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江苏教育实践及其时代价值
2023-05-26王铁军
摘要:陶行知长期在南京学习和工作,并在南京开展推进平民教育运动、推动女子教育改革等新教育探索。陶行知的江苏教育实践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对江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挖掘、阐发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继承、发扬陶行知奉献开拓精神,尊崇、学习陶行知高尚品格。
关键词:陶行知;江苏教育实践;平民教育;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3-0067-06
陶行知是近现代最具平民情结、最具创造精神、影响最深远的人民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对陶行知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陶行知。2014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培育“四有”好教师,并引用了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460“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3]等教育名言。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给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一生,是勇于创造、敢于开拓的一生,是站在教育改革前沿、引领教育改革潮流的一生,是“第一流教育家”的一生。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出生。从1909年开始,他就离开家乡,来到南京求学。江苏南京,有他在金陵大学求学时的激扬文字,有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时的新教育探索,有他在大江南北对平民教育运动的孜孜以求。特别是他创办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时,展现20世纪教育曙光的改革实践,在江苏以至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陶行知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的,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逝去的,又是永远的。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江苏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回望陶行知在南京、在江苏的教育改革实践,重温和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重新认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秀绝金陵第一声——陶行知的江苏教育实践
南京是陶行知学习、工作、生活多年的地方。陶行知青少年时期离开家乡,来到南京,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南京汇文书院,一年后升入金陵大学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时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黄炎培先生为陶行知颁发毕业证书。多年后,黄炎培先生曾以“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的诗句来缅怀陶行知。1914年至1917年间,陶行知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应郭秉文校长邀请,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东南大学任教。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率先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在学生管理上提出自治、自理的要求,在江浙一带招收一批女学生和男学生同校学习,在平民教育、女子教育、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开展教育实践。从昆明小学到“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再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陶行知推进教育的足迹由南京走向江苏各地、大江南北。
(一)推进平民教育运动
在南高师任教期间,陶行知就已关注平民教育,在玄武湖畔创办了昆明小学,这是他最早建立的平民教育试验学校。该校的教职员均由南高师教育系师生兼任,实行义务授课。1919年暑假,陶行知将南高师留校的2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3人一组,分别到旅馆、茶馆等处广泛接触民众,对车夫、小贩等开展调查活动,并首创暑期学校,由此开始他的平民教育活动。
1922年10月10日,陶行知发表《南京教育谈》一文,通过梳理调查数据,分析南京教育现状,提出“改造南京的教育,方能建设新南京”的倡议。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与朱其慧、蒋维乔、王伯秋等人发起成立“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南京创办了3所平民学校(2所男校、1所女校),每校50人。到8月5日,平民学校增至11所,学生1000余人;到12月,平民学校达到125所,学生超过5000人。南京平民教育经拍摄教学影片后震动全国,前来观摩者络绎不绝。与此同时,他还与南京教育行政当局及教育界人士议定,每一区立学校负责开办一所以上的平民学校。他还亲自到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演讲,促进并开办平民学校。当时,南京成为平民学员最多的城市。
为了专事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7月28日,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之职,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宣传组织平民教育,创办平民学校。为了推进全国平民教育运动,他与朱其慧、朱经农、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组织编写《平民千字课》教材。1923年9月,他联合安徽旅宁同乡会,在南京上江考棚原址复建安徽公学,兼任校长。1926年底至1927年初,为了实现“教育为公”教育救国的理想,为平民教育事业培養受老百姓欢迎的乡村中心小学师资,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创办了展现新世纪教育曙光的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并在晓庄周边创办了8所中心小学、5所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在建校过程中,他提出“亲近人民、亲近万物”的原则,倡导奉献精神、革命精神、团结精神。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之路由南京走向江苏各地。1929年春,应淮安徽州同乡会经理吴俊卿之邀,陶行知先后派了两批晓庄学生去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在几位学生临行前,陶行知向他们提出三点嘱托:一是“要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凡事对农人和儿童有益为前提”;二是“我们是新教育旗帜,和旧的传统教育奋斗。我们是要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三是“为那里的农人和儿童办学校,要和当地的农人联合起来,共同设法,以谋学校之进展。要训练当地的农人能够起来自己保护自己的学校,又要培植你们的学生,能够起来办理他们自己的学校”[4]。陶行知还想方设法从晓庄师范办学经费中提取部分支持新安小学,并写信勉励新安小学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2]460在晓庄师范被停办后,陶行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汇款给新安小学。1934年,陶行知还为汪达之校长组织的新安旅行团去上海游学活动书写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条幅。陶行知多次致信新安小学师生,提出许多建议,指导学校办学。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就关注无锡地区的普及教育和乡村教育。1926年10月,陶行知考察了无锡开原乡第一小学,查阅了学校相关文件资料,参加了学校的活动。1927年1月,陶行知还在无锡开原一小召开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研究会第三次会议,讨论乡村教育实际问题。
1933年夏,宜兴西桥青年承国英写信求教陶行知如何开办工学团,希望得到帮助。陶行知深受感动,很快就复信。陶行知还派学生、无锡市河埒口小学校长陆静山和山海工学团13岁的小先生侣朋带着一批书籍和30银圆,赴西桥协助筹办学校。1934年1月1日,西桥成立了当时苏南地区唯一的农村学校——西桥工学团,晓庄学生任老师,当地贫苦农民免费上学。1934年4月陶行知亲自访问西桥工学团,给予指导。西桥工学团创办一周年之际,陶行知热情写了“西桥好”的诗句。
