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和高效解题策略

2023-05-26张世英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意境

张世英

众所周知,从2020年开始,新高考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Ⅰ”,又叫“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整份高考试卷的第一板块。很多考生表示,初读后往往一头雾水。答题耗时长、得分低,很多时候凭运气。同时,很多教师也认为信息类文本阅读很多主观题答题已失去了套路和模板,复习效率普遍较低。

面对海量的提升策略,如何才能真正地化繁为简,高效突破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阅读和解题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期望对各位考生有所裨益。

一、明考向,做到心里有数

(一)明考纲,识要求

仔细审读、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明确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考生的要求:“在熟悉论述文本的主要文类、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可见,对于考生来说,迅速阅读,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是解题的基础和前提。

(二)知考情,通考点

纵观近三年高考,我们不难勾描出信息类文本命题路径的若干痕迹:

1.选文辐射面广:不但包括自然科技类文本,还覆盖哲学、经济、历史、语言、文艺、伦理等社会科学领域。

2.选文类型较为陌生:内容大多关涉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来说相对边缘陌生,且理论层次高,文字相对深奥,学科术语冗多,理解难度大。

3.选文风格富于思辨:注重论证和分析,思维和审辨力度大为增强。

4.选文形式丰富:有单篇文本也有非连续性文本,且文本多为节选、一般有删改,难以捕捉到文章的背景,且材料涉及文字、图片、图表等内容,信息庞杂。

5.考试占比大、考查全面: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Ⅱ卷考查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涉及分值17分或19分,全卷总分占比约12%。主观题的考查除了分析阐释、材料佐证、比较概况等传统能力点的考查外,更加注重以情境为载体的应用型考查。考查灵活全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二、懂策略,寻求高效突破

(一)快速阅读有技巧

1.浏览标题,阅读题干定对象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大多为论述类文章,明确论述对象是阅读的前提。而标题在文本结尾右下角,容易被考生忽略。一般来说,借助文本的标题能够最直接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标题《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要增强,要有底线精神和担当;从2022年新高考Ⅱ卷中材料二标题《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可以看出,该则材料阐述的是两家学者不同翻译思想的对比。

除了看标题,在阅读文章之前,先读主观题题干,明确问题指令。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由题干可以看出问的是关于诗歌和绘画的关系,再深入探究绘画能否表述诗歌的内容。带着问题指令去读文章,变“猜盲盒”阅读为目的阅读,阅读效率才会提升。而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4题:“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由题干就知道本题必须进行对比,而再借助材料二的标题我们便能立刻锁定该题的答题区间,带着问题指令阅读,便能迅速梳理出基本答案,大大节省作答时间,提升答题效率。

2.纲举目张,标志词句会圈画

在信息类文本的阅读中,一定要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学会圈点勾画。在长期的训练中,圈画大家基本都会,有人圈画不认识的字,有人圈画不理解的句子,还有的圈画所举的例子,当然也有圈画观点的,不一而足。这篇这样圈画,换一篇又按照另外的方法圈画也是常有的现象。所有的资料书都在倡导圈点勾画,但是圈点勾画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否则选文大多是学术著作,术语繁多,处处圈画,最终仍可能“一头雾水”。由此,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文体特征”这个“纲”。

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近三年真题都是论述文。“论”是论点、论证与论据,偏重篇章架构;“述”就是阐释、说明,是对有关“论”的“原因”“作用”“概念”等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二者彼此依存。具体阅读时,即使是专业而陌生的学术论文,一旦划分出哪些文字是观点,哪些文字是论据,哪些文字是阐述论证之后,把文章重要的概念词、总括句、过渡句、总结句、材料句、解说句圈画出来,一篇千字长短的选文便能高效压缩成几句话,纲举目张,化繁为简,心中有框架,不再每次“跟着感觉走”了。

3.略读跳读,删繁就简作筛选

淡化文字背后的专业知识,厘清“论”与“述”,读懂每部分文字的职能,阅读每段文本时便按照“观点”“分析”“举例”三大层次来快速切割进行,即使文本字词本身玄妙难懂,但大致内容已基本筛选,行文思路也可了然于心。

观点部分需精读详读,但举例部分大胆略读甚至跳读皆可。举再多的事例也是为了论证该段的观点,知道这部分文字在举例就能基本把握思路了,因为有些选文引经据典,材料繁多,如若逐字逐词一一细读,便会耗费大量时间,得不偿失。对于其中的一些事实论据,客观选择题经常会涉及这些内容,阅读时举例文字可以略读,但涉及的举例对象必须圈注定位。例如:2022年八省联考第2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畫。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赏篱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籀”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頫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四个选项全部涉及事实论据,阅读时加以圈注,便能迅速准确定位,节省回文时间。

