开展救援工作,他们身上都只带着装备去工作地点,然而返回营地时,口袋里总是装满了当地民众塞的零食和饮料……
近十天的救援工作让王文琪收获了太多的感动。他说:“生命是脆弱的,但善良和爱不分国界,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这次经历也让我更加懂得了珍惜,在平时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尽量不留遗憾,随时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