陶行知与南通教育的渊源来自张謇先生。1946年6月14日,陶行知与将要回解放区的柳湜同志告别时,曾谈到对他影响颇深的张謇先生:“你说的到农村去有三点,我都试验过。其中第二点就是和农民生活习惯打成一片,我是学的张謇……他对我的生活影响不浅。我搞生活教育,他就是第一个先生。”[2]73这是陶行知先生第一次谈到对他搞农村教育影响最早、最深的教育家是张謇。1935年6月,陶行知应邀到通州师范附属小学做推广“小先生制”的演讲,勉励学生既要努力学习,又要热爱劳动,还要做“小先生”教别人。他读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只读书,不做工,什么人?书呆子!只做工,不读书,什么人?二呆子!读了书,不教书,什么人?不是人!”通师附小四年级学生刘宝璠建议陶行知把“不是人”改为“木头人”,陶行知拍案叫好,大加称赞。他将这首诗抄在纸上,还特意写上:“南通刘宝璠‘小先生代我改诗,我多了一位小老师了。”陶行知后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陶行知在通师附小的演讲交流活动,真正展示了“小先生”思想的光芒。
(二)推动女子教育改革
女子教育是陶行知关注的一个领域,他说:“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5]803他认为,女子受教育,对社会、对家庭都有重大的意义。“女子教育不解决,普及教育就无法解决。”[6]他指出,女子受教育人数在全国分配不均。“最好的省份,如江苏、山西两省,女学生只占总数百分之十二或十三,那最不发达的地方,如甘肃,每一百学生中得不到一个女学生,甚至如新疆连一个女学生还没看见报告。如何使各省都有女学生,使个个女子都能得到教育的机会,是不是我们今后的责任?”[7]
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从1920年开始,陶行知在暑期学校招收女生,开创我国男女同校的先河。
1946年6月29日,陶行知应邀去苏州市振华女校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并发表“振兴女子教育”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赞扬苏州振华女校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贡献,指出女子教育的意义:“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这个国家必定是兴旺的。”[5]803在讲话中,他阐述了女子教育的原则,并介绍了几位学问或人品堪称楷模的女性的事迹。
陶行知在南京、在江苏的教育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改革实践及其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对江苏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对于我们思考、总结江苏教育发展的渊源和历史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但不应忘记,而且要发挥它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陶花盛开促发展——整体学陶彰显价值
陶行知在江苏的教育改革实践及其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推进江苏教育改革,探索江苏教育特色之路,实现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份历史积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学陶、师陶、研陶工作中彰显陶行知理论及其实践体系的现代价值。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狭义的教育思想是指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如今,陶行知教育思想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一个专业概念。有学者提出建立“陶行知学”的主张,还有学者把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列入现代教育思潮。
与其他教育思想相区别,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生教育到社会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陶行知不仅躬于实践,而且有论述和研究。留学回国后,在杜威的现代进步主义思潮影响下,他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陶行知先后提出新教育、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全面教育、科学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理念,形成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引领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在新教育思想中,陶行知反对“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认为中国教育倘若忽而学日本,忽而学德国,忽而学法国、美国,那终究是无所适从。中国教育必须走自新、全新、常新的道路。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的一生。他和蔡元培、黄炎培、陈鹤琴、晏阳初等教育家引领了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潮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求真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创造教育、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的论述中引用的“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毕业”的名言,是陶行知在1934年至1935年之间撰写并发表的《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提出的论断,当今终身教育思想和它是一脉相承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而且具有时代性、前瞻性、超前性,无疑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二)继承、发扬陶行知奉献开拓精神
一个国家要有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的精神。办教育、办学校也要有一种精神。在创办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时,陶行知就提出要有三种精神,即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
陶行知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用整个的心办整个的学校,做整个的校长。他身体力行,先后创办了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众多学校。其有师范学校,有民众学校,有育才难童学校,有普通中小学,有职业学校,有高等学校,等等。他真正做到办整个的学校,办整个的教育,做整个的校长。
陶行知从小就挥笔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他很早就立下了“教育为公”的志向。陶行知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学习武训,“乞讨兴学救赤子”“无钱也可以办学”“再穷也要办学”“为兴学而生,为兴学而死”“一切为兴学,兴学为苦孩”“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8]646他提出,“要募集一百万元之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9]。他正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一生心系平民百姓,一切为了平民百姓,放弃优裕的工作和生活,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事业中去,为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奉献毕生的力量。陶行知的平民情结、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陶行知的奉献精神,不仅表现在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而且表现在民族革命时期,他是一名无保留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这是周恩来总理对他的评价。他心甘情愿地为抗日救国事业献身。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他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和平大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争取国际援助,力争侨胞支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坚定不移地跟随中国共产党,全力以赴地投入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争和平的斗争。