总之,阅读方法千千万,但是以上三种阅读技巧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高效的:先带着任务指令去阅读,读的过程中一边略读跳读,一边进行重要词句的圈点勾画,最后梳理行文思路,这样我们便能基本明确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围绕对象写了哪些方面,各个方面是什么关系,为后面准确高效地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完成整张试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寻求突破有策略

复习备考中,上文已明确提出“知考情,通考点”的重要性。这就必须认真分析、解读近几年高考真题考点,非常熟悉各类题型的考查形式、选项的拟定方式及设误类型。笔者大致梳理出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题一,大多为信息筛选题。该题侧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四个选项的内容基本都是对原文的转述,四个选项的顺序也与原文内容顺序基本一致。为此,每审读一个选项,需以逗号为单位,切分语句,标出关键词语,然后再逐一与原文锁定区间的词句进行仔细比对。

该题请谨记答案就在原文中,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敏感词。比如:表关联的词语,如“或”“和”“及”“除”等等;表范围的词语,如“所有”“一些”“极少”“全部”“都”“部分”等等;表程度的词语,如“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等;表时间、结果的词,如“将要”“了”“已经”“结果”等等;表是非的词,如“没有”“无”“无非”等等;表指代的词,如“之”“此”“这”“其”“那”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关联词语,如“无论……都……”“如果……就……”“只要…… 就……”“只有……才……”“那么”“为的是”“以便”“以免”“由此可见”“总之”等等。这些词语基本是试题设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混淆是非”等陷阱时常用的词语,必须非常敏感和重视。

2.选择题二,大多为论证分析题。该题侧重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论证角度与前提,论证方法,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各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答这类题,比对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章内在的论证知识。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论证方法与论据结构,论据类型。明确:论点有中心论点、段落分论点之分。论据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等。论证结构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等。这些常识都必须逐个理解,学会区分,才能更准确地判别。

3.选择题三,大多为观点推断题。解答该题时应注意:一是选项中推断的内容一般不在原文中;二是需分析原文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比对选项进行推断。因此,如选择题二一样,必须掌握丰富的逻辑知识,在原文基础上推断联想。

4.主观题一,例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021年新高考II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这些考题和选择题二一样涉及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知识,备考时,都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储备和建构:一是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二是梳理关于文章论证思路、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的知识点,能熟练区分并掌握各种不同题型的答题要素和步骤;三是把握论证的特点。明确论证特点包括:文章结构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语言特点等。答题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上述几个方面综合思考。

有了知识点的儲备,还要熟悉各种类型题目的变式形式。比如,关于论证的方法,常规提问是: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变式是:请结合材料A和材料B,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这两个问题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掌握了论证方法的知识点,解答这类问题也就不难了。

5.主观题二,大多为探究题,属于创新题。该题目前据笔者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由文生发的启示类题目、由文内观点分析文外材料的迁移应用题目和活动实践类题目。不同的题目类型有不同的解答要点。

由文生发的启示类题目,表面看是“说启示”“谈看法”,而实际上是对材料中某些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在应对此类试题时,需审清题意,善于转换提问方式,把真正的命题意图剖析出来,而不是架空文本,空谈自己的读后体会。

由文内观点分析文外材料的迁移应用题,必须找准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亮明观点”看似简单,实则是答对题的根本前提,如若“对应”错了,后面的分析将一分不值,所以这类题应注意分析与文本观点的对应与一致,并注意分析的层次性。特别注意,找准契合点是前提,“分析”是得分的关键。

活动实践类题目,要按照活动实践的要求回顾文本寻求答案。此类题目,虽题干表现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拓展性题目,但实际上考查的仍是对材料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筛选整合能力。所以,对材料文本的梳理整合才是解题关键。此外答案表述时需要紧扣活动实践的特点。如写发言提纲,要注意发言的重点,内容先后。如写推荐语,要注意推荐的理由、语言的简洁。

总之,答题应结合每道题的各自特征,不断地巩固和丰富知识储备,在不断的训练中总结与反思解题技巧,内化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解题技能,在思考中积累,在辨析中进步。______

(三)读文解题有示例(以2022年八省联考题为例)

材料一∶

①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文人画正式确立)

②“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元画特点、宋元画对比、举例说明宋元画不同)

