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安徽路径

2023-05-26开放型经济课题组

决策 2023年4期
关键词:开放型合肥外贸

开放型经济课题组

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迎来崭新面貌,进出口总额突破7500亿元,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1.3万家,过去11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幅达到12%,总量提升至全国第13位、中部第2位,增幅居长三角第1位、中部第2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处提到“对外开放”,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谋划和部署。安徽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积极态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安徽开放型经济如何牢牢抓住各种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由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和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的课题组通过研究,探寻安徽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路径。

从积累到飞跃

近年来,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表现在“量”的积累、“质”的飞跃和“新”的突破。

在“量”的积累上,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厚实。外贸规模不断攀升,2022年安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台阶,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经营主体增多变强,2022年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1.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占外贸实绩企业总数高达90.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3%。

在“质”的飞跃上,开放型经济升级动力强劲。“安徽制造”品质逐渐提升。2022年高新技术产品额实现2994.9亿元,比2012年约增长了13.8倍。机电产品稳坐出口大头地位,占2022年全省货物出口总额的62.9%。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拥有6个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2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约28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约17.1倍。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2022年全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1.1亿元,保税物流进出口692.4亿元,建设使用海外仓322个。

在“新”的突破上,开放型经济潜力不断集聚。平台载体日益壮大,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跻身全国前10位。国际货运航线从有到无,中欧列班开行线路和密度逐渐增加,江浙沪江海联运枢纽加快建设,货物出境便利度增加。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合肥“科大硅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为安徽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参与全球创新链奠定基础。新兴产业链建设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新型显示等领域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合肥成为全球最大PC生产制造和研发基地,为安徽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奠定基础。

扩量提质,提升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复苏疲软、环境复杂多变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安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既面临外部挑战也有自身短板限制,迫切需要扩量提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以“增订单”“拓市场”为抓手,提高外贸综合实力。

安徽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不高,外贸规模不大,总量尚未突破万亿,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相比绝对差距较大;内外贸衔接也不够紧密,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不足。

一要努力增加外贸订单。稳步扩大出口总量,做好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出口保障,培育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稳步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等出口规模。

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培育,鼓励出口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设立省级海外营销中心,打响“皖美制造”品牌。

扩大进口规模,动态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支持产业链安全所需的“卡脖子”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在食品、消费品、农产品、工业品等领域开展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活动。

二要努力拓宽销售市场。多元化布局国际市场,稳定传统欧美市场,拓展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耕东盟市场。鼓励企业“网上创国际”,打造“云论坛”“云展示”“云推介”等线上平台,举办特色行业网上交易会,积极进驻全球知名跨境电商平台。

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以“区中园”模式,力争在16个地市打造一个标杆性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外企集群。积极在海外建设经贸合作园区和合作平台,建立全球供应网络。

其次,以“招大引强”“创新驱动”为抓手,提升核心竞争力。

安徽开放型经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本土龙头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小而散。外贸新业态发展不快,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体系中核心资源掌握不足,缺少市场话语权。

一要强化“招大引强”,培育竞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加快培育百亿外贸企业。对有意向、未开展外贸的企业进行帮扶,培育中小微外贸企业群体。

加大对“三类500强”、总部经济、研發中心、采购中心、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等功能性机构的招引,引进发达国家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企业来皖投资兴业。

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产业、新兴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环节。创新“招大引强”方式,推进驻京、驻沪等机构与外国领事馆、外国商务机构、大型外企对接,积极赴国外参加招商推介活动。

二要强化“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要素。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探索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汇聚创新力量,开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省内产学研机构在境外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

开展联合研发,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

协同合作,增强支撑力

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在“开放”,既需要全域協同,实现均衡化发展,又需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支撑开放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以“全域协同”为愿景,促进区域开放均衡力。当前,安徽各地市综合实力差距大,皖北、皖江区域发展不均,合肥“一城独大”明显但不强。同时,国际化枢纽城市建设不足,缺少同国际联系的纽带。

一要促进全域协同开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借力产业合作园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鼓励各地市加强与长三角及中部城市的会商协作,打造链接东部和中部的战略枢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发挥合肥“核心”引领作用,强化芜湖支撑带动皖江开放、阜阳和蚌埠联动支撑皖北开放,推进皖江开放型经济联动增长区、皖北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区、毗邻苏浙开放型经济融入区等加快发展,实现16地市协同共进、错位发展。

二要高标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支持合肥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借“一带一路”国际公共平台、RCEP协议,谋划领事馆、商务机构落户,实现安徽“零”突破,为全省对接国际规则和惯例提供便利。

推进“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更多国际交流活动、国际会务在黄山举办。

另一方面,以“建平台”“优环境”为抓手,增强软硬环境支撑力。目前,安徽开放型经济在硬环境方面,存在口岸通道应用支撑能力不足,空港物流国际运线少,大型集散中心缺失等问题;在软环境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较少,缺少风险预警体系,“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短板。

一要加快提升开放载体效能,着力改善硬环境。进一步明确各片区功能定位,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在蚌埠申建综合保税区,实现皖北综合保税区零突破。

推进各口岸(场站)间信息互通共享,融入沿海区域口岸数字化通道体系。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全力打造亿吨级综合性大港、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以合肥国际陆港为核心,加快发挥“引江济淮”建设实效,支持皖江城市与沪苏浙建立江海联运,开辟更多直达欧洲、中亚等地区的中欧(合肥)班列线路,增开至欧美、日韩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货运航线,提高安徽出境能力。

二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争创示范引领。做好RCEP、CPTPP、DEPA条款研究,争取第五航权、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合一账户等制度创新试点。对标“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在自贸试验区探索“竞争中性”“数字贸易”等规则试点,争创全国的示范引领。

重视发挥好展会作用,继续举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谋划更多国际性展会在安徽举办;积极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协助商务洽谈,寻求国际采购。

借鉴浙江地区经验,在全省培育进出口综合服务平台,授予其省级牌子,提高外贸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谋划贸易集散中心建设,依托蔚来、比亚迪、江淮等新能源汽车制造优势,将合肥打造成新能源汽车集散中心;鼓励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合合肥国际港,打造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

完善国际性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产业预警点布局,构建外经贸法律服务机制,完善“外贸专家库”“外贸人才库”,为外贸企业提供形势研判、咨询、培训、法律、审计、财务等智力支持。

(课题组成员为: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张云、胡明、朱一凡、王浩;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汪名旵、周其淋、曹芬芬)

猜你喜欢

开放型合肥外贸
合肥的春节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合肥的春节
两栖“大拿”跑外贸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生态合肥
内陆开放型经济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以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为例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