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陶行知大义凛然地说,自己是黑板上“候补的探花”,等着第三枪。正如胡风同志在纪念文章中所说,当自己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之后,才知“他的平易和天真下面,却藏着有非常坚定不移的东西”[10]。这东西就是陶行知追求真理、敢于斗争、矢志不移、无私无畏的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是不断创造、不断开拓的一生。在1914年4月21日发表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陶行知就提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11] 1943年,陶行知在创办育才学校时又发表了《创造宣言》,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创造教育思想。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关于“创造教育”的条目明确提出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从自新、全新、常新到新教育的育才学校的“创造宣言”,陶行知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陶行知对创造的概念,创造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有论述,而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一套创造教育的策略,如小先生制、艺友制、手脑双挥、科学把戏、诗歌教育、集体创造、自动主义学校等。他十分重视教育研究、教育试验,平民学校、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新安小学及新安旅行团、育才难童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无不彰显着开拓创新精神。
(三)尊崇、学习陶行知高尚品格
宋庆龄同志为陶行知的题词是“万世师表”。董必武同志送别陶行知时写诗赞誉,“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郭沫若说,陶行知是真善美都具备的完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笔者在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任职期间,多次组织学员去晓庄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机会与周边的老农交谈。他们以陶行知先生为荣,都很高兴讲述陶行知的故事,说陶行知是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好人。可见陶行知先生的人格力量之伟大。
陶行知先生的高尚品格表現在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他“爱满天下”、大爱无疆的博爱品格。博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陶行知先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出了“爱满天下”的理念,并全身心地践行这种理念。他在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期间,满怀激情地说,有了爱,才有晓庄师范学校。晓庄是从爱中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晓庄。晓庄可毁,爱不可息。陶行知爱国家、爱人民、爱学生、爱自己的家人。1936年,他撰写了《中国人》的诗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12]陶行知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健在的时候,他特地为老人买了一份20年的寿险。1933年母亲去世,时值汪达之筹备组织新安旅行团游学全国,宣传抗日救国,急需一套电影机器和设备,陶行知毅然将老母亲的500元人寿保险金全部交给汪达之购买放映设备。这套设备作为宣传工具,跟着新安旅行团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程2万余千米,立下了汗马功劳。陶行知去世前三年的一天,与冯玉祥将军会面,冯将军谈起陶行知的长子陶宏省下吃鸡蛋的钱资助一位穷学生的故事。后来陶行知写信给陶宏,称赞他的行为是高贵的。
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是陶行知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陶行知就潜心探索王阳明的心学知行观,并把自己陶文濬的姓名改为陶知行。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观进行创造性改造。他说: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认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初,知是行之成”。为此,他又把名字改为陶行知。陶行知教育人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躬于实践,身体力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逝世后,追悼会上有一副挽联:“知行合一,为四亿人民导师;做学并重,独五千年代教范。”这正是陶行知一生真实写照。他不仅是理论家、思想家,也是实践家、实干家。他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也正是他求真务实思想品格的基础。
求真务实,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1913年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陶行知就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状,省察思考,撰写了2800多字的《伪君子篇》文章,提出了“立真去伪”的论点,“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天下非真小人之为患,伪君子之为患耳”[8]162。陶行知一贯主张做人要做真人,做事要办实事。同样,他主张办学校要办真学校,做校长要做真校长,做教师要做真教师,培养学生成为真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成为真公民。1923年,他和姚文采等复办南京安徽公学,其校训就是“求实”。1930年,国民党政府禁封停办晓庄,并向陶行知发出通缉令。针对国民党政府的迫害,陶行知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地发表“护校宣言”:晓庄学校办的是真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办的是活的教育,不是死的教育;办的是健全的教育,不是残废的教育;办的是主人的教育,不是奴隶的教育。这已成为广大学校工作者的指导思想之一,成为学校办学的文化品质。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3]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对其挖掘和阐发,弘扬其现代的教育精神,促进当代江苏教育改革,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62.
[2]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三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0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52-453.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6]顾明远.中外教育思想概览: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24.
[7]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149.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51.
[10]金林祥,胡國枢.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351.
[1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15.
[12]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206.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22-1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责任编辑:殷伟
收稿日期:2022-12-14
作者简介:王铁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陶行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