③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圣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元画特点、何为“笔墨”、举例说明“笔墨”)

④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元画特点,笔墨的审美意义,举例说明对笔墨的追求)

⑤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元画特点,宋元对比,诗画配合的效果)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①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传统山水画的“情”与“境”)

②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意境理论的发展)

③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元代意境说,“意境”理论的成就,《富春山居图》的特点)

④《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⑤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明清意境说)

⑥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意境含义,举例说明,意境实质)

⑦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決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营造的地位)

(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

4.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4分)

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6分)

客观选择题1~3原题略。本次侧重示范如何快速阅读和解答主观题。

阅读步骤:

首先,阅读标题——《美的历程》,《山水画的“情”与“境”》,可见本次选文谈及的是书画艺术。再读主观题题干,第4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可见阅读时必须勾画与“笔墨”相关的概念。第5题,推介类题目,对象是《富春山居图》,属于元代山水画,阅读时要注意锁定《富春山居图》的相关描述区间,勾画元代山水画的特点。

其次,圈点勾画,纲举目张。

1.在各段落前标注数字,并用“______”勾画出交代论述对象、角度及思路的重要词语。(见文中“______”标示处)

2.用“______”勾画出每段重要观点句。(见文中“______”标示处)

3.用“‖”划分出观点句、阐述句和论据材料(举例)句,感知每段基本内容和梳理出每段基本层次。

4.用“ ”标注一些敏感词。

第三,精读观点句,略读举例句,连缀每段内容,理出大致思路。

材料一思路:①交代文人画正式确立;②—⑤介绍元画的4个特点。

材料二思路:传统山水画的“情”与“境”——意境理论的发展——元代“意境”理论的成就——明清意境说——意境含义和实质——意境营造的地位。

解题示例:

问题:第4题.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4分)

首先审题,明确任务是对概念词的理解,调动知识储备:概念的理解,包含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特点和概念的作用。结合本题,思考“笔墨”有何内涵?特点?作用?

然后带着思考迅速阅读,谈及“笔墨”处锁定答题区间。由第③段可得出:“笔墨”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笔墨”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使得元画获得了独有的审美成就。由第④段可得出:“笔墨”就像书法一样,借助线条表达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笔墨”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重要的美的境界。

该题考试院给出的答案是:①笔墨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②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③它本身具有独特的什么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

笔者从原文③④段中圈注勾画的4项答案,与考试院给出的标准答案虽然表述顺序不全然一致,但要点关键词都准确答全了。

问题:第5题,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6分)

审题:第一点,题干指代对象是《富春山居图》,推荐《富春山居圖》必须直接梳理出描述该画具体特点的文字;第二,该画属于元代山水画,一定有属于元代山水画的特点,阅读时需要圈注勾画出元代山水画的特点。

材料一②—⑤段都有交代元代文人画的特点,可以梳理出答案:

②段:b.这幅画文学趣味非常突出,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体现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

③段:c.这幅画突出强调笔墨,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本身的线条和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④段:d.这幅画与诗文相补充和结合,画上题诗占据了较大画面,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这一点在材料选取的图画中肉眼可见,直接得到论证。)

《富春山居图》出现在材料二第③段,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描述可以直接引用:a.这幅画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此外,作为论据部分,理应证明该段理论:该画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意境得以充分表现。

此外,本题属于活动实践题,需要结合讲解员的身份。本题最后组织的答案在以上信息提取和概括整合后,需要调整介绍顺序,先引出《富春山居图》,再描述《富春山居图》本身文字,再补充四大特征,整理为: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剩余答案为a.b.c.d.4个要点。)

考试院给出的答案是:

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

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的山川景色,抒发了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的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描摹,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现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的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

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虽然笔者提取梳理出的答案与考试院给出的答案表述上不同,但是要点齐全,也可得满分。

这类创新试题,答题角度经常不够明确,考生往往会笼统作答,有搪塞应付之心理。所以一定要记住文体特征,考查的就是筛选、提取、整合和概括的基本能力,相信答案基本在文中,条分缕析,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才会更完善,同时也让阅卷老师有“点”可寻,据“点”给分。不过该题标准答案中的“上品”“精品”“妙品”和“珍品”情境感非常强,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做一题得一题,各项实践活动的范例需要多多积累才不至于遇上类似题型时束手无策。

苏轼曾有云:“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亦是如此,考查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笔者不提倡以题海战术应对信息类文本阅读,只有脚踏实地,明确方向,讲究策略,力求精练,才能快速突破,高效提升。

责任编辑廖宇红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